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业本土化拐点

时间:2022-09-15 07:52:36

培训业本土化拐点

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培训,而且把培训看作企业战略整合活动之一,迎合了中国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创新潮流――

业内专家断言,企业如果不加强提升员工技能的培训,那么企业就会在与其他企业的较量中死去。有消息说,我国每年有100万家企业倒闭。为此,要增强其竞争能力,培训就成为每个中国企业领导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将影响中国本土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基业常青。

机会主义导致不规范

据A.C. 尼尔森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大陆培训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这一数字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中国大陆只有30多家培训机构年产值超过1000万,占中国大陆培训市场份额的23%左右。但是,由于中国大陆培训市场不规范,70%的培训机构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规模小、业务模式雷同、赢利模式单一,从而导致了一些培训机构在资质、授课能力,以及课程研发等方面差距的越来越大,甚至是出现了虚假、过度承诺等不正当竞争的现象。

迄今为止,培训机构的迅速发展,大多数还要归结为机会使然,虽然我们听到了一些关于某个知名的培训讲师由于个人因素决定企业成功的神话,但实际上,首先是培训市场的开放和巨大的内需成就了中国大多数培训机构的成功,从而达到目前巅峰的影响力。可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赢得了机会谁就赢得了成功。

对于培训市场上的机会主义,尽管培训业由西方引入到中国的时间不长,但在中国的发展和空间是巨大的,从连续几年保持30% 左右的高增长率就可以窥探到这个行业的潜力。在这样的机会下,高速发展下的培训市场必然会出现不规范的培训暗箱。

因为培训市场发展得太快,以至于现在中国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培训机构资格审查制度,就像20世纪末期注册一家广告公司没有资金规模限制和一定数量具有广告从业资质人员限制一样,甚至有的一个人都可以开一家培训机构,或者以咨询的名义做培训的业务。而且培训讲师队伍的素质也是差强人意,有许多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有通过国外的讲师认证的专业的讲师、有跨国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有国内大型企业的管理者、有各个行业的精英……但更多是自由发展的培训讲师。

在培训中无论是公开课、内训课还是讲师认证等业务项目的利润都是十分惊人的。公开课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每人几千乃至上万元,企业的内训课也是几万到十几万不等。资料显示,一家培训机构的客户一次性向其支付培训费100万,然后每次培训后直接从这100万中扣除该次培训费用。

高速发展的培训机会,肯定让一些培训机构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在这种情况下,“短平快”的培训快餐就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所钟爱的香饽饽,甚至还有不少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奢望培训讲师能够点石成金,让他们所处的企业能够快速地提升。

在中国大陆的培训市场中,很多培训机构就认为,培训只要有“一个讲师、一间教室(会议室)、一个投影仪、一张白板、一支笔”就够了。有的培训机构会找个职业学院联合办班,课程6到10个整天课时;有的培训机构找个会议室2天课程。学费少则收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如此简单的“培训”手续(可以说不需要手续,很多培训讲师资格证只是培训机构盖章和签上授课讲师的大名)和操作过程难怪这个成本如此低廉,可能惟一多花的钱就是在报纸和门户网站上做几个培训广告和找几个业务员联系罢了。

自本世纪开始,中国大陆管理培训市场就开始“火爆”起来,大大小小的培训公司催生而出。作为接受培训一方的经理人或企业,由于暂时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和条件去判断培训机构的真伪,其培训需求往往一露头,就被盗版培训机构的“价格陷阱”和“广告轰炸”所俘获。在这种竞争中,为了增强各自的吸引力,于是像余世维、曾仕强这样的知名培训讲师就被竞相邀请,不停地出入各种培训机构,成了培训机构支撑门面的、重要的金字招牌。在这样的背景下,同一培训课程被反复克隆,重复建设的弊病也被移植到管理培训领域中来了,从而更加导致各地管理培训没有自己的特色。培训机构如此做的最终结果,就是拿整个管理培训市场的个性被销蚀、内容雷同化、方式单一化为代价的,由于培训机构对精品课程的反复克隆,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外部培训不屑一顾,培训行业的声誉一泻千里,正因为各培训机构没有长远的战略思考,也没有稳定的培训研发人员、开拓人员和具有鲜明个性的培训讲师队伍,所以在流行的压力和诱惑下,只好走“现学现卖”的快餐捷径,对培训课程七拼八凑,仓皇应付。

