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形成

时间:2022-09-15 09:54:40

论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形成

[摘要]陈独秀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对中国教育近代化有过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近代化中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我们当代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国民教育,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非常丰富,其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他对当时中国的教育问题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去反思、探讨教育改革。

[关键词]陈独秀;教育;实践;思想

多年来,学者们对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革命思想的研究非常重视,而对于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关于教育改革的主张和时代意义,则较少涉及。事实上,陈独秀一生都在关注中国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近代化中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陈独秀既继承了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的思想,又开启了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将之一,之后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大革命时期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又是著名的教育家。陈独秀的一生发表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言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教育论文有:《今日之教育方针》( 1915 年) 、《宪法与孔教》( 1916 年) 、《近代西洋教育》( 1917 年) 、《罪案之答辩书》( 1919 年) 、《新教育的精神》( 1920 年) 、《教育缺点》( 1920 年) 、《教育界能不问政治吗? 》( 1923年) 、《收回教育权》( 1924 年) 等等。陈独秀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及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集中在1924年以前,笔者认为可以根据陈独秀的教育思想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

一、陈独秀教育思想的萌芽时期(1902――1915年)

幼年的陈独秀,接受的是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父亲在他不足两岁时便离开了人世,母亲查氏,勤劳善良,对儿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1896年他在母亲的泪眼的催促下无奈参加了考试,谁知道那胡乱编造,牛头不对马嘴的答卷,居然中了第一名。这次考试让陈独秀更加地鄙薄科考。

1898年,陈独秀到杭州求是书院求学。这是一所传播西方文化的新型学校,陈独秀在这里第一次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受到了新式教育。当时正是运动期间,陈独秀热情地关注运动的进展。1900年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之后,陈独秀开始放弃了对维新派的信仰。1901年陈独秀赴日留学,在日本期间,陈独秀广泛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说、人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其他一些社会思潮,并一度参加留学生组织的“励志会”。1902年回国,与人组织励志学社,发表反清爱国演说。1903年与章士钊等人继《苏报》被封之后,创办《民国日报》,继续进行购买宣传。1904年3月,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并以“三爱”为笔名,在该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尖锐笔触揭露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军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种种罪恶。批判封建家族制度,反对封建迷信思想。

1898年后的陈独秀,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与影响,开始将西方教育与当时中国教育相比较,反思中国教育。这段时期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萌芽和形成的时期。1904年陈独秀在《国语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在小学课堂中进行国语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阶段陈独秀对王阳明教育思想极为赞同,并融汇了西方教育教学方法的合理和优越之处,重德育,主张德、智、体三育并举,提倡国语教育。

伴随着陈独秀走上革命道路,以及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陈独秀把教育问题与中国社会的问题和革命联系在一起。

二、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1915――1920年)

《新青年》从1915年创办至1926年停刊,前后十年,始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宣传新思想的主要阵地。期间,陈独秀的思想也经历了重要的转变。

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帝制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界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的斗争锋芒首先指向了维护封建专制政治的孔教和孔学。陈独秀在《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等文章中,系统地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针对当时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并列入宪法的缪论,陈独秀连续发表了《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孔教》、《袁世凯复活》、《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一系列文章,对封建礼教的核心孔孟之道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新青年》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有力地促进了教育领域反对尊孔复古的斗争,推动了人格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和公民教育思潮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陈独秀把教育改革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驳斥北洋军阀政府恢复“尊孔”、“读经”的同时,热情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主张用“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改造中国的传统教育。他在1915年写的《今日之教育方针》和1917年写的《近代西洋教育》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改革教育的主张,认为针对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要吸取近代各国教育的长处,以求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1917 年1 月,陈独秀受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请,担任北大教授兼文科学长,协助蔡元培对北大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为了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1918 年底陈独秀与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介绍和评论国内外形势。陈独秀以“只眼”为笔名,在这块阵地上发表了一百余篇论文、随感录、诗歌等等,揭露了军阀、政客、官僚的罪恶,把他们称为祸国殃民的“三害”,号召人民起来扫除“三害”,有力地推动了爱国运动的开展。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学生爱国运动,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中开辟了“山东问题》专栏,及时报道和评论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陈独秀不仅支持引导学生的爱国斗争,而且亲自投身于运动中。为了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6月9日,他们和共同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第二天到中央公园等地散发,后来被军阀逮捕。陈独秀出狱后,辞去了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职务,在国史馆里担任编纂,并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20年1月,陈独秀应、章士钊的邀请,前往上海,商谈拟在广州筹办西南大学事宜。回京前夕,应湖北学生联合会的邀请,到武汉讲学,多次发表关于教育革命的演讲,阐述他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在武昌高等师范所做得《新教育的精神》的演讲中,精辟地分析了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区别,指出了新教育要方法新、精神新。强调“(一)教育要趋重社会;(二)要注重启发的教育;(三)要讲究实际应用。”

