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课标,深挖教材、乐教趣学,融会贯通

时间:2022-09-15 12:55:17

研读课标,深挖教材、乐教趣学,融会贯通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怎样备好一类课,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说课才能说出精彩,评课评出品味,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去研究。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教师的我,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我认为必须在学习中研究、实践中反思、反思中提高。

一、研读课标

钻研课标是深挖教材的基础《课程标准》是各种版本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根本。作为在教学一线教师的我,每学期都深入研读课标,只有研读《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提前掌握重难点,明白交给学生什么,那些知识应该教,教到什么程度。才能不以“本”为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重新组合。例如:五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讲到“0”是否是最小的偶数,这是我们要直接面对学生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问题,绝对不能避而不谈,绕过去或者跳过去。我是这样给学生讲的:“自然数范围内“0”之所以是最小的偶数,“1”是最小的奇数,是因为偶数和奇数组成自然数,自然数就是整数;所以我们在研究数的整除、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是指除“0”以外的自然数,也就是说在研究“因数与倍数”里不包括“0”的自然数,因此,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奇数是“1”。只有这样,学生理解了,就不再发生质疑。相应对学习“倍数与因数”这一单元的所有概念就容易理解且不会反复出错。

二、深挖教材

在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这点我深有体会。

1.只有深挖教材才能活用教材,才会自己解读课本,灵活掌握课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做到课堂新授知识游刃有余,保证了灵活驾驭课堂。也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对所教章节的知识点前后做以个性系统调整分类归纳教学。不能就一节课讲一节课。例如五年级下册我在教完第一章《分数乘法》后,我没有按照课本上的章节教而是接着教第三章《分数除法》。原教材安排第二章是《长方体的认识》它主要的目的是给学生留一些空间害怕学生对分数乘法和除法混淆。而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由于本班大部分学生细心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不会出现乘除法混淆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将分数除法提前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又可以使学生学习运用逆向思维加深对分数乘法的巩固和理解。更注重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2.只有深挖教材才能使学生学的扎实,掌握牢固。新课程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情景图片很多知识零乱,对知识归纳整理的更少,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深挖教材,补充许多知识点,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时,课本上只给了我们一种方法列举法,而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数字太大时特别的麻烦。这时我就查资料给学生补充了三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方法即:短除法、观察法、分解质因数法。观察法里又有互质数这个概念,课本上没有出现,这时我又给学生讲了互质数的概念;分解质因数法又要告诉学生再怎样分解质因数;这时问题又来了,许多同学质数、互质数、分解质因数又混在一起了,接着我告诉学生三者的区别。经过这样循循渐进的教学,学生一下豁然开朗。最后我再告诉学生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步骤:一看、二想、三做。并且分别进行了扎实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因为学生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学起来轻松,有条理,所以我们班学生的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率几乎为零。四年级上册简便运算教学时,我先认真挖掘教材,确定重难点,然后总结运算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运算性质、商不变性质。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七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例如67×99和67×99+67这种易混的题让学生练反复,反复练,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所以三年以来我班考试中简算题的正确率几乎为100%。五年级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课本上用通分比较,而我在一本资料上查到可用“十字交叉法”比较,这种方法运用在填空、判断、选择题时,简单、速度快,准确率又高,我就大胆运用,收效极好。分数比较大小使用传统方法,但也可以用此方法检验正确程度。

3.只有深挖教材,才能确定本节课采用什么方法教最有效。才能把知识点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教学起点从学生不会不懂的地方开始。例如我在本学期六年级《圆的面积》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画图等自己总结得出圆的面积的公式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记忆最深。课后复习时我感觉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的很好。还有三年级《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我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些环节不是盲目的,无序的。需要课前精心的准备安排,否则课堂乱而无效。

4.只有深挖教材,教与练才能有机结合。新课标的数学教材,练习题很少。我一直根据课本知识的重难点,在备课时结合大小练习册及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平时分层练习,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前大小册子的期中期末测试题,早被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消化了。这样避免了考试前的盲目练习。

5.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总结出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塔坡小学)

(责任编校:石良)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途径 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和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