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政治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时间:2022-09-15 10:42:04

国内外政治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摘 要:国外的政治效能感研究主要从集体效能感、以及新兴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效能感问题出发,更有益的是开发出一系列的干预性研究。而中国方面,台湾的研究多循着西方理论框架进行研究,多基于现实用途纵向比较和不同背景人群的比较;港澳研究多集中在行政管理领域,将政治效能感作为公众政治参与的指标之一;内陆研究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学者多把眼光放在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政治冷漠、转型期政治参与的特点以及政治信任同政治效能感的关系方面。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政治效能感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政治效能感;政治参考;政治冷漠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09-02

一、政治效能感的定义

从1950 年开始,行为学派研究者对选民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而选民的政治效能感更是研究者感兴趣的焦点之一。政治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影响政治系统的信念集合。它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选择和政治情感,以及人们遇到困难时会付出多大程度的努力。

二、政治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的研究

1. 从集体效能领域来研究政治效能

集体效能是指“群体对它具有组织和实行为达到一定成就水平所需要的行动过程的联合能力之共同信念。”在发动集体努力以促进共同利益的实现时会产生参与者分享的两难问题。只要足够数量的人进行集体活动以期得到想要的改变,不积极的人也能分得收益。但是长此以往,因为感觉不公平,身负重担者会越来越少地卷入集体事业。所以,在免费搭车的条件下,有什么激励和维持参与集体行动的因素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即维持高政治效能感的因素。研究发现,许多人回避集体行动,不是因为他们不付出参加的代价也能得到好处,而是因为他们严重怀疑在当前环境下,群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证获利的效能。

2.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研究政治效能感的个体发展过程

研究者认为能影响政治系统的信念和政府机构及官员们是否值得信任的信念在生命早期就开始发展了。儿童对政治系统的信念和他们在其他生活领域中的信念,发展方式完全相同。在纵向研究中,发现从小学到中学,儿童的政治活动效能信念增强了,但他们对政府和政府管理者的愤世嫉俗的态度也增强了。

3.从新兴政治参与途径来研究政治效能感

大众传媒在政治领域采用的方式正经历改变着政治和管理过程的重大变化。发展中的电视系统技术可能会改变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的人所采用的政治影响方式。热线容易为手段有限的人使用,因为它们不需要特殊的资源。与之不同,条件比较有利的候选人则漫游于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的互动系统更加使得效能感在政治影响过程中发挥作用。

4.有针对性提高政治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Alinsky设计了一个有深刻见解的把社会冷漠转化为社区效能的原则和策略,称为使能模型。在该模型中,社会变革是通过权利的实施而实现的。社会权利以三种形式存在:政治权利、金钱权利和数量权利。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缺乏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但如果他们的努力得到很好的组织和引导,他们有数量权利,这能引发改变。社区集体行为中,社区组织者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解决问题提供条件。因此,重要的任务是构建一个团结、激励居民,为居民提供条件的自我指导的社区。

(二)台湾的研究

台湾在80年代初期也开始采用西方政治效能感的理论框架和测量方法来进行研究。由于台湾具备普选权,所以直接采用西方的成果是成立的。

1.选举领域的政治效能感研究

针对政治效能感变迁的纵向研究。吴重礼,汤京平与黄纪(2000)针对嘉义地区的民众进行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他们的分析结果印证了政治效能感概念并非仅为单一面向,而是同时包含了内在、外在效能感两个层面。陈陆辉(2002)则是研究1997年到2001年选民政治效能感的趋势,他的研究发现在内在效能感方面,整个分布相当稳定;然而,选民的外在效能感分布趋势与内在效能感则呈现不同趋势,在这四年当中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2.各种媒介手段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政治效能感问题

陈品皓探讨了2004年台湾选民媒体使用行为与政治效能感和民主满意程度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显示,在政治效能感与民主满意程度部分,各种媒体选举新闻的暴露与注意程度均未能产生显著影响。但是,普遍观点认为,更多的媒体使用行为与更高的政治效能感相关。

(三)港澳的研究

港澳的研究多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领域出发,把政治效能感作为公民社会与公共事务参与的一个指标。2008年澳门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在进行的调查所得出的结果显示,有三成九受访者认为自己对政府具有影响力,认为没有的占四成四。

(四)大陆的研究

1.社会学领域

关注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问题,农民工、女性这两个群体是研究最多的。其中有一项农民工的政治效能感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能不能当上村委会干部由谁决定”时,60.2%的人选择了“村民选举”。但是在回答为什么没有参加选举时,有196人选择了“上面都定好了,选也白选”,还有67人选择了“我的一票起不了什么作用”。这种矛盾可能是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提高只是停留在观念层面,在具体的政治参与行为时则很少表现出来。

2.政治学领域

关注政治冷漠、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效能感的发展问题。大学生的政治冷漠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却普遍存在政治冷漠的问题,这其中原因有三:一是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制约,限制了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二是民意表达不畅通,当代大学生政治效能感低。三是选举机制不健全,宣传形式化。

3.行政管理领域

关注转型期民众政治参与的问题,政治效能感与政治信任的关系。转型期民众政治参与过程中政治效能感呈现高政治期待与低政治效能感的矛盾。政治效能感是影响人们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陈明哲的政府信任感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治效能感越高政府信任感越强。

三、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

(一)政治效能感研究的本土化

1.概念内涵方面

在充分研究了国内外已有概念的同时,政治效能感的定义需要更加本土化,本人的操作性定义:人们在各种利益诉求方式中对自己是否具有组织和执行这些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

2.测量工具方面

政治效能感应该按照人们能通过政治行为而产生影响的信念来加以测量。用我国提出的利益诉求方式来代替宽泛的政治行为,或者代替狭隘的选举行为。之后的研究可在问卷编制中,将利益诉求方式具体为更加中国化的方式。

(二)重视对政治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政治效能感对个人及国家的作用非常重要,如何从教育、培训及其他社会环境的改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高人们的政治效能感,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问题。

总之,对政治效能感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非常不足,尤其是心理学领域,需要弥补这一空缺。

参考文献:

[1]Angus Campbell,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 Miller. The voter decides[M]. Evanston:Row pererson&Co., 1954:187.

[2]G.B. Vetter. 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the related personality factors[J].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30,25(2):149-189.

[3]G. Moore, K.C. Garris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32,27(2):195-208.

[4]Greenstein. The presidential difference: Leadership style from Roosevelt to Cliton[M]. New York: Free Press, 2000.

[5]Jones &Hudson. The quality of leadership: A case study of John Major[J].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996,26:229-244.

[6]Nancy Eisenberg-Berg.The relation of political attitude to constraint-oriented and prosocial moral reasoning[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6,12(6):552-553.

[7]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J]. 心理科学, 2004,27(5).

[9]高永光. 协会——政治人权指标报告[G].国政研究报告,2007,(5).

[10]黄磊. 转型期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J].人大研究,2007,(3).

[11]黄信豪. 台湾民众政治功效意识的持续与变迁:政党轮替前后的分析[J].选举研究,2005,12(2).

[12]刘洪玲.高政治参与率下政治冷漠的原因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8).

[13]裘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运行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中看黑格尔的哲学观'> 从《小逻辑》中看黑格... 下一篇:社会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网购心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