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当代艺术:泡沫过后的另一种热闹

时间:2022-09-15 07:29:36

2009当代艺术:泡沫过后的另一种热闹

人们的习惯是,接受一种新艺术很难,而一旦接受之后又很难再去反思、再去抛弃它。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节奏的加快,人们是不断地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中前进着。这种艺术接受的认知心理、社会心理和历史意识都成为现今的研究对象,一部现代艺术史和一部当代艺术史就是这样的一部接受史,是确定新艺术认同的一部历史。至于是否像传统艺术那样界定艺术的风格与技术,已经不是这些现当代艺术考虑的主旨。

回到中国的2009年艺术中来,大家似乎突然对前几年大量流行的艺术样式有了些厌倦,要做出反思的举动,这种厌倦既来自于对流行的商业当代绘画,也来自对传统的形式绘画,更来自于对种艺术情绪的思索。这年并不因为经济的危机而萧条,虽然市场成交量少了,但艺术的活动和人们的行动并不减少。年初是人们呼吁要忍耐、要坚守信念,之后有“中国现代艺术大展”20年回顾事件,随后是严肃的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国际论坛开锣,再有艺术北京、艺术博览会继续隆重登场,进入深秋,成都双年展开幕、宋庄艺术节开场、798艺术活动频繁,进入年底,“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等等,都一次又一次地牵动了艺术界的敏感神经。从年初艺术与市场关系讨论的对峙到年中的“意派”之争,9月的“批评家年会”疑问,年底的“批评家提名展”反思、“当代艺术”是否招安、体制化是否接纳当代艺术等等话题演绎着2009年的艺术事件。一年之中各种学术性论坛不断,有回顾改革30年美术成就的,也有总结60年新中国美术历程的,不论哪种学术类型,“当代”成了主要的话语,成了当下最具论争性的概念。

艺术创作:在反思中变化

2009年,艺术的创作表面上在沉静中,实际上在涌动着变化,变化来自自我的反思和时代的需要,一味停滞于某种模式或样式,必然被时代所放弃。2009年对艺术的反思有很多,如新绘画及其边界、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艺术、中国纪录片和纪实摄影的展示与讨论等。对绘画的讨论很多,对所谓新绘画的实践也有行动,对新画家的塑造也有努力,但是否兴起股中国新绘画的力量或潮流,不在于形式、图像的表面变化,而在于其背后的思想行动和艺术家与时代观念的思考。

当代影像:呼唤理念上的进一步突破

2009年,当代影像在沉默,虽然摄影大展、小展不断,但突出的新人新现象尚不足以引起热点,继续沿用了之前的手法,对影像的讨论不如对“当代艺术”的讨论热闹。影像作为新时代具有视觉表现力的一种媒介,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但不是限于技术的重视,而是一种理念的重视,一种新时代艺术的重视,要跳出就摄影论摄影的小圈子,要进入到整体的当代艺术思考框架中。

行为艺术:热闹且喧哗

行为艺术依然是一个敏感地带,但没有引起大范围的争议,集中的活动有几次,如北京草场地5月份举办的行为艺术节、9月份798举办的国际行为艺术节等,都试图表明行为艺术在当代的姿态,但影响如何、意义的阐释如何、在中国当下语境的深入如何,都需要探讨。它作为最民间、最草根的当下艺术形式保持着很强的表现欲、矛盾性,但行为艺术不能仅仅限于表演之中,它与艺术家的生命体验、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没有这些,仅仅是热闹,不足以震撼与社会切入的事件化。行为艺术乃是一种事件姿态,而非艺术姿态,是一种生命感的传递,是观念智慧的散发,而不是戏剧的效仿。

雕塑与装置:语言思维依然受缚

2009年,雕塑与装置都有所表现,也都有所争议。作为雕塑,其语言形态没有大的突破,没有新的雕塑艺术家入场。而表现为装置的作品却虎虎有生气,如隋建国的《动力的张力》、孙原一彭禹的《自由》是突出的个案。实际上,雕塑到装置之间的切换与交替,是当下这类作品的课题,也是艺术思维的考验和挑战。如果雕塑语言思维没有解放,所看到的不是为了商业流行样式做的华丽玻璃钢作品,就是笨拙、粗鄙的空疏作品――没有雕塑语言的形式跟进,也没有塑造新的空间关系的探索,一味地在写实、塑形上做文章,大大地误解了当代雕塑的含义和多样性。

水墨艺术:国家文化策略的姿态

2009年,水墨艺术显得很活跃,议论的声音非常多,既与水墨艺术本体的思变有关,也与国家文化战略及文化软实力兴起有关。关于水墨的大展不少,也积极走出国门,在欧美巡展,如“墨非墨”、欧巴罗中国文化节,这似乎表明了当下国内的文化策略的一种姿态,但关于水墨的创作与理论批评却不是如此简单。其中的时代性、艺术作品、水墨变化都有关系,并不是拿笔画水墨,就意味着占据文化的制高点。水墨的特殊性不等于文化软实力的具体性,水墨如果要纳入到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应以更宏阔的当代文化创造为基点,而不是停留于水墨材质这样简单的理解上。特别是需要创作水墨艺术的艺术家有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至今讨论到水墨依然沉浸在传统文化性、历史悠久性、文化遗产丰富性、民族主义立场性等方面。水墨之文化想象要解放的东西不少于流行的“当代艺术”,对水墨这一媒介所负载的民族文化心理需要在时代的思想创造中释放,而不是自我满足、自我沉醉,表面的宏大叙事不能回应时代的抱负,没有沉重的语言观念转换,墨依然是墨,而没有实现真正的“墨非墨”。

