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挠的生命信仰

时间:2022-09-15 04:20:48

道教的源头之一是神仙传说和方仙道。最早的神仙家史料,保存在《史记・封禅书》中。那里面说,大约在战国中期,燕齐一带出现了一批神仙方士。他们宣传人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自由遨游于人世之外。燕国人宋毋忌、正伯侨、羡门子高等正是修仙得道的仙人。燕齐东临大海。海市蜃楼的幻影,又促使方士们编造出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的神话,说三神山上的宫殿都是用黄金、白银打造的,有白色的飞禽和走兽,住着许多仙人;更重要的是藏着一种吃了会不死的仙药……这就是所谓的仙话。可是,当时齐国的威王、宣王,燕国的昭王却信以为真而不断派出能干的探险家入海求仙。这个求仙不死信仰,从公元前4世纪的前半叶一直盛行到两汉之际,劳民伤财,旷日持久,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荒诞绝顶的求仙不死浪潮;即使连秦皇、汉武这些旷世英主、一代天骄也未能免俗而投身其间。在这些个浪潮中,本无系统理论的神仙方士们得以借助战国末齐人邹衍的五德终始之运的阴阳学说来解释、完善他们的方术,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

尽管燕齐方士们的“仙话”或称“神仙家言”荒诞不经,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因此丢掉了性命(或入海求仙遇难,或被君王迁怒处死),但是,却反映出上古人对永生的渴望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后来的道教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而接过“神仙家言”大张其辞,使之成为道教神仙传说的重要蓝本之一。正是有了这个蓝本,葛洪才能在《抱朴子・对俗》里为人们描绘出一个集长生、享乐、尊贵于一体的美丽天堂,并代表道教喊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抱朴子・黄白》)的冲天呼声,树立起道教把握自我、反抗死亡的人文主义的生命旗帜。

道教在上古中国人不死信仰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长生―神仙之道。这应该说是道教信仰的基础,或者说是最基本的信仰。如果不信仰神仙、神仙境界以及人可成仙并进入神仙的境界,那么也就是不承认创世主――“道”的浩然与无所不达,从而祈禳斋醮符等等也就没有必要了;更为重要的是道教也便失去了立教的根基。所以,道教教义的核心就在于弘扬长生久视之道,就在于张扬得道成仙的理论,就在于宣扬人与仙界的联系。道教为此还引经据典,罗列出一大串长生不死的人――真人、神人、仙人。这些真人、神人、仙人――上自黄帝、老子,下至彭祖、八仙――原来都是凡人,尔后又都得道成仙(成为地仙、尸解仙一类),既可在天国里飘来飘去,又可在人世间自由往来,“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是何等的快意潇洒,何等的风流倜傥!直令处于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尘世里的人们钦羡死了!因而人们也称道教为神仙道。

什么叫神仙?《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抱朴子・对俗》说,仙人的基本特征就是长生。闻一多先生在《神仙考》里则换了个角度说:神仙“实即因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出来的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憧憬长生和成仙,乃是道教神仙理论的首要特点。那么,如何实现长生和成仙呢?葛洪在《抱朴子・论仙》里说:只要做到“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就行。为此,道教徒们在方仙道的基础上,寻药、炼丹、行气、导游、远游、饮露、餐霞,倾全身心地忙个不停,从汉代一直忙碌到明代,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写下了最为荒诞离奇而又神秘诡谲的一章,并留下了诸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类的许许多多撩拨人心的美妙杜撰。虽然如此,道教的长生和成仙之求,仍荡漾着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人定胜天、把握自我的朴素唯物论思想。这在世界其他宗教中是绝对没有的,也是几千年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主流思想难望项背的。诚如日人洼德忠在《道教史》第一章里所言:“在地球上使自己生命无限延长,这就是神仙说的主张。似乎可以认为现实的人们所具有的使天生的肉体生命无限延长并永远享受快乐的欲望,便产生了神仙说这样的特异思想。这种思想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我国第一部道教史――《中国道教史》的作者傅勤家先生对此亦有深刻体会。他将儒、道、释三教的生死观加以比较,指出:“盖道家之言,足以清心寡欲,有益修养,儒家所不及。儒谓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尘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猛何如耶!”这是道教对人、对自我、对生活、对生命的自信之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之所在!所以赵有声等在《生死・享乐・自由》一书里总结道:“道教的奇特就在于它保留了这种‘不屈不挠’的原始生命信仰,保留了这种‘人类最早的最大的反抗’――反抗死亡!”

道教神仙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张扬神仙法术的威力无比,无所不达,无所不克。《抱朴子》描绘这种神仙法g说,它不仅能将神仙本人化形为飞禽走兽及金木玉石,可以隐身易形,而且还能够变化创造出自己所需的各种东西,乃至画地为河,撮壤成山,兴云致雨……《抱朴子》的幻想,其实是上古中国人世代追求的企图最大限度地控制自然、主宰世界的理想愿望的体现。这些幻想,瑰丽而浪漫,优美而动人;其中有一些,譬如说在空中自由飞行,以人工兴云致雨,今天来看,当属科学幻想之列,现代科学技术已将它们变为现实。而有些幻想虽属离奇得近乎荒诞,可是道教认为“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抱朴子・论仙》),相信人的能力最终可以达到“无所不作”的地步,这却无疑是富有积极意义的。

上一篇: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变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