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变经营资本

时间:2022-09-15 04:22:04

气象信息变经营资本

丰厚的收入

“气象部门每年从运营商那里得到的分成达到几亿元。在短信业务高峰时,一度超过5亿元,有时加起来甚至接近10亿元。”中国移动某城市分公司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透露。

在移动电话上,中国移动、联通、电信都推出了天气包月套餐,每月收费在3元—5元。而在固定电话上,联通与电信也推出了天气包月服务,每月收费1元—3元。

2005年前后,一些SP(依托运营商平台的服务提供商)与气象部门合作,通过运营商的渠道发送天气短信,三方的分成模式是运营商拿15%,剩下的由SP与气象部门五五分成。现在,气象部门没有必要与任何SP合作,绕过中间环节,拿到的分成比例更高。

此外,气象部门还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获得丰厚营收。新浪的天气频道、央视的天气预报栏目都由中国气象局承包。“天气预报类的信息受众很多,是很有价值的广告频段。”一位广告投放公司负责人说。

气象部门还不止拥有上述营收渠道。前不久,浙江嘉兴市某纺织品有限公司向保险公司索赔,需要嘉兴市气象局出具灾害证明,而短短几十个字的证明却被收去800元,收款依据是浙江省物价局与浙江省财政厅1996年下发的《关于调整气象科技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其中规定:“气象灾害证明每次收费标准500元至800元”。

另外,像举办奠基、开业等典礼需要放氢气球的,按规定也需要获得气象部门的批准,同时向气象部门缴费。比如《江西省关于核定气象部门收费项目及标准的复函》就规定:城市中心地带或人流密集地区举办大型活动需要大量施放氢气球、飞艇的,充灌、施放场地、施放时间的检查和审定费每次400元—800元。

营收有法可依?

气象信息本是公共资源,气象部门利用公共资源创收是否有法可依?

知名律师、知识产权法专家赵占领认为:“气象信息本身不具有独创性,不属于著作权法中的作品,也就不具有著作权。对于擅自转载气象信息的行为,气象部门不能追究著作权侵权责任。”

目前,气象部门将气象信息商用的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

2000年1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25条规定:“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

赵占领分析称,大众媒体传播气象信息需要获得气象部门的授权,而气象部门通过授权可以收取一定费用。但是气象部门是公共安全性质的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其与运营商的分成动辄几亿元,收入与身份不相符。

有不少人对气象部门通过提供气象信息获取丰厚收入提出质疑:气象部门大多是由纳税人供养的职能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服务是收了钱的,而且是定期的财政供应。

脱掉“商业”外衣、回归“公益”本色,这是纳税人对气象部门的期许。

(本刊综合)

上一篇:赛琳娜·戈麦斯年轻人就该多分手 下一篇:罚款月票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