当代艺术批评:市场萧条批评热闹

2009年,对艺术批评的讨论多了起来,也就是在所谓的市场萧条之时,人们又想到了批评的重要和需要批评。批评,并非如人们所说,仅仅为了市场存在或迎合了市场。关于中国艺术批评的误解相当多,而2009年是延续了前几年艺术批评在当代艺术中的活跃状态,只是09年更多了新一代批评家进场的热闹。5月北京举行的“中际论坛――中国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国际研讨会”不仅邀请了国际上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批评家,也邀请了中国的批评家,新一代的批评家也受到邀请;6月云南大理举办了青年批评家论坛,也是青年批评家积极活动的事例;8月,中国民间力量支持艺术批评,评选了第一届“蒲果毅艺术批评奖”,三位新一代批评家获奖;9月宋庄举办了第三届批评家年会,会上青年批评家的表现引人注目;11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举办了第二届“青年艺术批评奖”征文活动,获得积极反响,正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学院力量;12月,“中国当代艺术奖”2009年艺术评论奖评选揭晓,也是旨在推动独立的当代艺术批评,提高艺术批评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意义和作用。

另一方面,正因为新一代批评家的入场,引起了艺术批评界和艺术界的瞩目,也带来了几代人的彼此对话,艺术批评前辈们对新一代批评家既有肯定,抱有很大的期望,也有批评,希望青年一代不要焦虑,因为他们还有很长的时间要走。中国的艺术问题不是批评家太多,而是太少,艺术批评的展开不是针对批评家的展开,而是针对艺术问题的展 开、针对当前艺术弊端的追问。青年批评家的出现是必然的,时代总是一代一代地向前走,但是否把握了一个新时代的问题和走向,对于艺术批评是任重而道远的。批评是一种力量,而且要独立。这一点,2009年有很好的表现。

艺术网站: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

艺术网站在2009年又有发展,成为当代艺术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如雅昌艺术网、艺术国际、世艺网、中国艺术家批评网、今日艺术网、99艺术网等。艺术网站不仅扩大了艺术信息、资讯的传播,打破了地域限制,而且具有人人参与的民间性,成为人人有机会发言的平台,民间的各种议论、各种观点瞬间在网络上出现,既有平面媒体见不到的尖锐和个人观点,也有矛盾、甚至口水、人身攻击,富有很强的大众娱乐、众生欢唱的性质,也消解着艺术话语的严肃性、文本性。网络文化的研究将成为关注点。

艺术活动与设施:私人资本强力介入

2009年还有的重要艺术现象是,中国的美术馆建设成为重要的视觉风景线,私人建美术馆的计划仍然在进行中,未来将有更多私人投资的美术馆出现。美术馆开始大力参与到当代艺术的研究、展览、收藏中,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变局将因为众多专业美术馆的出现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如中央美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西安有新建的曲江美术馆等等。私人投资做艺术活动也颇多声势,频繁闪亮登场,如成都双年展、艺术长沙。在年终曲尽的时候,艺术市场、拍卖又好像热闹非凡,上亿的拍品让人难以理解购买者的行为是为了艺术收藏、还是为了投机,中国艺术的收藏需要理性回归、需要拓宽视野成为众多人的希望,而艺术市场是否真正回暖要看2010年的表现了。

总之,2009年的艺术是在不平静中沉思突变,而2010年将迎来更加活跃的中国当代艺术。

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大事记

2009年,当代艺术市场在金融危机的洗涤下,慢慢回归理性。市场上的平静,反而让各种当代艺术活动、展览以及研讨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从年初到年末,层出不穷的艺术活动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话题,高潮迭起。本刊从众多当代艺术活动和事件中选出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十件大事。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回顾,人们或许可以再次回味已经过去的2009中国当代艺术圈带给我们的思考。

1 “中国现代艺术大展”20年回顾

1989年2月5日,“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被誉为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举办和参与的现代艺术展”,展览中发生的“孵蛋”、“枪击”、“”等行为艺术使得该展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20年之后,“中国现代艺术展”文献展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全面展出“中国现代艺术展”的原始文献资料,包括照片、影像、通信和展览相关文件等,以纪念20年前“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时代意义。

2 “中际论坛”举行中西学者同为中国当代艺术把脉

2009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中际论坛)以“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为论坛主题。该论坛由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与美国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共同发起。3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及学者共同探讨了世界艺术史视角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及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关系等艺术理论的议题。

