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鹤 8期

时间:2022-09-15 12:52:32

全世界15种现存的鹤类中,黑颈鹤是最晚被科学描记的种类,也是唯一一种终生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直到1876年,俄国的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湖畔首次采集到黑颈鹤的标本,描述并命名发表了黑颈鹤这一物种,从而在科学上确立了黑颈鹤这一物种的存在。由于其分布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在黑颈鹤被发现后的几十年中,很少被人研究,以致外界对黑颈鹤的了解一直非常有限。直到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活动,涉及分布、繁殖、迁徙、越冬等诸多领域,黑颈鹤的神秘面纱才被逐渐揭开。

黑颈鹤在科学分类上属于鹤形目鹤科鸟类,具有嘴长、腿长、脖子长的特点,特有的黑脑袋、黑脖子是确定其身份的主要标志,也是其名字的由来。配上头顶的“鹤顶红”,更显得优雅而漂亮。“鹤顶红”并非小说中所描述的剧毒毒药,而是因为鹤头顶的这块区域没有羽毛覆盖,皮肤中血管发达,从而呈现出一块醒目的红斑。

黑颈鹤为独特的高原鹤种,仅分布于海拔1900~5000米的高原湿地上,包括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大部分。其分布范围极为广阔,北起新疆的阿尔金山并向东延伸到青海、甘肃交界的祁连山一带,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和横断山区,西至青藏高原西端的克什米尔东南部地区,东至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根据科学家们的野外调查,目前全世界的黑颈鹤仅为8000只左右,其中95%以上分布于中国,因此也被认为是我国的特有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特加保护。由于数量稀少,黑颈鹤也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猫”。

黑颈鹤仅在青藏高原上的湿地中繁殖,其中主要的繁殖区为甘肃、四川交界处的松潘草地、青海南部的隆宝滩湿地、羌塘地区的申扎湿地以及川西南的海子山湿地。每年的3月底黑颈鹤便风尘仆仆地从南方越冬地迁来。配对的黑颈鹤夫妇开始占据巢区繁殖后代,而不参加繁殖的鹤则聚集成群在湿地各处游荡。黑颈鹤一般选择在沼泽深处、远离人类干扰的地点筑巢,巢非常简单,大多是就近取材,把巢周围的植物茎秆堆积起来就成了。有时随着水位的增高,黑颈鹤必须不断加高巢的高度,以防卵被浸湿。黑颈鹤每年繁殖一窝,通常在4月底至6月中旬产卵,每窝产卵2枚,刚产的卵为淡青色,布满形状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在钝端斑点更为密集,随着孵化的进行,卵壳和斑点的颜色会不断加深。经过30天左右的时间,小鹤便破壳而出了。其实出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小鹤凿孔到完全出壳大约需要一天的时间。小鹤为棕黄色,毛茸茸的,非常可爱。在最初的几天里,小鹤不能独立觅食,完全由亲鸟喂食。经过一星期以后,小鹤开始自己觅食,活动区也开始扩大。小鹤紧跟父母,当危险来临时,便快速隐藏在高草丛里一动不动,有时候可长达半个小时。一旦危险解除,小鹤又开始活动起来,有时甚至爬到亲鸟的背上悠闲自得地晒太阳。

高原湿地是一种独特的湿地类型,是在特定的高寒环境下由水陆交互作用形成发育而来的,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在西北干旱区的蒙新高原也有一些分布。在类型上又可以分为高山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河流湿地等。高原湿地在生态蓄水、水源补给、气候调节等发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我国著名的几条河流,黄河、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均发源于此。

在2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黑颈鹤逐渐从它的祖先中脱离出来,独立进化成一个新的物种,从此高原湿地便成为了它们永久的家。

在诸多的繁殖地中,以松潘草地和隆宝滩湿地最为有名。说起松潘草地,更多人熟悉的名字应该是毛尔盖,在1934~1935年间红军万里长征路过的草地,即为该处。松潘草地地跨四川、甘肃两省,主要范围为四川省的若尔盖县和甘肃的玛曲、碌曲县。南北长200余千米,东西宽100余千米,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海拔3400~4000米。属大陆性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冬夏、干湿季节明显,雨热同期,降水较多,年降水量可达652毫米。长江的支流岷江、白龙江与黄河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经其间。区域内谷底开阔平坦,河道迂回曲折,水流平缓,在低洼处聚集成湖,如花湖、哈丘湖、尕海等,大大小小的沼泽以及沼泽化草甸连绵不断,为黑颈鹤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环境。

黑颈鹤的越冬区主要有三个区域,分别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横断山区南段(云南西北部)和乌蒙山区(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分布在这三处的越冬黑颈鹤分别称为西部、中部和东部越冬种群。其中云南的纳帕海湿地和大山包湿地是黑颈鹤较为集中的越冬地。

