新闻娱乐化,“化”向何处

时间:2022-09-16 01:57:57

新闻娱乐化,“化”向何处

据报道,杭州某电视台的《都市报道》已经“由身着长衫、略带绍兴口音的著名滑稽演员翁仁康担任主播”。

让影视演员、滑稽演员担当新闻主播,是新闻娱乐化的做法,于是想起某教授的观点,或许可以用为理论的支撑:不同传媒在接触环节上凝聚受众社会注意力资源的主要竞争手段,在于其传媒内容和形式的极致化操作。因为只有“极致化”的东西才能在众多传媒对于社会注意力资源的竞争中获得青睐,拔得头筹。①

然而,用“极致化的东西”争夺“眼球”也不完全是我们的发明。就新闻播报而言,如何在这个“接触环节”上“凝聚受众注意力”――这里有几条“旧闻”不妨重提:俄罗斯某电视台曾声称要向受众提供所谓“裸的新闻”,于是观众看到一位漂亮女主播在该台《夜间新闻》里一边播报国际、国内新闻,一边宽衣解带,一件件脱去,然后由一个男人将衣物全部拿走――“裸播”新闻果然奏效:“收视率狂升10个百分点”。后来台湾有电视台受到了启发,推出“新闻女主播‘内衣秀’竞选活动”,你瞧瞧,选女主播、选美、内衣展销三者“联姻”,确实是很“时尚”,也热闹了一阵。当然“内衣播报”也让收视率直线攀升。

世纪交替,“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这股潜流来势汹汹,蔓延甚广,我们有些电视人“委身”于低位文化的层面“玩”得找不着“北”了。但是,当西方世界从“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开始醒悟并重新审视“新闻娱乐化”的观念、开始摒弃违背新闻规律的纯功利性操作手段、开始重视电视新闻的基本专业规则时,咱们拿起那块新闻娱乐化的“鸡肋”怎么就如此的甘之如饴呢?

如果换个角度对此作有理性解释,我们这几年新闻娱乐化“化”得这么快、“化”得这么“出格”又这么“出彩”,可能是出于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考虑;或者正如有些人所言,是电视人“勇敢”进行的边缘性、变异性探索或尝试;也或许是在寻求当代电视文化产业的某种出路,是在媒介市场的竞争中出于某种无奈而使出的下策……当然,毋庸讳言,这也可能是电视人利用市民阶层评判性文化思维的薄弱、利用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容忍与好奇的“共谋”尝试。

但是,我们希望,面对当今电视文化形态受裸功利意识驱使出现的五光十色的流变,咱们的电视人能够多一分“深思慎取”的冷静。须知,为争夺眼球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极致化操作”是危险的,而且也是有害的。尤其是,当我们开掘电视新闻的娱乐因素、改变电视新闻的话语模式或新闻播报方式时,应该给自己设置一条专业的底线。

比如――

第一,新闻主播的文化身份必须有助于新闻信息可信性的体现。起用影视演员尤其是滑稽演员担任新闻主播,观众的角色构念极可能混淆新闻现实与剧情虚构的界限,这就损害了信息的真实性。不可设想,如果电视台请赵本山播报股市行情、请陈佩斯报道“9・11事件”,也许再真实的新闻都会沦为“逗乐”。

第二,电视新闻不能变成电视娱乐业的延伸。西方商业台是靠新闻娱乐赚钱的。他们以“信息娱乐”代替新闻、将新闻的本质看作是“娱乐”――他们甚至“看出”灾难性新闻的娱乐性?穴幸灾乐祸?雪。如今他们开始反思这些观念了,我们又何必步其后尘?起用滑稽演员当新闻主播,是将电视新闻与电视娱乐融为一体的危险尝试。如果中国的电视新闻果真走进“影视演员、滑稽演员担当新闻主播”的“时代”,那咱们中国的电视新闻可能就完全变味了。

第三,电视新闻播报应当坚持健康的文化品位。我们完全可以也应当尝试、创造各种新闻播报方式和语言风格,以增强传播的效果、满足受众审美多样性的选择,但是如果仅仅为了追求娱乐味儿就舍弃播音基本要求,或耍贫嘴式的“侃”,或扮着鬼脸“戏说”,或者来点儿港腔港调、来点儿“嗲”……甚至背离新闻传播必须遵循的“符号共享”以确保信息畅达的原则、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法》有关媒介语言应用的规定,让方言土语在新闻节目中大行其道,这就不仅仅是文化观念的问题,也是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的问题。

第四,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理念,注意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严谨性和新闻工作的社会文化责任。在我国,不应以单一商业的尺度?穴如收视率、广告额?雪评判新闻节目的质量。要满足观众的信息期待,就应提供货真价实的信息,不应用娱乐化的“超度包装”稀释新闻资源,更不应用商业广告肢解新闻节目的完整性。

我想,电视新闻娱乐化作为一种相对性电视理念和电视操作手段,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空间,但是能“玩”到什么程度、究竟能走多远,不能靠行政管制,需要的是自我设限。这个“限”来自电视人的新闻良知、新闻人格,也来自电视人自觉的职业操守。这样,他们就可能会将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的力气用在新闻内容的选择采集与制作上,放在播报者语言、态势的合理创新和适度的变异上。

“新闻主播”从属新闻,不应凌驾于新闻之上。只有朴实而敬业的新闻主播才拥有稳定的荧屏威信,靠在新闻播音员的身上“变招儿”以提高收视率,是舍本逐末的短期行为。而且,为了创造对受众视觉、听觉的“冲击力”,就让新闻主播在新闻活动方式上随心所欲来个“极致化操作”以寻求“出格”或“出位”,也是一种危险的游戏。电视媒介如果不以向受众提供实实在在的东西为己任,却仅仅浮泛于外部的激情花哨或故作惊人之笔的“变阵”之类,那就可能会因为与人们的期待视野发生偏离而遭到摒弃。

注释:

①喻国明:《试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关于传播营销的策略分析》载《当代传播》2000年第3期

上一篇:报业打造品牌的利器 下一篇:如何防止娱乐报道庸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