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施工监理质量控制要点

时间:2022-09-15 11:33:58

钻孔灌注桩施工监理质量控制要点

摘要:钻孔灌注桩在结构工程应用比较普遍,本文通过论述钻孔灌注桩施工监理质量控制要点,较全面的阐述了钻孔灌注桩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出现质量问题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施工监理质量控制预防措施

1、开工前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

钻孔灌注桩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具有工序多、工艺复杂、质量风险大等特点。每项工程的实施因场地地质情况不同、设计不同,在施工中都需要对工艺作出相应调整。工程承包商制定的相关质量体系完备与否,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高低等,明显影响到工程质量、安全及施工进度。监理在审核承包商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时,应对其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给予高度注意。

(1)成孔工艺及清孔工艺的选择

通过前期试桩工程,选择适应桩基工程需要的桩基类型、桩基规格、成孔工艺和工艺参数、钻头钻具类型、二次清孔方式等。在试桩阶段要认真研究和总结,为后续桩基工程正式施工提供经验和依据。

(2)人员、设备配备要求

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等必须做到持证上岗,施工机械设备性能参数等必须满足施工需要。监理部要认真核查有关人员资质证件,及机械设备性能检测报告和合格证等,禁止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和设备进场施工。

(3)材料质量保证

进场的有关材料必须提供符合要求的出厂合格证、质保书等,对钢筋、水泥、砂、石、外加剂等原材料必须按规定进行取样检验,并提供商品混凝土试验、检测资料,经确认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中。

(4)测量控制

在开工前要对规划红线点定位轴线、水准点按照测量要求重新进行复核,然后对桩位进行复核,经确认无误后,方可允许开钻。

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在监理细则的基础上设定必要的质量控制要点,使质量控制过程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监理工程师在质量控制工作中抓住每个控制要点,形成有序的工作方式,提高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效率,最终达到质量的有效控制,同时也起到协助施工质检人员在施工中做到全面质量控制。监理对每道工序质量控制,对每个控制点具体设置都应提出具体的要求。

(1)成孔过程的质量控制

成孔速度是影响整个工程工期的关键,成孔好坏直接影响到钢筋笼安放、桩身混凝土灌注质量。

1)埋设护筒:护筒埋设深度应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综合确定,护筒顶应高出孔口地面0.2米左右,筒心与桩位中心应重合,二者轴线偏差不大于20毫米。

2)桩孔桩位垂直度保证方面:采取开孔5m以内钻头在受吊状态下低速慢转,到位后二次检查钻杆的垂直度以及机械的水平度,及时进行调整,垂直度允许偏差小于H/100。

3)及时调整泥浆性能参数:按照成孔过程中地层变化,及时调整泥浆比重、粘度、含砂率等,从而达到提高成孔速度、保护孔壁、利于清孔等效果。

4)孔深控制:成孔提钻后钻杆、钻头长度测量和孔口标高测量是判断孔深、孔底沉渣的重要依据。

(2)钢筋制作、焊接及下放

1)钢筋笼制作检验,钢筋笼制作符合规范及设计标准,笼底钢筋应向内弯曲,避免下放过程中碰撞孔壁,造成塌孔。

2)钢筋笼地面孔口焊接时要保证上下钢筋的垂直度,每一节焊接及焊接长度验收应符合焊接要求。

3)钢筋笼下放过程应匀速下放,严禁强制下放,要居中下放,保证垂直度和保护层厚度。出现钢筋下放受阻,应及时提笼扫孔。

4)钢筋笼笼顶标高控制:用检验焊接吊筋长度控制笼顶标高。

(3)清孔

1)一次清孔需逐渐降低泥浆密度,孔底在成孔后由砂石碎屑组成的沉渣较多,清孔中采用空转搅动泥浆,使孔底沉渣随泥浆逐渐排除至孔外,逐步减小泥浆比重和含砂率,避免因一次性减少而引起沉渣无法清出的现象发生。及时清理沉淀池内的沉渣,使泥浆得以充分地沉淀,避免沉渣回流。

2)采用两次清孔法来准确控制孔底沉渣厚度。在一次清孔后往往由于桩孔的缩径或孔壁不规则等原因,会造成提钻过程中孔壁土层受扰掉入孔底,另外,泥浆中所携带的钻渣会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沉落孔底,此类情况一般会造成桩孔灌注混凝土前孔底沉渣较多,往往超过规定要求,严重时甚至会造成钢筋笼无法安放到位、初灌时隔水塞出不去等情况,所以在一次清孔后,必须在灌注混凝土前再次进行二次清孔。

