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6 01:37:54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 公共美术教育是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必修课程,本文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及不足,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类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围绕如何更好地提高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而展开分析,以真正发挥该课程在普通高校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87-02

一 国内外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概况

当今世界各国对于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均十分注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诸国就兴起了“艺术教育运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美国只有中小学开设美术教育课程,后通过与当时富有创新精神的苏联教育机制的比较,开始在高校推行公共美术教育,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特点。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即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自20世纪40年代起,正规的艺术课程纳入学科体系已有60多年的历史,开设有视觉艺术导论、艺术史、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西方音乐、和声与对位、爵士乐等15门课程。哈佛大学设有3所艺术博物馆,是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英国牛津大学的业余艺术社团多达一百多个,涉及各种艺术类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1]

公共美术教育在中国历史渊源悠久。古代“六艺”教育思想中侧重文字识读和书写的“书”教,即书法教育,是中国古代公共美术教育的端倪。近现代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肇始于清末洋务学堂的“图画手工”科[2],在“实业救国”的社会情境下,大学堂公共美术教育注重实业性。民国时期,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得到初步发展。任职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美育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就是“蔡元培亲自组织筹备并领导的学生业余美术团体,它不仅发挥了高校美育与社会美育普及的功能,也是蔡元培本人针对民国早期北京美术界及美术教育的现状创造出的一个机能性组织”[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大学和师范学校,公共美术教育以开设艺术课程和组建艺术社团的形式而进行。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全面展开,始于建国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法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两个文件,确立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公共美术教育在学科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好发展。

二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公共美术教育是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不但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忽视与质疑,也还要面对自身的零散与混乱――缺乏整体形象与整体意识,这是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直至目前还无法克服的重大(甚至是致命的)弱点”[4]的确,从该课程的性质来看,仍存在较大不足,诸如课程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僵化,学生兴趣不大等问题和现象。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念上不重视公共美术鉴赏。从师生层面都存在观念对公共美术鉴赏不重视的问题。教师因为学生的不专业性对其不免敷衍了事,学生自身视该课程为积累学分,积极性都不高。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不够专业。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师一般是由专业美术教师兼任。三是公共美术课程设置单一。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公共美术教育主要以开设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两门课程为主,就丰富的美术门类而言,或从年轻学子们的兴趣和需求来看,都远远不够。四是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教学方式不灵活。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人文素养,缺乏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和兴趣不大。

三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普通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美术教育,并不培养专业的艺术家,其教育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拟立足教学实际,以教学改革为研究目标,从学科性质、教学现状、具体教学改革举措等方面入手,以求切实推进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借鉴欧美国家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探索推动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具体如下。

(1)明确课程目标,正确认识公共美术教育学科的“公共性”。公共美术教育“公共性”是公共美术教育区别于其他美术教育的根本属性,也是理解公共美术教育的首要问题。钱学森曾说:“现在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就是在我们教育中缺乏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学生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思想,只重视专业,不重视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美术教育包括“专业美术教育”和“公共美术教育”两类。“专业美术教育” 主要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公共美术教育” 是指面向普通高校各学科非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 是一种审美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2)注重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衔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对美术鉴赏内容的解释如下:“通过对美术鉴赏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简史、各种艺术流派、代表艺术家及作品,同时也使学生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尊重与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 ”[5]大学的公共美术教育应在高中美术教育基础之上,不能重复教学,应对其人文精神和审美素养有一个阶段性的提升。钱初熹指出绘画作品鉴赏应从以下六个角度分析:“第一,侧重于社会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二,侧重于艺术家生平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三,侧重于心理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四,侧重图像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五,侧重于比教学研究的鉴赏方法。 第六,综合角度的鉴赏方法。[6]大学公共美术教育应从多角度对作品予以鉴赏,提高进一步大学生的艺术涵养。

(3)丰富课程类别,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美术通常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7]应将丰富的美术种类引入课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切实让每一个学生都感知造型艺术的趣味和特点。除美术鉴赏、书法鉴赏等课程外,应同时开设其他美术类课程,如民间美术欣赏、工艺设计欣赏等种类更为多元的美术普选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4)提高师资力量,应引进专门的公共美术教育教师。多数学校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大多由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兼职,专业教师擅长技能教学,不能满足大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的需求。从公共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来讲,技法类教师无法满足这一教学需求,应增加专门公共美术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5)充实教学内容。目前公共美术教学内容主要以介绍经典的名作为主,内容凸显单调、枯燥之不足,无法吸引学生走进课堂,融入课堂,应把当代艺术热点问题、以及民间美术等多元内容,积极引入课堂教学,充实教学内容。以河北省为例,其依托燕赵传统文化,拥有丰富悠久的地方艺术资源,目前所收录的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艺术文化资源多达290余项,涉及农民画、剪纸艺术、年画等多项民间美术,是公共美术教学内容特色化构建的丰富资源。丰富公共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多举办由本校经验丰富和知识渊博的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开展的专题性讲座。课堂与讲座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某一种美术种类的认知,并提高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6)注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积极借鉴并应用互联网、多媒体、图像、影视数据、微信等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授课效果。同时通过开设中外美术资源信息平台,拓宽学生接受公共美术教育的机会,提高其艺术修养。

(7)注重实践教学。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在课堂教学同时,应重视艺术现场的实际考察,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多看原作,把教学现场移入博物馆、美术馆,通过更直接和丰富的资料,开展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美术作品的原作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这是课堂教学课件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带学生多看原作,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眼光,让更多的学生养成主动进入艺术博物馆的习惯,丰富其学习和生活的内容,提高艺术品位。

总之,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列维、史密斯在《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一书中说:艺术并非一种,也并非一种装饰性的调节,而是一种必需,一种必不可少的东西。[8]大学公共美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公共课程,应明晰其公共性的课程性质,并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走入艺术殿堂,享受视觉审美愉悦的同事,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哈佛大学和MIT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其哲学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2]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莫艾.蔡元培与北大画法研究会.文艺研究[J],2008(1).

[4]陈振濂,李立编.思想的轨迹――陈振液教授学术演讲录(下)[M].杭州冷印社出饭社,2005::665.

[5]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81-82.

[6]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14-125.

[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美术课程研究开发中心.美术鉴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列维・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M]. 王柯华,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上一篇:土压平衡盾构始发及到达端头加固措施研究 下一篇:高速公路车辆事故被困人员的处置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