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思考

时间:2022-09-16 01:36:22

对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本科教学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基于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现状分析,认为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receiv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of college, the paper presents that improving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of college can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 realize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people's satisfaction.

关键词: 地方普通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创新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teaching quality;teaching reform;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94-02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本科教学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7年1月,教育部全面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地方普通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现状

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是随着我国新一轮院校调整而出现的高等学校。这类本科院校一般由省政府主管,位于地市级城市,大都由校与校合并而成,办学基础相对薄弱,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扩招中充当了主力军,量的扩张带来的各方面的变化必然影响了教学质量,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1.1 本科教学改革目标不够明确本科教学改革虽然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但由于体制改革任务繁重,涉及到众多高校且实效性极强,加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本科教学改革始终未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而对全国大多数高校来说,由于改革目标不够明确,不少高校把教学改革重点放在各学科的专业内部,所追求的目标一般都是基础的加宽、课程结构的调整、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转变,以及教学设施和实验实习条件的改善等[1]。

1.2 本科教学质量管理薄弱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以后,教学质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教学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够强;教学质量管理思路不明确;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教学质量管理文件不够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深度不够,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

1.3 本科教育质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目前许多高校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本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如农、林、水、地、矿、油、信息、生命科学等国家急需学科和未来优势学科的人才培养不足,而法学类、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则出现结构性过剩。同时,有些高校本科教育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弹性不足,缺乏动态性,如实践教学大纲不完善,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基础实践多,创新实践少等。培养出的人才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学生的人文精神、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亟待加强。

1.4 课堂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年来不少高校助教岗位不见了,本科生一毕业就被推上讲立主讲课程,有的刚毕业的新教师一上岗就被安排主讲2-3门课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淡化了,大班上课、不布置作业、不辅导答疑、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现象连连发生;一些在扩招大潮下进入大学的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风滑坡;还有,在争拼大学排名、声誉、地位潮流的冲击下,大学领导和教学部门抓教学流于形式,教授不上基础课程,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这些情况如不加以解决,都将直接危及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1.5 本科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尽管政府有关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自身都十分重视本科教育,但教学经费却没有保障。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赶不上在学人数的急剧增加,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和师资等办学条件明显不足,致使教学管理基层组织结构薄弱,热衷于申请项目、争取经费、参与评奖等;对课程组和学生各类活动的指导组重视不够,教学管理薄弱,信息反馈与自身适应调节不快,与科学研究比较而言,校、院、系三级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政策激励均显不足,教学绩效考核与聘任结合的措施不力,教学运行与教学改革建设引导力度需要加强。

2重视提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意义

2.1 是时代所需创新人才的强烈呼唤当今正处于国际形势大变动、中国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国际上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看,不仅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性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提出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强国等发展战略。无论是综合国力竞争,还是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都在是否具有大批创新人才。大学本科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就不能培养出一流的硕士和博士,也就不能构建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

2.2 是促进大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育人是一切教育的本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的第一职能。大学处于使学生进入社会的前沿位置,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负有更直接的责任。同时,本科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奠定知识、能力和品格基础的关键阶段。实施“质量工程”,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生活的良好环境,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

2.3 是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和谐发展体现在很多层面。从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层面看,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上。近年来,由于连续扩招等原因,已使不少高校呈现出办学条件紧张、教学质量呈下滑之势。同时,因许多高校在发展中定位不当、盲目“攀高”“趋同”,还导致高等教育出现结构失衡、特色不明等问题,这也影响到高校教学的质量提升与效益提高。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就是要适度控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切实把发展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也要通过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打造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与学生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4 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在现代社会,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人民群众提高就业和谋生能力、实现社会流动和社会升迁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不但希望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希望能够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尤其是在学生缴费上学的情况下,每个家庭都为学生完成学业付出了相当的经济代价,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为此,高等学校更应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对广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高度负责,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

3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建议

3.1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培养方案、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过程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从而使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处于严格的监控状态,通过不断的发现、激励和改进等,以确保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具体是指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保障教学质量的一系列管理和监控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的有序运行,达到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把原来较抽象的建设目标、任务要求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从而形成可以直接操作的、可用以考察和分析乃至准确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状况的量化体系。

3.1.1 狠抓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只有不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学监控工作才能有效进行。这要求学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一方面以常规的动态管理实施监控,另一方面要狠抓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并加以严格执行。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因此教学质量的监控理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从教的一方来说,教师处于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对教学及教学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及问题,教师体会最深、感受最灵,得到的教学信息也最多,是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从学的一方来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因此,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来,成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不仅可以真正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控制的责任心,从而提高教学评价等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3.1.2 狠抓教学评估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导向、反馈,对教学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进行鉴定,用一定的尺度加以界定和衡量,明确对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的要求。了解有关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质量的信息,可不断地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并及时反馈,提出新的管理目标,使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在更高层次上运转。

3.2 建立柔性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生命力,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变以物为本的刚性管理为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建立相应的柔性组织结构、柔性激励机制和柔性管理环境,体现和谐、融洽、协作、灵活、敏捷和韧性管理特点。

3.2.1 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这种趋势被称之为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发展模式。包括大学与企业协作的高技术工业区,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成立综合性大学产业合作研究中心等,使高校对社会需求反应更为敏捷。

3.2.2 畅通师生流动渠道,兼职聘任,资源共享世界各国大学聘用兼职教师的趋势在逐步增长,兼职教师制度促进了校际间以及学校同社会的沟通和交流,不断自发地调整高校教师的合理结构,使得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一体化,并通过项目组这样微观层次的改组,不同专业的人员再配置,依靠技术人员、专家、顾问提高柔性并降低长期成本。

3.2.3 创建“学习型组织”强大的学习能力不但为人类个体所具有,而且组织学习的强大作用也愈来愈为人们重视。彼得・圣洁提出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操作上做出了重要开拓。“柔性化”的高校组织即是一种学习型组织。

3.2.4 柔性的人员激励机制在全体教职员工中,高层次的需要都占主导地位,他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希望自己被社会所承认,应制定一套灵活变化、反应迅速、方式多样的柔性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师所偏好的激励因素及报酬的工作环境。

3.3 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校园文化不可或缺。

3.3.1 高校的教职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文化特征,在工作中必然会产生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然而,多样性、多元性的背后隐藏着互补性,组建多元性的教学科研合作小组,可以让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背景的教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3.3.2 通过校园文化来引导、调控和凝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情感为基础,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环境,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高校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并形成积极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影响学校成员,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3.3.3 建设学校文化,塑造学校精神建设学校文化,不单是指校园文化建设,更是塑造一种学校精神,即通过管理使学校师生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共同的目标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从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成功的学校文化环境应该是校园建筑呈现独特的人文景观,现代化的设施在塑造未来创造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在统一的文化理念中形成并稳定发展;和谐的育人氛围在学校文化精神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职工对学校的依赖以文化精神为纽带,并把学校的生存发展视作个人的荣耀;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各具个性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对学校有归宿感和自豪感。

3.3.4 构建高校组织价值文化体系高校组织的文化本质是保持组织良好运行秩序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校吸收外部能量,寻求良好合作、支持与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组织的文化规范可望顺利转化为成员对组织愿景、组织决策以及组织价值的追求、理解与认同,提高管理者对高校组织运行秩序的适应、驾驭和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庞国斌.关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层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4(2).

[2]王强.柔性管理: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管理新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02):83-84.

[3]滕玉海.试谈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4(04):09-10.

[4]江燕.建立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1):100-101.

[5]刘海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对教学管理质量影响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6]杨志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7 (06):148-150.

上一篇: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科史的必要性 下一篇:法律职业标准建设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