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婚姻家庭中夫妻话语冲突及其应对策略

时间:2022-09-15 05:47:44

论婚姻家庭中夫妻话语冲突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夫妻话语冲突在我国普遍存在,它是造成婚姻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作为话语研究中新的课题,国外研究者对夫妻话语冲突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还没有引起国内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夫妻话语冲突不仅直接影响两性和谐、婚姻质量,也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健康发展。本文拟结合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观点,从表现、成因及应对三方面探讨我国婚姻家庭中夫妻话语冲突问题。

Abstract: Couple talk's conflict exits widely in china, and it is the main reason to unharmonious family. As a new subject in discourse research, couple talk's conflict has been studied a lot by foreign researchers but still has not been taken seriously by Chinese researchers. Couple talk's conflict affects not only couple harmony in marriage directly but also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ir children indirectly. For these reasons, combining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s,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its, causes and coping of couple talk's conflict in marriage and family.

关键词:婚姻家庭;和谐家庭;夫妻话语冲突

Key words: marriage and family;harmonious family;couple talk's conflict

中图分类号:B84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250-02

0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家庭的和谐。和谐的家庭需要家庭中几个不同性别的主要成员(如父亲、母亲、孩子)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这是因为,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往往使用不同的话语,性别话语的差异又造成各家庭成员之间的话语冲突,包括夫妻冲突、父子冲突、母子冲突,其中夫妻话语冲突是造成婚姻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夫妻不同的话语或不和谐的沟通方式加剧了夫妻之间在其他方面的冲突(如认知、行为冲突)。调查发现,婚姻家庭中夫妻话语冲突在我国普遍存在,夫妻话语冲突不仅不利于两性和谐、影响婚姻质量,也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形成阴影、影响孩子将来的成长和发展[1]。性别话语作为话语研究的一个相对较新课题,目前国外研究者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2],但国内研究者还很少关注这一问题。文化心理学中有关思维方式的最新研究表明,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3],有关西方文化中对性别话语的研究可能我国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由此,笔者将主要探讨我国婚姻家庭中夫妻话语冲突。

夫妻话语冲突是指婚姻家庭中夫妻之间在话语交际时话语不和谐的过程。分析并探讨夫妻话语冲突,不仅有利于对语言交际双方的性别特征做深入的了解,明确造成双方话语不和谐成因,从而在实际交往中掌握话语交际规律,对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积极应对;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创建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4],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鉴于以上分析及研究价值,笔者拟结合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相关理论观点,力图从冲突表现、冲突成因及冲突应对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夫妻话语冲突的相关问题。

1夫妻话语冲突的主要表现

1.1 夫妻问题解决方式的差异:女性呈亲密与男性显独立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女性通常首先与自己亲近的人(如父母、丈夫)进行商讨,然后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女性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的是亲密;而男性在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通常“一意孤行”、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男性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的是独立。对男性来说,自己自由做出决定是必须的,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伤自尊”或“丢面子”。男性的独立淡化了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女性则往往由此更加强调其亲密关系[5]。例如,女性通常希望丈夫告诉自己他的“行踪”,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关心和体贴,而丈夫却通常不能领会其真实意图,而将妻子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行为的过度控制,于是他可能会采用沉默或不耐烦的话语来保持自己最后的独立。这种亲密与独立的相对差异是夫妻话语冲突的主要表现之一。

1.2 夫妻关注焦点的差异:女性重关系与男性注信息女性作为群体的一员,往往倾向于关注群体关系,在实际话语交际中,女性更注重群体之间关系的好坏;而男性则通常将注意力放在要解决问题的信息上,在交际中更加重视话语的信息功能。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女性重视群体关系而男性关注信息的获得。由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什么生活中男性认为女性总是不能直接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而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其部分原因可能就在于女性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群体关系上的缘故。由于女性对群体关系的关注,常常导致她们在引入话题时缺乏演绎性,有时甚至使话题之间失去逻辑;而男性则不同,他们在引入话题时由于重心在信息上所以能够保持较好的演绎推理。这种差异常常造成女性在话语交流主题中不时地从“生活”到“学习”甚至又到“工作”,而男性则似乎只是“就事论事”。