这段时期的陈独秀是一位反封建礼教的斗士,在对封建礼教的核心孔孟之道进行了尖锐的抨击的同时,他也看到了旧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提出了他的新教育的方针,并着手开始推动它的教育改革实践。陈独秀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弊端。提出,中国教育之方针宜取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这一时期陈独秀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便是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教育必须学习近代西方教育。之所以主张学习近代西方教育,原因在于他认为近代西方文明是驾乎中国文明之上的。那么如何学习西方,应该学习些什么呢,陈独秀提出了以下观点:第一,自动的而非被动的,启发的而非灌输的。第二,世俗的而非神圣的,直观的而非幻想的。第三,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

在这一阶段,陈的教育思想较之前一阶段已经形成,他提出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方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等,而且明确地提出的必须学习西方教育的主张。“五四”运动前后这段时间,陈独秀的思想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开始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并开始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而这一切也促使他开始反思中国的教育。

三、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发展时期(1920――1924年)

1920年底,陈独秀受广东陈炯明的邀请赴广州,出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兼任预科大学校长,主持全省教育行政事宜,提出改革教育三大纲一。一是未成年教育,即中小学教育、幼稚园等。二是成年教育,即补习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专门教育,以工业教育为主。1921年1月,陈独秀提出《广东全省教育委员会组织法》、《全省学校系统图》、《每年教育经费概算表》“刷新教育”三种法案。陈独秀在广州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他在《新教育是什么?》、《教育与社会》的演说中,极力提倡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主张教育应该与社会密切结合。他特别重视工人教育,培养工人干部,亲自主持创办广东宣传员养成所和机器工人夜校,向工人讲授社会主义常识、社会科学等。同时,陈独秀还在广州创办了俄语学校,培养俄语专门人才。此外陈独秀还积极支持广东省立一种校长首创中学男女同校,开全国中学男女同校之先声。

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革命运动的迅猛开展,陈独秀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政治革命领域,其思想也基本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这一阶段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当他的思想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以后,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教育。体现在其教育思想上的变化,就是对西方近代教育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推崇,而是开始反思西方教育的缺陷。认为“并不是说西洋来的教育都是好,中国的旧教育都是坏”。他指出教育要以经济为基础,主张教育应与社会密切结合。他认为新旧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旧教育是主观的,教育主义是个人的、教授的方法是教训式的;新教育是客观的、教育主义是社会的、教授的方法是启发式的。为此,陈独秀认为新教育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要趋重社会,指出旧教育与社会脱离的弊病。二是要注重启发的教育。三是要讲究实际应用。此外,陈独秀还主张平民教育,希望教育是平民的而非贵族的。他彻底放弃了以往主张的教育救国论,对“教育救国论”及当时盛行的“教育独立论”进行了批判,号召教育界和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现实的政治革命中去。他认为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发展,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陈独秀已经将民族教育的独立发展与反对西方列强的殖民、奴化教育斗争联系起来。

这反映了陈独秀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说明了他的教育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同时期的其他教育家的教育主张和思想相比较,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反映了以下的几个特点:

第一,鲜明的革命性和时代性。民国之后,许多有志之士认识到列强侵夺中国教育权的巨大危害,陈独秀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陈独秀在收回教育权的具体主张方面和出发点上,不赞成孤立地反对外国教育,而是主张把它与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联系起来。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是陈独秀政治活动、革命活动的一部分,因此也随着他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革命性。

第二,推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陈独秀的教育改革是为了推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他力图使教育改革成为促进这一总目标的一个动力和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虽然是学习西方模式,又超越了学习西方物质、科技的一般层面,并且具有一定的反思精神。

第三,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倡导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四,教育方法上的启发式,教育内容上重应用,重实效,强调教育要结合地方实际需要,这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特点。这些观点,不但在当时具有突破时代的意义,就是今天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将改造“国民性”作为改造社会的起点。长期的政治斗争实践使陈独秀逐渐认识到,中国要成为现代民主国家,就必须首先进行思想文化革命,唤醒国民,开发民智,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他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种种弊端,阐述了重塑新国民的重要性和途径,为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独秀一生中教育思想的发展,受到了他每个阶段的政治的态度变化的影响,他对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陈独秀自幼在封建传统教育的体制下成长,切身感受到封建体制对人性的压抑,在接受西式教育之后,他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在教育思想上明确地提出了中国教育应取法近代西方教育的主张。但是,1919年后,受“十月革命”的影响,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以及世界观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新的看法。

参考文献:

[1]戚谢美 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2]陈独秀.陈独秀论文选编[C].上海:三联书店编辑出版,1984年.

[3]任建树.陈独秀传(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唐宝林.陈独秀传(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5]王树棣.陈独秀评论选(上、下)[C].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6]魏知信.陈独秀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7]杨扬.自述与印象:陈独秀[Z].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8]朱洪.陈独秀风雨人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上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规范及考试改革的... 下一篇:以“三基”工程建设为载体 推进公安工作科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