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瓶”中的“微粒”究竟有多可怕?

时间:2022-09-15 03:30:25

有传言称:“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聚,长此以往会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静脉压升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 这些流传在网络上的说法是否真有其事?输液微粒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

近些年来,随着滥用静脉输液的现状渐渐被大家重视,有关输液“微粒”的话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传言称,“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聚,长此以往会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 静脉压升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这些流传在网络上的说法是否真有其事?输液微粒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

静脉注射技术是最常见的医疗操作之一。当前,有超过80%的住院患者接受静脉注射治疗,大量的药物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用于人体。毫无疑问,静脉输液作为一项医疗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临床地位。然而,出于种种原因,当前国内的确存在严重滥用静脉输液的情况,这无疑会威胁医疗安全,给患者健康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静脉输液作为独特的给药方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静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入血液循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达到满意的药理效果。比如大量失血、大量呕吐、腹泻、烧伤失液、低钾低钠等严重电解质紊乱,或严重高血糖的患者,静脉补充相应药物和液体有起死回生的效果,这是其他给药途径不能相比的;其次,其他途径摄入不足的患者,经静脉补充营养素,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第三,静脉注射药物绕过了机体的防御、解毒和滤过机制(如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某些器官内能达到较高浓度,从而减少了总药物用量。第四,静脉输液能够避免很多其他途径用药时的不良反应:如黏膜损害等。

然而,静脉输液毕竟是一种有创伤的医疗操作,其缺陷和风险也需要充分考虑,只有静脉注射收益大于风险时,选择才是明智的。首先,接受静脉注射的部位有潜在的感染风险,一旦感染,特别是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等医源性感染,会造成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和医疗风险;其次,虽然药物上市前都已经过剂量安全试验,但由于个人体质的特殊性,不除外极个别患者出现不能耐受常规剂量的情况出现。而静脉输液起效时间短,一旦发生药物过量,后果较为严重,抢救起来也更困难;第三,同样由于静脉注射药物绕过了机体的防御、解毒和滤过机制,药物过量,体内异物(微粒)存留的风险加大了。由此衍生出种种说法,其中不乏耸人听闻的说辞。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微粒”作为静脉注射液中难以100%消除的“副产品”,其危害实际上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尤其在过去,由于临床认识不足、输液技术不完善、药品质量难以控制,静脉输液中微粒的大小和数目远高于今天。

微粒经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绕开了人体的防御和滤过机制,又难以被免疫系统清除,造成在人体内的长期存留。较大的微粒会阻塞口径小的血管,或刺激凝血机制形成血栓,严重时会导致相应组织缺血;微粒存留会刺激机体产生异物反应或过敏反应,严重时形成“异物肉芽肿”;微粒还会作为致热原导致患者发烧。可见,微粒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基于以上认识,各国药典对静脉注射药物中的微粒含量均进行了相关规定。《英国药典》 (1998年版)规定:对不再稀释的注射剂,每毫升含5微米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超过100个,10微米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超过50个;我国药典2005年版要求:大容量注射剂每毫升大于10微米的微粒数不得超过25个,大于25微米的微粒数不得超过3个;美国药典标准与我国类似。

对药物本身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否就能完全规避微粒的危害呢?答案是不能。静脉注射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种污染,操作中带入的微粒也不容忽视。除了药物本身,不合格的输液器具、操作人员手部卫生、穿刺橡皮塞的碎屑脱落、药物配置场所内的空气微粒都会造成药物微粒污染。即便是在非常洁净的超净工作台进行药物配制,由于不同药物之间配伍,PH变化等均可能形成新的微粒,中药注射液配伍形成微粒更多。有学者在含中药注射液的液体流经药液过滤器后,取滤膜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理化分析,发现滤膜截留的不溶性微粒主要成分为玻璃渣、橡胶屑、活性炭、药物残渣和毛屑索条等。可见,药物微粒之外的污染不可小觑。

看上去确实有点可怕。那么,作为患者,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药物微粒呢?我们是否应当尽量摒弃或抵制静脉输液呢?答案也非绝对。

一方面,我们应认识到微粒的潜在危害是多方面的,不要主动要求医生开出静脉输液的处方。医生应严格掌握输液治疗的适应证,评估输液的必要性。能经非输液途径给药的,尽量避免采取输液;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输液治疗产生恐慌,以至于在该采取静脉注射的时候疑虑重重。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制药和输液技术日益改进,过去那些严重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越来越低了。药物质量在国家标准的要求下较之过去更可靠,配制药物和输注药物的技术在不断改进,输液器滤网的使用更可使微粒的数目大大减少。一次性输液器滤网孔径一般为20微米,能够可靠滤去80%以上的微粒。近些年,又有孔径更小、滤过率更高的国产滤网面世,这些措施都会大大减少经静脉流入人体的微粒。

那么,已经进入人体的微粒会在人体兴风作浪吗?

传言所称“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聚,长此以往会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静脉压升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其实只对了一半。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尤其是在输液技术还不够完善的上世纪,这些临床问题正是人们不断改进药物质量、改进输液手段的原因。在严格控制微粒数目和大小后,情况已有改观。

要知道,人体的毛细循环是有非常丰富的侧枝的。正常情况下,多数毛细血管处于关闭状态,只在组织需要大量氧供时大量开放。即使一支毛细血管被小直径的微粒阻塞,由于侧枝的存在,也不致造成组织缺血缺氧。某些小口径的毛细血管(直径4微米左右)仅容红细胞变形后通过,小于20 微米的微粒与白细胞“体型“大致相当,除非引起严重的肉芽肿等炎症反应,否则一般不会造成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有个极端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一位患严重肠道疾病的女患者失去了经口进食的能力,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在良好的医疗和护理下,这名患者已经完全靠输液营养生存了数十年,每天输入2000毫升以上的液体,并在其间怀孕生子。故此,对于输液微粒,朋友们不必过于紧张。

至于“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的说法,实际也是来自上世纪60年代的尸检结果,并以讹传讹。笔者对这种说法的来源进行了检索,发现基本都是引自1991年《实用护理杂志》的一篇文章,该文原文是“1963年 Garvan和Gunner在尸检中发现用过40升输液的肺标本有5000个肉芽肿”,也是间接引用,标注引自1981年邓居昌发表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的某篇文章,该文已不可考。

但就该说法本身来说就有许多疑点:其一,传言的“500个肉芽肿”应为“5000个肉芽肿”之误;其二,原文献并未称 5000个肉芽肿均来自同一人;其三,即便来自同一人,只有一人的数据说服力显然不够,不能说明该肉芽肿确为输液微粒造成。其实,空气中的微粒较之输液微粒要多得多,吸入微粒产生肉芽肿的可能性无法排除。

在今天,大气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超标严重,空气质量检测指标中的“PM10?”指的就是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在这些颗粒中,又有60%是PM?2.5的细粒子。这些微粒可经呼吸道进入肺泡,如果所谓微粒能产生大量肉芽肿,我们的肺在一吸一呼之内早已吸入了大量微粒,那么我们的肺和气道早该被肉芽肿填满才是。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另外,原始文献引用的是早于1981年的文献,不能直接适用于当前。

如此看来,近来一些网络流行的说法并不可靠。对于静脉输液,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弊端和隐患,避免滥用;也不宜危言耸听,夸大风险。当然,只要能达到治疗目的,无创伤的医疗技术无疑是首选。

上一篇:混凝土防渗墙在水库中的应用 下一篇:刍议绿色建筑设计的意义与人文关怀及社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