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破窗谬误”与祸福相倚之辩

时间:2022-09-15 11:14:15

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破窗谬误”与祸福相倚之辩

“3.11”日本大地震发生以来,市场关于灾害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莫衷一是,形成鲜明对立的两派观点。

一派观点从祸福相倚的经典哲学出发,认为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往往是短暂而有限的,灾后重建将会有力地拉动日本经济复苏,短期的灾害损失将会被随之而来的经济增长收益所弥补。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萨默斯(Larry Summer)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而另一派观点认为,日本将从灾害重建中受益这种观点,无疑有悖于经济学家巴斯夏(Claude Frédéric Bastiat)的“破窗谬误”(broken window fallacy)。“破窗谬误”认为把窗户打破,然后雇用玻璃工人来维修,并不能增加整体财富,因为市民们把钱花在了维修上,而不是其他地方。灾后重建,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就业,提振经济。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清思路:

首先,如果仅考虑单纯的地震和海啸灾害,这种争辩的确有很大的商榷余地。短期来看,如果以GDP 增速来衡量经济增长,祸福相倚的观点不无道理,因为GDP 计算的是经济增加值,是流量,不包含战争或自然灾害造成的存量损失,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居民储蓄率高,投资和消费倾向不足的情况下,战争或自然灾害后,短期会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从1995 年阪神地震的经验来看,大规模的灾后重建,的确有力地刺激了日本经济复苏。但从长期来看,无论对个体还是国家来说,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会因为经济增长而修复。因此,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例如,2002年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教授Hideki Toya 等就发表了一篇论文《Do natural disasterspromote long-run growth?》(《自然灾害会促进长期增长吗?》),区分了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通过对89 个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他们的结论是,偶然的地质灾害(比如地震、海啸等)对长期经济增长完全是负面的,而高频率的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比如洪灾、旱灾等)虽然会损害实物资本,但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以应对多发的灾害;另一方面也会加快实物资本存量的更新速度,由此推动技术进步,自然灾害在推动经济长期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又如夏威夷大学经济学教授Ilan Noy 在《经济学人》(Economist)发表文章指出,“除非巨大的自然灾害引发激烈的政治革命,否则即使考虑到自然灾害的直接成本和重建费用,也不会对经济产生持续的负面冲击”。

跟着就衍生出第二个问题,本次地震与阪神地震到底有多大的可比性。具体地讲,两次地震的损害程度和重建支出对GDP 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的不同?现时日本的经济状况与当时是否有本质的差异?此次灾后重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否更复杂、更严峻?

其次,如果在一个国家的范畴之内,“破窗谬误”与祸福相倚的争论还有商榷余地的话,突破国界来看,战争或自然灾害的确会拉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比如,日本和美国都曾分别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受灾国的供应能力下降,短期内无疑为竞争对手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空间。

然而最后,也是最关键一点,这次地震叠加了核危机这样一个意料之外的事件,使得灾害的性质彻底发生了改变。因此对于本次地震影响的评估,也应当超越纯粹的“破窗谬误”与祸福相倚之辩。地震和海啸的影响是直接、一次性和短暂的,基础设施几年之内就可以基本修复。但核泄漏的影响很可能是深远、持久和不可复原的。由此带来的生态危机以及核电危机对于日本电力供应的长期影响,都可能会造成外部需求和潜在产出大幅下降。然而历史上的几次核泄漏事件,对于此次核危机却缺乏直接的参考价值。震后一周,随着核危机的风险逐步显现,市场对日本地震影响的评估也逐渐转向负面。

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警钟再响,为谁而鸣?

如果说次贷危机为全球各国提示了金融风险,欧债危机凸显了公共财政风险,中东北非危机警示了社会矛盾激化以及能源安全的风险,日本地震引发的核危机则为世界各国的核安全再次敲响了警钟……

日本经济虽为第三大经济体,GDP 约占全球经济8.7%,但是日本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10 年都比较低。根据美国咨商局的数据,在2000 年-2008 年期间,日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0.1 个百分点。即使日本大地震使日本经济增长降低一个百分点,其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不利影响也是十分有限的。日本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突出位置,生产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半导体,以及份额可观的世界最先进机器设备和太阳能电池板。灾难发生后,日本汽车、钢铁、酿酒和造纸等行业大范围停产,何时恢复生产不仅取决于厂房修复,更取决于电力供应等其他因素。从短期来看,主要是生产能力的损失,和供应链的破坏造成的价格上升。生产能力损失和供应链的破坏,对外的影响主要是日本的出口,特别是零部件的出口。

日本灾后重建对于基本建设的材料,比如钢材、水泥、木材以及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会大幅度增加,短期内日本无法靠国内供应的增加来满足,这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对日本的出口将因此而增加。

日本很多企业停产后,国内对一些原材料的需求下降,这对全球大宗商品不断涨价的趋势有一定抑制的作用。铁矿石、煤炭以及其他有色金属价格都可能有短期的下降,而短期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助于缓解欧美、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此外,作为世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日本多个行业停产以及五家炼油厂关闭三家,使原油短期需求锐减。

