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理念下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15 04:06:23

谈新课程理念下阅读能力的培养

廊坊大城县第一中学,河北省廊坊市065900

“不会读书就不会学习”。只有认真读书,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效的接受、掌握知识,也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很多学生由于读书方法不当,读书效率不高,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读书的兴趣,为此我愿教给同学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其阅读能力。

1 带着问题读书

带着问题读书,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重点问题有目的地读,兴趣高,省时省力效果好。如按课本中的内容提问下列问题:“你想知道雷电有多强大吗?”;“用手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吗?”。学生见了这些扣人心弦的问题,恨不得一下子钻入书中读出究竟。又如:“磁场有方向吗?”;“激光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光的特点?”。学生见了这些关键而奇妙的问题,会振奋精神信心百倍地阅读课本,从中寻找出问题的答案。

2 抓关键的字和词,抓内容的要领

读书时抓住关键的字和词反复琢磨其意思才能正确深刻理解概念实质。例如:“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对这里的“正”、“自行”、“晶”都要有正确地认识。否则会把不响的铃儿误为声源,把月亮和未开亮的电灯误为光源,把“晶”错记为“固”字。又如:“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对“吸引”和“受到”要有正确的理解,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不可把“吸引”说成名词“吸引力”。这样的读书方法就如孔子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读书时要抓住要领。所谓要领,就是内容的关键之处。只有抓住了要领才能提高读书效率,增强记忆效果。这就需要学生对课本中的每一段内容都能分析出要点,并会以精练的语言作出提要,如“阿基米德原理”的课文就需要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抓住原理中的“浸”,“浮力的大小”等关键词语。“浸”是定律成立的条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之间有着数量相等的关系。其次“排开”与“浸”相呼应,“排开”是“浸”的必然结果。抓住了这些要点,这部分内容就容易掌握了。

3 变换“字”、“词”或各部分的位置

阅读时有意把概念或定律中的某些“字”、“词”换成其他的字词,或有意调换各部分内容的位置,再判断其正确与否,以加深对他们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把其中的“保持”换成“作”;把“或”换成“和”;对调定律中的条件和结论的位置。通过这样的变换最后深刻的理解判断出:“保持”能表现前后状态的一致性,“作”只能表现后来,“或”表示只在“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中存在一种状态,而“和”表示两种状态并存,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讲法是错误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的运动状态是一样的,故调换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的条件和结论是错误的。阅读时的有意变换为正确的理解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4 阅读中要提问题

学者兰格讲过:“要想有新知识,就必须提出大量的新问题”。问题是学习的欲望,是学习的兴趣,是大脑的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中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已有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并从阅读课本中找出答案,从而猎取和升华知识。例如:阅读“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不失时机地提出下列问题:这里运动状态指的是什么内容?状态发生改变有哪几种情况?又如当讲到:“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时,教师经学生思考片刻后紧跟提出问题: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对吗?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阅读课本经思考找出答案,加深了理解。

5 读书时要联想和对比

读书不联想,犹如食物不消化。联想就是在阅读新知识的时候回忆联想类似的旧知识,这样就能轻松地接受新知识。例如密度和燃烧值的学习可类似联想到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来理解,它们的定义法相同,公式表示方法一样,单位读法模式一致。其公式左边是定量、右边两个物理量成正比。这样的学习可以从本质上区别这些知识的相似处和不同处。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而使其深化的,通过对比更容易区别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读书时应鼓励学生把易于混淆的概念、术语进行对比,以有利于掌握和记忆,消除模糊认识。如对压力和重力、惯性和惯性定律、蒸发和沸腾等知识点的阅读学习时均可用此法阅读。

6 读书时要有结合

新编物理教材特点之一就是大量插图的增加。这些插图有章首图、线条图、照片图、卡通图等,这些插图作为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文字密切配合,能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还有不少插图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真可谓图文并茂。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务必强调与这些插图、表格结合起来,做到有图必用,以文释图,借图释文。

7 读书时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标记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首先,应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科的特点,初中物理一般每节课只讲一两个概念、定律或公式,但围绕这些概念、定律、公式,教材的编写总都有几个层次(如现象的提出,概念、规律的引入和得出,定律、公式的应用等等)。其次,应指导学生在教材上做好“标”、“增”、“注”等标记。

“标”: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相应内容所要掌握的程度。如重要内容用双波线标出。这样标出后,可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增”:即对课本上难于理解或必须前后联系的内容给以简单的补充说明,以使学生在读书时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

“注”:是对教材中个别难理解的知识点参考其他教材给出几个简明扼要的层次说明,以增加阅读的深刻性。如对“热量”这一概念,阅读时可注解为:(1)它不是状态量;(2)热量是能量交换的表现,是个过程量,它存在于物体热交换这一过程中,一个物体谈不上热量。

8 读书要重复

作为教师讲同一本书,几乎每次备课都会发现早就讲了几遍的知识都有新的认识。就如同一个人一样,初见认其形,再见认其仁,又见认其心。如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车子在1、2、2、4s末的速度大小都相等,初见认为车子在4s内作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再思之则提问:是否满足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无法知道是否满足这个条件,所以不好肯定车子作的是匀速直线运动。重思之即使满足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也不好作出车子作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因为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也时刻不变。反复思之才弄清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必须同时具备:(1)速度的方向不变;(2)速度的大小不变。缺一不可。

同学们,我们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应注意从品质上进行培养,特别是初中生更重要。良好的阅读品质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首先要培养学生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因为阅读时往往不能一遍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甚至读上几遍仍不得要领,这时应教育学生不畏困难、不怕挫折,重新再来,直至真正读懂。

其次,我们还要培养自己在阅读时积极思维的习惯,鼓励他们在阅读时质疑、好问、勤于思考,由于思维活动的参与,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阅读的效率。

上一篇:短路的妙用 下一篇:在物理实验情境中培养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