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民歌的双关修辞及其影响

时间:2022-09-15 10:31:03

摘 要:南朝乐府民歌在双关修辞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成为一座无与伦比的高峰。在此期间,它不仅与采莲、蚕桑这两个劳动场景紧密结合,而且显现了与比兴迥然不同的审美特质,成为南朝文学的鲜明特征。它影响深远,承上启下,为唐诗和《红楼梦》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南朝乐府民歌;双关;承上启下

乐府诗主要来源于文人书斋和乡野民间。如果说文人乐府诗还沾着士大夫的书卷气,那么在农夫桑女口口相传的乐府民歌里,南朝民歌便是出于清水的芙蓉,有着天然的清丽。胡适先生说,“这个时期内,发生了两大系的平民文学:一是北方新民族的英雄文学,如《折杨柳歌辞》,如《琅琊王歌辞》,如《木兰辞》之类;一是南方民族的儿女文学,如《子夜读曲》诸歌,一方面的慷慨悲壮,一方面的宛转缠绵,都极尽平民文学的风致。”[1]南朝民歌的宛转缠绵为人称道,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双关修辞法的巧妙运用,使人读来千转百回,余味悠长。

双关是一种修辞手法。范仲淹在《序》中说:“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双关》中定义为“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2]王希杰的《修辞学新论》中解释为“有意识地使用多义的语言材料,使话语兼有表里两层含义”。[3]通俗来讲,就是用词或造句时有意使一个词具有表里两个意义,通过描述表层意义来呈现里层意义。一语如何表二义呢?有两种方式,一是两个词音同或音近,读到甲能联想到乙;二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使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彼此之间产生双关。由这两种方式可将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比如用枣、花生、桂圆、莲子谐音“早生贵子”,这是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在日常语言中应用也很广,例如“食言而肥”,利用了“食”同时拥有吃之义和欺诈之义。

在我国诗歌史上,双关的用法可以追溯到《诗经》。比如《召南·有梅》就用“梅”谐音“媒”,表达了少女思嫁的情绪。楚国的《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一句,用“有枝”(即“有知”)和“不知”对照,委婉地表达了女子思慕又羞涩的情怀。到汉代,乐府兴起第一个高潮,但是文风古拙,双关运用不多,在班婕妤《怨歌行》中“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一句是语义双关,用天气凉热双关君宠的凉热,道出了宫中女人不能自控的命运悲欢。到了南北朝时期,乐府诗兴起第二个高潮,与此同时,双关的使用也走向了高峰,尤其是在南朝的民歌中。

南朝民歌主要归入在《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双关运用次数最多的诗歌当属四十二首《子夜歌》和八十五首《读曲歌》。其他诗如《采桑度》《三洲歌》《作蚕丝》《西洲曲》等。

南朝民歌的双关相当普遍,有一些双关词重复出现。按照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可将其分类如下:

(一)谐音双关

1.莲——怜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馀花任郎采,慎莫罢侬莲

2.碑——悲

伏龟语石板,方作千岁碑

3.丝——思

春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

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

4.芙蓉——夫容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芙蓉绕床生,眠卧抱莲子

5.藕——偶

杀荷不断藕,莲心已复生

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6.梧——吾

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

桐树不结花,何由得梧子

7.油——由

无油何所苦,但使天明侬

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由

8.棋——期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闻欢开方局,已复将谁期

9.篱——离

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离声

10.环——还

布帆百馀幅,环环在江津

11.髻——计

梳头入黄泉,分作两死计

12. 轻捣——倾倒

高举徐徐下,轻捣只为汝

13.采——睬

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14.蹄——啼 题——啼

朝看暮牛迹,知是宿蹄痕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题碑

(二)语义双关

1.子——种子、果实相关称呼“你”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2.匹——量词双关匹配

七章未成匹,飞鸾起长川

3.粗疏——工料粗疏双关感情粗疏

麻纸语三葛,我薄汝粗疏

4.风流——风波之流双关人的多情、花心

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5.不平——棋局中心不平双关人心中起伏不平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6.消——消融双关消瘦

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

7.苦——味苦双关愁苦

黄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8.心——植物花朵或果实的中心双关人心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9.关——关闭双关关心

摛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

10.缠绵——丝线的缠绵双关情感的缠绵

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11.散——中药术语双关离散

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

12.道——讲话双关道路

黄檗万里路,道苦真无极

13.骨——药名“龙骨”双关人骨

飞龙落药店,骨出只为汝

14.花色——绢布颜色双关情郎周边的美人

敢辞机杼劳,但恐花色多

15.薄——物体厚度之薄双关人情之薄

竹帘裲裆题,知子心情薄

打金侧玳瑁,外艳里怀薄

16.明——明亮双关启发、使人明白

无油何所苦,但使天明侬

17.倾心、照——植物的向光性双关姑娘的倾慕,光照双关青睐、关照

葵藿生谷底,倾心不蒙照

18. 子夜——夜半时刻双关曲调名

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将以上双关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南朝民歌的双关有两个出现频率特别高的场景——采莲和蚕桑,常由几个固定的双关词组成。采莲场景往往用到谐音双关莲——怜、藕——偶、芙蓉——夫容、采——睬和语义双关子、心、苦。蚕桑场景常用到丝——思,以及匹、缠绵、花色、粗疏。为什么南朝民歌这么偏爱它们呢?