纳帕海湿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境内,海拔3260米,面积约3200公顷。洁白的雪山、碧绿的草原、蜿蜒流淌的河流、错落有致的沼泽、农田、极具民族特色的藏族村落构成了丰富的景观多样性,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纳帕海湿地为盆地结构,四周为高耸的季节性雪山所包围,如雅拉雪山、民主斯拉山、石卡雪山等。几条小河顺势而下,汇入纳帕海,成为纳帕海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由于地处喀斯特地区,汇入的河水凿穿了坚硬的石灰岩,在湿地的北端形成了几条地下暗河,最终流入金沙江。由于云南气候干湿分明,在雨季,纳帕海汇雨成湖,而到了旱季湖水由落水洞排出,湖盆就形成了大面积的浅水沼泽,成为黑颈鹤的理想越冬之地。近年来在纳帕海湿地越冬的黑颈鹤多达300余只。

每年10月上旬,藏民们已经完成了秋收,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黑颈鹤便携家带口从北方的繁殖地翩翩而至。刚飞临纳帕海时,黑颈鹤并不急于降落,而是在纳帕海上空盘旋几圈,边飞边叫,好像是在告诉纳帕海的人们“我们来了”。黑颈鹤是极具社会性和家庭观念的鸟类。在第一年冬天,黑颈鹤父母和儿女并不分开,而是要照顾它们直到冬天结束,当来年春天来临时,幼鹤在外貌上已经和它们的父母毫无二致,这时它们就要离开父母,自己闯天涯了。带幼鹤的黑颈鹤父母大都具有领地,即要占领一块自己的地盘,不让其他鹤进入,从而保证自己的家庭衣食无忧,儿女健康成长。当其他鹤进入到自己的地盘时,黑颈鹤爸爸就要身先士卒,驱赶外来的黑颈鹤直至它们离开,有时面对强敌,黑颈鹤爸爸无力招架,黑颈鹤妈妈和小鹤也会加入到保护家园的战斗中来。黑颈鹤是杂食性鸟类,但以植物性的食物为主,比如植物的幼嫩茎叶、膨大而的根等。它们长而尖的喙,就像凿子一样,可以把埋在地下的植物根挖出来。同时黑颈鹤还是身手了得的捕鱼能手,对于它们来说,小鱼小虾根本不在话下,甚至青蛙、蛇也会成为它们的盘中大餐。黑颈鹤在纳帕海生活6个月左右,到了来年3月份,就要再次集结,踏上北返的征程。

大山包湿地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乡,平均海拔3200米,面积3150公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主要由亚高山沼泽化草甸、人工库塘和耕地组成。整个区域地形平缓、山体浑圆,山丘间相对高度仅50~100米,就像散落排开的馒头,此为大山包名称的由来。山谷间平坦开阔,由于下岩石层的阻隔作用,下渗的水在地势较低洼的地方形成潜水,或者以山泉的形式流出,形成大面积的亚高山沼泽地。目前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已经由1990年的200余只增长到1000余只,约占世界黑颈鹤总数的1/6。在乌蒙山区有一连串的湿地成为黑颈鹤的越冬地,从北到南依次为昭通大山包湿地、会泽大桥水库、贵州草海湿地和寻甸横河湿地,由于地处北端,所以大山包不仅是黑颈鹤的越冬地还是部分黑颈鹤的迁徙停歇地。每逢迁徙季节,大群的黑颈鹤从北方迁来,部分鹤就此驻足,在这里度过整个冬季,另外一部分鹤则在大山包休息、饮水、补充食物之后继续南迁,到更南的越冬地越冬。大山包的湿地面积并不大,那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的黑颈鹤在此栖息呢?原来大山包地处高寒地区,普通的农作物难以生长,当地农民便大量种植土豆,在秋季土豆收获以后,大量没有经济价值的小土豆被遗留田间,于是就为黑颈鹤提供了丰盛的大餐。相比纳帕海湿地的黑颈鹤,大山包的黑颈鹤可谓是“饭来张口”,不需要费力地去地下寻找食物,只需要在土豆地里捡就是了,这日子过得多舒服啊,难怪那么多黑颈鹤要留下来呢。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高原湿地正不断萎缩和丧失,退化现象也日趋显著。很多沼泽和湖泊已经常年出现干涸状态,变成了裸地,失去了湿地的基本功能。过度放牧等人类干扰活动更对高原湿地的退化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加剧了湿地的退化过程。以松潘草地为例,目前湿地沙化、旱化现象已日趋加重,沙化总面积达40多平方千米,而且沙漠化土地仍然以每年2.3%的速度递增。高原湿地的退化和萎缩直接破坏了湿地的结构、削弱了湿地的功能,严重影响了高原的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威胁到了野生动物和当地人类的生存。在有些地区,如云南的鹤庆县、会泽县的驾车、火红等地已难觅黑颈鹤的踪迹。因此,关爱高原湿地、保护高原湿地已成为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举措。黑颈鹤美丽而高雅,备受人们喜爱和关注,对黑颈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也间接使得众多的高原物种和高原湿地处在保护之下,因此黑颈鹤也被称为旗舰物种。据统计在我国已建立了18个黑颈鹤自然保护区,面积达94800平方千米。可以说高原湿地孕育了黑颈鹤,为黑颈鹤提供了繁衍生息之所,反过来黑颈鹤又为高原湿地的保护做着自己的贡献。

上一篇:湿地国宝 8期 下一篇:名刊速览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