1.3 夫妻话语内容的差异:女性表问题与男性解问题女性谈话的主题,往往是那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事件,如孩子、购物、家庭关系等,对女性来讲,重要的不在于她们所说的具体内容而在于有话可说;而男性则倾向于谈论那些具竞争性的话题,如体育、国际政治、经济走势或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女性相比,男性似乎更加注重内容的有效性,要达到“谈有所获”“论有其果”。谈话内容的差异导致夫妻双方的交际差异,即注重问题本身,还是注重问题解决。每个人都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所不同的是,在听到别人遇到问题时,男性倾向于将别人寻求的帮助视为一种请求“信号”,并由此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而女性则倾向于将自己在这方面遇到的相似问题告诉对方,以此来表示对他人处境的一种理解和同情。在婚姻家庭中,女性遇到问题时只是喜欢倾诉问题,而并不一定期待对方给予问题解决的方案;而男性在遇到求助的问题时,常常提供大量、长时性的建议。这种倾诉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差异,一方面使妻子认为丈夫不理解自己,另一方面也使丈夫深感疲惫却又无力解决,致使婚姻陷入危机。

2夫妻话语冲突的原因分析

造成男女夫妻话语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语言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相关理论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语言诠释差异分析――表层原因列文森在话语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四项具有普遍意义的语言结论[6],其一就是语言在本质上是模糊的。夫妻双方在交际中,所遇到的语义模糊是各种语言运用中固有的现象,这是无法回避的。语言的模糊性本质,决定了话语双方对同一话语会做出不同的诠释,不同话语诠释方式又使夫妻双方产生话语冲突。对话语的研究表明:在理解对方话语的主旨时,产生困惑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双方运用了不同的话语诠释的原则来组织自己话语的表达,从而对同一话语做出不同的诠释。这种语言诠释的差异是夫妻话语冲突的表层原因。

2.2 认知风格差异分析――深层原因男女性别在认知风格方面的差异,影响其婚姻家庭中双方的和谐关系。认知风格是指夫妻双方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即每个个体独特的认知方式。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沉思与冲动、同时性与继时性等方面[7]。男性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于内在参照,表现为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与人交往时较少能体察入微;而女性则倾向于外在参照,心理分化水平较低,与人交往时能较多地考虑对方感受,更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其次,男性在遇到问题时,通常能保持理性、行为反应较慢,而女性则往往依靠直觉、较快做出反应。此外,女性在遇到问题时更擅长于单向思维、具有继时性特点,她们多从问题的单方面考虑并为不利后果过度担忧;而男性似乎更多地运用多向思维、具有同时性特点,他们往往同时关注问题的多个侧面并从整体上权衡利弊。夫妻双方在心理上的这些差异性可能是造成夫妻话语冲突的深层原因。

2.3 社会文化差异分析――根本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夫妻双方在生活方式、心理特点、价值观等方面是不同的[8]。例如,西方重视个体独立性、崇尚个人主义,而东方则重视群体合作、崇尚集体主义。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夫妻话语冲突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事实上,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夫妻也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例如,中国自古就有“大男子主义”说法,但具体到不同民族、不同家庭,有的大男子主义表现突出,而有的却因为家庭中女性的强势得不到体现。其次,社会经济地位,如职业、受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等也是造成话语冲突的重要原因。男女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使个体在观念、行为方式、情绪表达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再次,传统社会的性别意识形态,赋予了男性养家、女性照顾家庭不同角色,这也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社会性别话语诠释方式。这些经济、文化、意识层面的因素从根本上造成了夫妻话语的冲突。

3夫妻话语冲突的应对策略

明确夫妻话语冲突的表现及成因,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探索出解决冲突的有效策略。笔者结合实践认识,总结出下列几种应对策略:

3.1 求同法:发现夫妻共同性求同法是指夫妻双方各自认清自己性别话语诠释方式,通过接纳对方话语获得共同认识,进而消除冲突的方法。男性和女性在话语冲突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话语角色,双方在话语上难免会存在差异,但重要的是夫妻双方要认识到双方在其他方面存在的共同之处(如都有理解彼此爱并宽容对方的意愿),通过沟通获得相同的行为方式和对事物的认识,以便化解或消除双方的话语冲突。在婚姻双方实际沟通中,夫妻双方认同彼此不同的角色,求取共同的爱与理解,能够使他们达到一种角色平衡,进而获得彼此心理的满足。