本土化还不到位

当然,培训业由西方引入到中国的时间较短,在中国大陆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为此,大陆的培训业肯定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缺乏创新能力、缺乏调研评估的能力等,所以,培训机构要想基业常青以至持续发展,就必须以受训者为中心,充分掌握评估知识、评估方法、投资回报率等,千万不能以培训机构为中心,追逐短期的利益。此前,在培训市场上,培训机构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价格和师资,但在雄厚的国际资本面前,这两点所谓的核心竞争力都显得苍白无力。

客观地讲,中国大陆培训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很多培训机构为了追逐眼前的利益,做了很多自毁培训行业的事情,有专家称,这是由于中国管理培训行业的本土化还不到位造成的,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造成中国管理培训行业的本土化还不到位的深层次原因,一是,培训行业处于初级竞争阶段,发展不成熟;二是,管理培训机构只停留在生存阶段,对于培训机构的发展规划缺乏战略的定位;三是,很多管理培训机构经常用一些非常务虚的头衔和炒作,流于形式,过分突出包装;再有就是,培训讲师并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功底,只能对培训内容蜻蜓点水,华而不实。

中国管理培训的苍白性,还体现为不少培训机构缺乏一批队伍稳定、功底深厚的培训讲师。通常是一些培训机构一旦拿到培训定单,就只能照对方要求仓促组合培训课程,但实际上临时找来的培训讲师并不具备相应的培训知识和技能功底,只能凭借嘴皮上的功夫巧妙地绕开关键之处,尽讲一些不着边际、无关痛痒的东西,拿钱走人了事,对受训企业所需的、实效的培训内容蜻蜓点水,轻轻带过,华而不实。

如何跨越本土化拐点

面对上述问题,如何有效实现中国管理培训的本土化?笔者多次谈到,要想使管理培训的本土化到位,首先要借鉴国际培训经验,以较高的国际视野制订符合本土文化的管理培训教案,由于西方管理培训已经成为一种成熟产业,具有一整套规范的操作方法,因此,管理培训应立足于国际视野看中国的培训行业,在吸纳国外的先进理念的同时开发中国市场真正需要的培训课程。从而整合好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然后考虑做大做强。

从具体方面来说,要想使管理培训的本土化到位,转变从关注知名培训讲师到关注实战、实用、实效课程的观念非常重要,正是这个观念的转变,从而带来了培训机构快速发展,比如中国总裁培训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此,关注培训讲师向关注实战、实用、实效课程的思维转变,才是将来培训机构的出路,也是未来培训行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走进企业,对企业实施定制培训,而且要想使管理培训的本土化到位,客户细分市场,定位好自己的受训客户同样重要,在今天的培训市场上,很多培训机构急功近利,觉得哪里好赚钱就往哪里走,往往忽视了真正的客户。究竟谁是我的客户?如果不认真地问自己这个问题,你的客户细分市场永远做不起来。

管理培训既然要引导受训者思索和解决他们面临的不同的实际问题,就一定要针对企业做定制培训,而不是一个培训讲师的培训课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换言之,一个培训讲师的许多培训课应该具有惟一性,不可复制、不可推广。每个培训讲师应该努力在不断的经验反思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特色。当然,笔者也无意把这一点推向极致,苛求培训讲师每次培训都要做到从内容到形式的焕然一新。只不过是表明,所有的管理培训都要有自己的独特定位,培训讲师每到一处,必须对其培训机构案做出相当程度的调整,千万不可“一招鲜吃遍天”。这是区分普通培训讲师与成功培训讲师的重要因素,也是真正做到管理培训本土化到位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品牌箴言 第6期 下一篇:中国经济型酒店业:是否太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