从客观上来说,一方面,南朝民歌主要发生在江南富丽之地,水草丰泽,莲花和桑树茂盛,所以采莲种藕和养蚕种桑都是很普遍的劳动方式,也是人们的一种审美活动,经常出现于民间文学中。另一方面,丰富的汉语语料也为双关创造了条件。汉语的一个字为一个音节,所以造成了大量同音词存在,在听觉中很容易引起联想,从而有了谐音双关的可能。而多义词是一词兼多义,同形同声,才有可能产生语义双关。

从主观上来说,南朝乐府民歌几乎都是从女性的口吻写的,而且几乎都是情歌,于是便成为女性或抒情告白,或倾诉愁肠,或歌颂爱情的手段。但是女性的传情达意是很含蓄的,既受到传统礼教的制约,又因为羞涩委婉的天性作祟,所以双关这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修辞工具就派上了大用场。当她们在劳动中(主要便是采莲和养蚕)发现了这些谐音、多义的巧合,就自然地歌唱出来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那么多“莲心”“丝子”之属。

既然俯拾即是的双关是南朝民歌的鲜明特色,那么同诗歌最重要的修辞手段比兴比起来,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的目的是突出形象的特征。而 双关是为了将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将饱含爱情的心比作了始终如一的松柏,突出了姑娘坚贞执着的心意;“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爱你的心不能直接说出来,要藏在袖子里,藏在莲花深处,真真假假让人猜。另外,比喻有本体和喻体,运用时两者都出现,“我心”是本体,“松柏”是喻体,在一个句子中它们在一个平面上同时出现,而且明喻有“如”“像”“似”等介词连接。而双关有表层义和里层义,“莲”是描述出来的表层义,真正要说的是里层义,是怜爱的“怜”,可是里层义是不出现的,两者不在一个平面中,这就要求读者在作者制造的语言环境中揣测。制造这种环境需要作者找到一个相关点,一般就是两词谐音或者一词多义,然后放在一个有感情的现实情景中,使它们融合。读者置身于此情此景中,会自然联想到相关点,就能想到里层意义了。久而久之,就成了约定俗成的默契,那些常见的双关语就固定了下来。

双关和起兴的共同点是都有客观事物涉及,但是有很大区别。首先,感情的先后不同。叶嘉莹先生说过:“‘兴’的作用大多是物的触引在先,而‘心’的情意之感发在后;而‘比’的作用,则大多是已有‘心’的情意在先,而借比为‘物’的表达则在

后”,[4]“兴的感发大多由于感性的直觉的触引,而不必有理性的思索安排;而‘比’的感发则大多含有理性的思索安排。”[5]由此,叶先生认为比是由心及物,兴是由物及心。双关是刻意营造的文学趣味,跟比一样是感情在先。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先写景物,再引到要说的事物上来,故而感情在后。其次,起兴的景物与感情是相关联的,具有类比的关系,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的关关之声是求偶声,与君子求淑女是同类性质。而双关的情与物是随机组合的,它只是利用了汉字的音与义结合中产生的巧合。有的的确有共同点,像“思”和“丝”都有缠绵的特点,容易联想起来,而大部分情况是没有关系的。而且,只有部分双关涉及的景物是放在一个与自然相融合的情境中的,比如《西洲曲》,莲花与思慕情景交融,别有一番风味,而有一些双关如“飞龙落药店,骨出只为汝”“石阙生口中, 衔碑不得语”,纯粹是为了谐音而出现,不符合生活逻辑也没有美感可言,都不能作为景物形象出现,只能担负特殊的作用。

由于南朝民歌运用了大量的双关借意,后世继承了这一特色。清代翟灏的《通俗编·识余》云:“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语,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值得注意的是,风人体很像谐音双关,但它们不能等同。风人体必须是双关的,但不是所有双关的诗句都是风人体。有人总结为:“采用双关借意手法以‘示不显言之意’的诗歌,才算得是风人

体。”[6]而且,不仅要双关,还要“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7]比如“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上一句是把骰子上的红点比作红豆,下一句就解释了深层意义——相思入骨,此情甚笃。

风人体借着南朝双关之风在唐代兴起,是对双关修辞的发扬光大,也是南朝乐府民歌对唐诗的贡献。《容斋随笔·三笔》“乐府诗引喻”中说:“至唐张祜、李商隐、温庭筠、陆龟蒙, 亦多此体。”他们写出了“丹青传四渎,难写是秋淮”“莫言春茧薄,犹有万重思”等妙句,为唐诗增添了别样色彩。

明代,双关又在民歌里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在冯梦龙辑录的民歌集《山歌》里记录了一些双关的使用,例如“郎做天平姐做针,一头法马一头银,情哥你也不必闲敲打,我也知得重和轻,只要针心对针心”。还是取材于平民百姓的生活,还是歌颂爱情的真挚情怀,而且“这些民歌中的双关同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中的双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从表达内容到表达形式, 都是继承乐府民歌而来”。[8]清代很多粤语民歌仍在继承,但《红楼梦》的出现使双关在小说领域的光芒璀璨无比。人名有:英莲——应怜,甄士隐——真事隐;地名有:十里街——势利街,仁清巷——人情巷;判词有: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笑话有:香芋——香玉(第十九回);俗语有:大萝卜还用屎浇(教)等等,还有那暗藏着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护官符”。可谓是言此及彼,声东击西,使文字增添了很多活泼趣味。

双关的使用看似轻巧,实则深藏着学问,是广大人民的智慧结晶,值得好好留意,细细分析。不能品读双关便不能得南朝民歌的妙处。同时,研究修辞学的双关格时更不能绕过“莲心”与“梧子”,不读民歌便失去了大量珍贵材料。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文萃》,作家出版社,1991年.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3]王希杰著(何伟棠主编)《王希杰修辞学论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5]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6][7]饶少平《论风人体》,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8]于广元《双关的历史演进》,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上一篇:浅析泵站经济运行和优化管理 下一篇:浅谈三贴近原则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