3.2 存异法:保留夫妻差异性存异法是指性别双方通过换位思考,保留彼此的独特性,转换话语矛盾,从而消除冲突的方法。婚姻中话语冲突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双方错误地理解对方真实意图造成的。例如,妻子对丈夫行踪的询问更多的可能是她的关心和体贴,而不是真正的想控制对方。丈夫如果理解了妻子的真实意图,可能就不会认为妻子在控制自己的独立。反之,如果妻子知道丈夫是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那么也可能不会再反复询问到底还爱不爱自己。在婚姻家庭的话语交际中,双方通过站在对方“位置”上理解差异的形成,并及时作出角色转换,可以使话语者在不能改变对方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学会接受。此外,夫妻双方分工明确、各行其职,保持彼此相对独立性,也有利于将冲突变为彼此加深爱恋的契机。

3.3 反思法:反思冲突解决之道反思法是指话语双方反复思考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不断寻求冲突形成的根源,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其基本假设是,由于夫妻双方各自社会背景如职业、经济地位等方面不同,决定了双方各自形成较为固定的思维、行为模式。夫妻双方必须认识到,婚姻的和谐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呵护的,家庭的和谐离不开夫妻双方及时的反思。夫妻要认识到,存在话语的冲突并不代表失去了感情,冲突的产生是社会、语言、心理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冲突的解决并不能立竿见影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双方只有反思造成彼此冲突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冲突的真正途径。

3.4 暂时隔离法:离开冲突情境暂时隔离法是指夫妻双方在面对话语冲突,特别是对峙较为严重甚至相持不下时,由其中一方选择暂时离开,使矛盾和冲突暂时搁置,等双方情绪平静时再解决冲突的一种方法。面对彼此难以解决的话语冲突,双方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支配,他们可能会 “以硬碰硬”或“以牙还牙”,此时,任何一方选择暂时离开都会有益于今后冲突的解决,如果双方成为情绪的奴隶,则只会加剧矛盾、扩大冲突,甚至造成不可扭转的后果。

3.5 社会支持法:寻求社会救助社会支持法是指夫妻话语产生冲突时,在必要条件下向社会或他人寻求帮助来缩短问题解决的策略。尽管婚姻主要是由夫妻双方构成的,但婚姻只是家庭的一部分,而家庭离不开社会,因此,尽管我们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有一定道理,但夫妻话语的冲突在一定条件下需要寻求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在冲突发生或结束后,女性通常选择向好友倾诉来表达不满情绪。如果冲突严重,双方还可以向心理咨询或仲裁机构获取帮助。

4结语

笔者以上探索的只是应对夫妻话语冲突的几种基本策略。由于造成夫妻话语冲突的原因是复杂的,这就要求研究者今后探索更多应对夫妻话语冲突的策略。和谐的婚姻家庭,不仅需要夫妻双方在认识上“求同”、“存异”、共同 “反思”,也需要在“行动”中不断改进、磨合甚至借助“外力”解决冲突。事实上,应对夫妻话语冲突是一门艺术、需要智慧,双方需用心的体会、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确实将有效策略运用在家庭实际生活中。夫妻话语冲突既有共性也有独特性,要真正解决夫妻话语冲突,不仅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把握不同冲突之间的共性,也需要冲突的夫妻在各自婚姻家庭实践中探索一些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独特方法和措施。婚姻家庭离不开冲突,和谐的家庭是冲突的平衡,但家庭中只要有爱、有宽容、有理解、有欣赏,就会有平衡、有和谐。

参考文献:

[1]晏红.构建和谐家庭有益孩子成长[J].中华家教,2005,(1):4-7.

[2]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03,(3):43-48.

[3]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7,(2):21-26.

[4]宋晓蓝.两性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7(6):44-46.

[5]Tannen 1990: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6]Levinson, Stephen C.1990: Interaction biases in human thinking. Working Paper No. 3, Project Group Cognitive Anthropology, Max-Planck-Gesellschaft, Berlin.

[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38-442.

[8]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4-115.

上一篇:以《JAVA课程设计》浅析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 下一篇:玉米酒精糟液处理技术研究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