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蕴涵的战略思想

时间:2022-09-15 10:53:50

论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蕴涵的战略思想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我国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路径和图景,并在扩大内需、区域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对外开放五个方面蕴涵着丰富的战略思想。

关键词:扩大内需 区域发展 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 对外开放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志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未来五年我国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路径和图景,并在扩大内需、区域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对外开放五个方面蕴涵着丰富的战略思想。

扩大内需战略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从多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和进一步释放我国城乡居民巨大的消费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城乡居民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并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一直被称为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通常把出口看作外需,把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看作内需,其中消费需求则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和稳定发展的最为强大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扩大内需的核心在于拉动消费,而拉动消费的核心在于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包括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通过刺激居民消费来拉动需求。”扩大内需是构建国家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的核心和根本动力,扩大内需并最终确立内需主导型经济能够显著提高国家承受国际经济波动、冲击的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上走了一条主要依靠扩大出口和国内投资的经济增长的道路,尽管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增长,但国内居民消费率却没有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居民消费率都明显偏低。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居民消费率甚至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有研究表明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已由1998年的59.6%下降到48.8%,2008年的居民消费率则下降到35.3%,十年平均消费率为56.6%,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8%)低出20多个百分点”。

随着出口形势的日益严峻、国内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提高居民消费,“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国内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国内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形成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区域发展战略

“所谓区域发展,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指由若干地域空间(区域)所构成的国家范围之内的某一区域或若干区域的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并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学科)的全面发展”,“区域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子集,是国家发展在地域空间上的布局或体现。换言之,国家发展是由若干或者多个区域发展所构成:即区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国家总体水平,而区域发展的结构则决定了国家的整体功能”。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是各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当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的局面,提出实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迅速增长,并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如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对各区域差异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结果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并影响全局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以“沿海发展”为重点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在30多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东方奇迹”。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不平衡、不协调现象日益突出,背离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党中央由此确立了区域统筹发展理念,并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继续实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加大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力度,构筑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所谓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力求把区域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并在各自发展中建立起良好的区际互动关系,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所谓区域均衡发展,“是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即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对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以便使工农业、轻重工业等各部门基本得到均衡的发展”。

同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根据各地区的人口与资源状况进行功能定位,采取不同的开发措施,控制开发强度,逐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的驱动,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制,鼓励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坚持自主创新,增强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优先的指导方针,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建设人才强国。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教兴国思想为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指明了有效途径”,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科技进步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因素。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期间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对外开放战略

“所谓对外开放,是相对于闭关锁国而言的,它是国家的一种政策行为。对外开放主要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外国的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许多关于发展国家之间关系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列宁也非常重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展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问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这些论述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外开放是我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是我国的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是我国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共同建设一个互利共赢的和谐世界。《十二五规划建议》所蕴涵的战略思想,为我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未来五年,我们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2

2.李丞,谭丁.关于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思考[J].价格与市场,2010(7)

3.万兴亚.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依据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4)

4..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05-26

5.张友义.论“科教兴国”战略[J].高等函授学报,2005(Z)

6.张善民.科学发展观与人才强国战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国家统计局.对外开放成就辉煌[J].中国财政,2009(1)

8.薛长坤.浅析扩大内需与中国经济发展[J].北方经贸,2009(10)

9.路洪卫.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效动力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0(13)

10.梁剑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实践效果[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1)

11.梁剑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简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

12.杜凤华.我国扩大内需效果管窥与未来政策取向[J].现代财经,2010(7)

13.孙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观的奠基与发展[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上一篇:论创新思维的涵义\特征\过程及其修炼 下一篇:新型社会主义农村低碳机制建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