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环相扣:“阻击”糖尿病足

时间:2022-09-15 10:08:43

陈振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分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擅长腕关节损伤、糖尿病足、周围神经损伤等复杂疾病的治疗。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或血管病变所造成的下肢异常的总称。糖尿病足患者的病情复杂、病程较长,在以往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自行在多个科室就诊,直接导致疾病治疗效率低下,有时甚至会耽误病情。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两个受益于“MDT”的真实病例

五十多岁的李先生是多年前被确诊糖尿病,但由于工作任务繁忙,一直疏于治疗。不久前,他的右足背突然出现红肿、疼痛,继而发生了溃疡。他首先就诊于内分泌科,内分泌科的医生给予了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全身情况的治疗,并为李先生的足部创面进行了清创和换药处理。两天后,李先生的血糖稳定了,但足部的红肿和疼痛没有缓解,溃疡面积有增大趋势。于是,内分泌科医生为李先生申请了糖尿病足MDT讨论。MDT团队内的手外科医生在详细了解了李先生的病情以后,对他的创面进行了检查,建议李先生尽快接受清创引流手术。术后,李先生足部的创面逐渐愈合。

和李先生的情况有些类似,张大爷家住农村,一直觉得身体不错,极少就医。有一天,他偶然发现自己的左足五趾远端发黑、肿胀,经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足。医生告诉张大爷,足趾可能保不住,发展下去甚至可能要截肢,最好去大医院就诊。于是,张大爷在儿子的陪伴下赶到我院就诊。经MDT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目前首要的问题是调整改善张大爷的全身状况,同时进行保肢治疗。入院以后,张大爷先在内科接受了扩血管、抗炎、营养神经等治疗,伤口治疗师定期为张大爷换药,手外科医生则对于张大爷的足趾情况进行持续观察。经过近十天的治疗,张大爷的全身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足趾发黑的部分逐渐变干,肿胀也慢慢消退了,病情趋于稳定。鉴于张大爷的情况,MDT小组的医生讨论后认为,张大爷的足趾远端发生了干性坏死,且坏死的界限已经较为明确,截至风险已经很小,可以按照目前的治疗方案和原则回到当地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回到当地医院后,张大爷坏死的足趾自行脱落,残端顺利愈合。

多学科“无缝对接”:降低糖尿病患者截肢风险

在李先生的治疗过程中,“MDT”毫无疑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住院期间,首先在内分泌科治疗,后转至手外科进行手术,术后一周又转回内分泌科病房继续治疗。所有的检查、讨论、会诊、转科均在多学科协作的框架下进行,相关科室的专家共同讨论,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规范、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将治疗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诊治环节的“无缝衔接”,最终使患者受益。张大爷更是从“MDT”中获益匪浅,如果按照以往的诊疗模式,张大爷不得不先到内分泌科就医,控制血糖;再到外科就诊,进行创面的处理;待全身情况改善后,还要到手外科就诊,询问是否需要后续手术治疗。

目前在我院,所有糖尿病足患者都会被纳入MDT小组进行治疗和管理。在糖尿病足综合门诊,通常有数位相关专家坐诊,给予患者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截肢率。

上一篇:多学科“共建”胸痛中心:为胸痛患者“保驾护航... 下一篇: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