3

“艺术北京”影像艺术唱主角

2009年的“艺术北京”已经是“艺术北京博览会”成立之后的第四届了。2008年,“艺术北京”新辟专场“影像北京”,成为亚洲首个当代影像艺术博览会,取得热烈反响,影像艺术收藏从此更加被人们所了解和接受。2009年的“影像北京”则成为“艺术北京”的重头戏,不仅在摄影方面的参展商有所增加,此外还开辟了录像作品专区,大大完善了“影像”的概念。国际影像收藏界巨擘M+M Auer夫妇也出席“影像北京”,在中国第一次展出他们的个人收藏。

4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惹争议

2009年6月,威尼斯双年展开幕。中国馆的主题为“见微知著”,策展人为卢吴和赵力,参展艺术家包括方力钧、何晋渭、何森、刘鼎、邱志杰、曾梵志和曾浩。从策展人的选择到中国馆的空间设计和艺术家选择,争议一直不断。卢吴是艺术家,而赵力是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其在艺术市场领域的研究比较引人关注。有人质疑策展人评选的公正性,也有人认为中国馆的空间处理过于随意,策展人所选择的艺术家及创作没有实现对中国馆所在地“油库”空间的创造性理解和突破。

5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举行

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在2009年迎来第十一届。从2009年8月至10月,各类艺术创作陆续在全国十个展区分别展出。其中,中国画展区设在上海,油画展区设在武汉,版画展区设在南京,雕塑展区设在长春,水彩、水粉展区设在盘锦,壁画展区设在北京,漆画、陶艺展区设在厦门,艺术设计展区设在深圳,港澳台展区设在汕头,动漫、年画、漫画、连环画、插图、综合材料展区设在哈尔滨。各展区共计展出作品约3700件。从展览到评奖,第十届全国美展成为2009年最受关注的艺术事件之一。

6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北上任职

2009年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不再担任广东美术馆馆长职务,而是北上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执教,并兼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一职。王璜生任职馆长达十年,广东美术馆从无到有,发展成为一家规范的现代美术博物馆,广东艺术界普遍认为王璜生对提升整个广东的当代艺术氛围和促进当代艺术在广东地区的发展,功不可没。对于王璜生离职一事,广东艺术界相当关注。王璜生卸任后的广东美术馆前路如何?谁将成为王璜生之后的新任馆长?这些问题都成为广东艺术界关注的焦点。

7 私人资本助力“艺术长沙”

2009年10月底,170多位艺术家、策展人、画廊老板、艺术记者等乘坐包机,空降长沙,参加2009“艺术长沙”,其中几乎包括了所有当代艺术界身价最高的艺术家和当红的中青年艺术批评人。“艺术长沙”由长沙收藏家谭国斌出资600万举办,他在采访中称自己出资举办“艺术长沙”的原因是为了弘扬当代艺术,但一个收藏家举办的展览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公益性依然受到人们的怀疑。而在一个资本运作的“艺术长沙”活动中,艺术批评家在其中的身份也是尴尬的。

8 “批评家提名展”遇尴尬

2009年11月,“2009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在北京举行。参加展览的35位艺术家均由“领升艺术论坛”学术委员会邀请的16位与会批评家提名。近年中国做展览很少采用批评家提名展这种方式。提名展需要传递一种非常强的立场和姿态,如果艺术家没有立场、没有态度,批评家提名肯定就失去了他的锋芒和意义。此次提名展,人们纷纷关注哪些艺术家被提名,也关注是哪些评论家提名了哪些艺术家,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很多尴尬。

9 “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艺术家纷纷成“院士”

2009年11月1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CAAC)正式挂牌成立,院长由罗中立担任。蔡国强、方力钧、张哓刚、曾梵志、汪建伟、王广义、徐冰、许江、韦尔申等20多位艺术家成为首批聘请的专家。中国当代艺术院致力于成为集艺术研究、创作、教育为一体的学术机构,担当起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使命,进一步推进当代艺术的国际交流,引领中国当代艺术向完备、有机、健康、多元发展。但它的成立也再次引发人们对于体制化是否接纳当代艺术等等的讨论。

10

“F4”纷纷举办回顾文献展方力钧回顾展遭批

继张晓刚、王广义等人陆续推出大型回顾展后,艺术家方力钧也于2009年12月在广东美术馆推出了“方力钧,时间线索”回顾展,至此,被誉为当代艺术“F4”的四位当代艺术家中有3位已经举办了各自的回顾展。方力钧回顾展展出他近30年艺术创作中的大量资料、手稿,早期习作以及专门为展览剪辑制作的纪录片。但这个声势浩大的展览,马上引发巨大争议,艺术批评人朱其在网上发表题为《“个人的哈欠”何以变成“时代的呐喊”?》的质疑文章,认为不管是策展人还是媒体都对方力钧的展览进行了学术“拔高”,而方力钧的作品不外乎“肉麻型”、“学术夸大型”和“云里雾里型”这三种。

上一篇:尤伦斯当代艺术藏品将亮相苏富比香港春拍 下一篇:永远的故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