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用法两辨

时间:2022-09-15 05:14:35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是相当灵活的,所以历年的高考题差不多总要考到它。其实,“以”字用法难点有二,突破了这两点,其余的就不在话下了。

一、动词乎?介词乎?

介词是从动词中分离出来的,所以有些介词还保留着一定的动词性,但它们毕竟不是动词而只是介词。请看下面的例子:“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把它们对译出来,应该是“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和“士大夫总不肯乘小船在夜里停泊到绝壁的下面”。这两句中的“以”分别译成了“用”和“乘”,有人据此认为这两个“以”是动词。这是不对的,因为对词义和词性的判断,译出来的词只是一个可供参考的资料,它并不能完全作为根据。要判断一个词的词性,一定得看原文,联系它的上下文才是较为可靠的方法。从以上两个例句来看,“易”和“泊”才是动词,“以五百里之地”是“易”的状语,“以小舟”是“泊”的状语,这两个结构都是介宾短语,“以”当然是个介词。

“以”作为动词在中学课本里并不多见,《涉江》中有个“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句子,我们将“以”与“用”对照,可以解释为“任用”,确认为动词无疑。而在多数情况下,“以”用作心理动词,相当于“以为”“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两小儿辩日》),“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它们可分别译为“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我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得不长远”和“我以为您攻打宋国是和这些行为相同的”。

二、介词乎?连词乎?

“以”用作介词时能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译为“因”“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赵王岂以一璧之故而欺秦邪”(《廉蔺列传》),可以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和“赵王难道能因一块玉璧的缘故欺骗我们秦国吗”。“以”用作连词能表因果,可译为“因为”。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可以译为“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常常有体会,是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原因”和“因果”都在显示事因,要辨别它们其实并不难,只要看“以”后的语言单位是不是句子就可以了。如果是句子,就是连词,如果是词或短语,就是介词。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实验小学】

上一篇:谈作文如何写好几件事 下一篇:王宗槐中将的征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