3)二次清孔是保证桩身混凝土质量及端承力的有效工序之一,沉渣厚度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4)沉渣测定:由于泥浆比重、粘度、含砂率较大,在成孔后和灌注混凝土前尤其要重视控制好清孔质量,不得马虎。

5)泥浆的比重、粘度、含砂率、胶体率测定在每次清孔过程中和清孔后要多次进行,符合标准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4)混凝土浇捣

为保证混凝土搅拌质量及浇筑连续性,监理人员采用旁站方式,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1)灌注前严格控制导管与孔底高度不超过50cm,利用导管的混凝土与导管外的混凝土压力平衡法计算首灌混凝土量,保证首灌后导管埋入混凝土中≥1m以上。

2)隔水装置采用混凝土堵水塞加垫圈,保证在首灌中混凝土在导管中与泥浆完全隔离。

3)混凝土质量控制:现在大部分都用商品混凝土,应审核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小于3小时,并应大于灌注时间,必要时可加缓凝剂,缓凝时间由实验确定。

4)导管在混凝土中埋深控制在2--6m,每次拔管之前必须测量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满足拔管要求方可拔管。

5)每根桩混凝土浇灌连续性按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浇筑时间间隔确保混凝土顺利灌注不受影响。

6)混凝土超灌高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规范要求桩顶实际灌注标高至少比设计桩顶标高高出0.5m以上,以确保有效桩长和桩头混凝土强度,以及保证桩头钢筋保护层厚度。

7)每根桩每浇筑50m3混凝土必须至少制作1组标准养护试块,不足50m3的桩,每桩也必须要有1组试块。

3、监理控制程序

(1)试桩施工阶段原始数据和资料的积累,包括场地地层情况、施工机械性能以及成孔、清孔、灌注混凝土等工艺实施,为开工阶段桩基工程监理中的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提供重要信息。

(2)成桩过程的每道工序均设置控制要点,特别在钢筋笼焊接下放、测量沉渣、混凝土首灌要增加检验力度,从而保证桩身强度以及桩基承载力,避免质量隐患。

(3)每道工序需承包单位自检、复检,监理验收三次检验,增加质检力度,从而为验收项目达到质量标准提供保证,避免工序返工现象的发生。

(4)灌注混凝土时采用监理人员旁站,在混凝土现场搅拌质量控制上做到全过程控制,避免在混凝土灌注中导管超拔混凝土面的现象发生。

(5)灌注桩隐蔽验收资料较多,在每次监理验收之前必须有施工质检人员提交报验单,验收合格后签字,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避免在验收过程中有遗漏出错现象发生。

4、出现质量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钻孔初期机械振动对桩位影响最大。宜采用低速慢进,一旦发现有不垂直现象及时提钻,重新对位开孔。发现有塌孔现象及时用好粘土回填,密实后加大浆液浓度低速慢进。

(2)一次清孔后,提钻发现有粘土落土孔内,要及时重新下钻扫孔,再重新清孔。

(3)钢筋笼下放过程中发现下不去情况,及时判断缩径部位,提笼扫孔。

(4)首灌不成功一般是由于导管变形卡塞及导管密封性能差,因此在下导管之前要检查导管密封超过耐压性能以及有无变形,下导管时尽量减少孔口的接头,且孔口接头要由质检人员检查。有首灌发现堵管现象要及时清理好堵管及桩孔,重新浇灌,已有大量混凝土入孔中应重新提笼扫孔。

(5)钻孔时防缩径的措施

对每一新开工程,必须用井径仪测得曲线资料,为控制缩径提供依据。采用阶梯型保径钻头,并对易缩径的土层配合必要的复钻。钻头直径要严格检验,磨损过大的要及时更换,钻头允许偏差为+0.00--1.00cm。

(6)钻孔时防止超径的具体措施

不准使用过于弯曲的钻杆,钻头连接应保证同心度。对转速进行一定的控制。

(7)防止孔斜的措施

钻机搭接要求安置平稳且垂直,围盘保持水平,护筒不偏斜。钻进时,主体杆始终应与动滑轮保持在同一垂线上。水笼带的拉绳不应绷得过紧,一般以不影响转盘工作为准,防止把钻拉斜。钻进中的加压给进要随地层变化而调整,在从硬层到软层时,可适当加快给进速度,当从软层到硬层时,要少加压,慢给进。钻孔的施工要考虑必要的间距,桩间距一般应不小于3倍桩径。

综上所述,监理工程师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要有较强的技术知识,对质量控制需要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抓好事前指导,注重预防控制,强化施工准备、成孔、清孔、混凝土灌注等各环节的质量监控。

上一篇: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规范市场行为 下一篇:低碳经济时代下江苏的机遇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