日本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去年中日贸易额约3000 亿美元,占中国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约10%,对日本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8%左右,而中国13%的进口来自日本。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0 年中日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量比重分别高达22.1%和19.4%。中国对日本的出口稍多于进口,处于轻度贸易盈余状态,中国对日本出口以原材料、半成品居多;而中国从日本进口以汽车机械电子等为多。中国对日贸易顺差最大的是纺织品,逆差最大的是机械和电子设备。

从理论上说,当贸易伙伴国发生突发灾害时,我国的进出口均会受到负面影响,该进口的无法进口、该出口的无法出口,所以贸易和经济会因此而受到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产出活动和物流运输的负面冲击上,除此之外,旅游相关领域也会受负面影响。总之,总体的经济活动受负面影响,但程度并不大。中国作为日本进口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以及纺织品类产品第一大来源国,分别占据45.6%、24.8%和77.4%的市场份额,本次地震后重建过程中产生的新增市场需求将拉动中国的相关产业的增长,震后重建尤其对钢材、机械及建材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日本核泄漏造成的核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发展核能的质疑,也再次为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一系列的核事故告诉我们,发展核能,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因此,对于核安全,应该引起全世界国家的重视。核能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任何核泄漏或核爆炸,都可能导致灾难的发生。虽然我们在核设施安全上,做了很多保护工作,但是,还有很多人为无法控制的因素,会对核设施造成致命的破坏,比如自然灾害,如超强大地震、海啸等,还有其它意外因素,也会导致核事故的发生。而核事故一旦发生,其带来的破坏和危害,是无法挽回的。因此,此次日本核危机将使各国在发展核能发面变得更加慎重。德国是第一个因为日本核危机而表示退出发展核能的国家。意、韩等国也纷纷表示将重审各自的核电站计划。瑞士决定,在彻底的安全审查之前,停建新的核电站。印度也表示,将检查其核电站,以确保经得起地震和海啸的考验。中国也全面检查核设施安全,对于核电项目,则暂停审批。

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短期套息交易平仓、流动性外溢有限

首先,作为主要的套息交易货币,日元大幅升值会引发套息交易平仓潮。过去10 年中,日本成为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国际游资从日本借入大量低息货币,投入收益更高的国际资产,从事日元套息交易(Carry trade)。事实上,目前全球盛行的日元套息交易,已不限于在不同币种之间进行,也不再满足于仅仅赚取息差,而是将投资范围扩大至其它领域,包括新兴市场,以及原材料商品期货,如石油、黄金及金属等高风险高收益领域。日元汇率急升,将引发套息交易的平仓潮,从而对相关的风险资产价格构成压力。但大地震发生之际,日元汇率正处于81 日元/美元左右的历史高位,日元汇率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本来就不大,也是日本央行无法容忍的,七大工业国联手干预日元汇率,会有效遏制短期内日元的升值压力。

在全球的主要央行中,日本央行的市场干预程度最为频繁。一旦日元升幅变大,日本央行就会入市抛售日元买入美元,而日元不断贬值时,日本央行也会不遗余力地干预市场。然而,日本央行的市场干预效果大大逊色于美国和欧洲的同行。日本央行因为从属于大藏省(即财政部)而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同时,日本央行不断地在外汇市场上低买高卖,又给市场造成了炒作外汇的嫌疑,其干预市场的作用不断受到市场质疑。

其次,日本央行对金融市场的紧急注资,以短期票据和购买债券为主,意在稳定利率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对股市没有直接影响,也不会形成对海外市场的显著流动性外溢。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日本央行已经连续出台救市措施,除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之外,还不断扩大资产购买计划。2009年2 月3 日,日本央行宣布到2010 年4 月底前,最多斥资1万亿日元,以市价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股票,以改善这些金融机构因股价下跌、资产缩水而惜贷的状况。根据日后披露的购买情况,2009年2月23日到2010年4月30日,日本央行共购入3878亿日元的股票。该行承诺,将不会在2012年3月底之前进行抛售,但会在2017年9月底之前处置完这些股票。

自2009年10月开始,日本央行推出总额高达35万亿的资产购买计划,此次救市与前述不同,35万亿的庞大购买计划包括了日本政府债券、短期国库券、ETF、日本房地产信托基金、商业票据、企业债,以及固定利率共通担保基金供给(Thefixed-ratefunds-supplyingoperationagainstpooledcollateral)

为应对地震的冲击,日本央行2011年3月14日宣布,将通过三项同日操作向市场注资共计15万亿日元(历史最高额度),以缓解短期货币市场的恐慌情绪。同时,还将资产购买计划扩大5万亿日元,加上原有的30万亿日元固定利率共通担保基金供给计划,累计总额达到40万亿日元。但日本央行对金融市场的紧急注资,以短期票据和购买债券为主,意在稳定利率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对股市没有直接影响,短期内也不会形成对海外市场的显著流动性外溢。

最后,虽然核危机事件仍未尘埃落定,但我们认为本次地震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应该会比较深远。日本经济下滑和财政恶化将会对日元汇率的长期走势形成压力。未来如果日本经济一蹶不振,日本央行持续进行量化宽松,会使日元再次成为套息交易的主要载体,资金会重新流出日本,投资于海外风险资产。

上一篇:中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 下一篇:今年的通胀控制形势陡增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