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散心理阴霾重拾健康生活

时间:2022-09-15 08:48:06

驱散心理阴霾重拾健康生活

尽管焦虑、抑郁这些名词已经越来越为普通老百姓所熟知,但遗憾的是,很多以躯体症状为表现的焦虑症、抑郁症,抑或是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抑郁,远未得到准确识别和有效治疗。

以焦虑为例,它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轻度的焦虑,也称为生理性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是,当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即焦虑症。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群中焦虑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3.6%~28.8%,住院患者合并焦虑情绪更高达31. 2%,主要见于心内科、肿瘤科、消化科、呼吸科等。焦虑症常见的躯体症状是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面色潮红等,有时还会有濒死感,心里感觉难受极了,觉得自己就要死掉了,严重时还会有失控感。

生活镜头一

惊恐发作误诊为心脏病发作

张女士平时工作压力较大,精神容易紧张,夜晚偶伴有恐惧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高血压(140/90毫米汞柱),吃了降压药后,血压一直比较稳定。去年她伯父突发心梗去世后,她开始自觉心脏不适。经常心慌,偶尔视力模糊,轻微耳鸣,心脏周围部位偶尔有些轻微的隐痛。曾有过几次突发性心动过速,发病时伴随手脚发冷、浑身发抖、口干、心慌的症状,有时头晕,

但到了医院后,症状减弱或完全消失。相关检测都正常,还做过运动平板、心脏B超、24小时心电图、TCD、头颅CT、肾上腺B超等专项检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突发性心动过速近来似乎更加频繁,到多家三级医院找不同专家求诊,医生均告诉她没什么大碍,休息休息就行。患者因此感到痛苦、迷茫,不知该如何诊治。

专家视点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于广泛性焦虑的识别越来越深入,但对于急性焦虑发作,往往不能有效识别。研究发现,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胸痛患者中,仅23% 有明显的冠心病,相比之下,61%的患者无明显冠心病。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中,最常见的精神科诊断是焦虑症。

惊恐发作的患者有突发性心慌、胸闷,出冷汗,甚至濒死感;但做心电图等检查,甚至行冠脉造影检查并未发现异常,或临床症状与心血管基础病变程度不相一致,常到综合医院急诊科或心内科就诊。

相比惊恐发作,焦虑症的另一亚型,即广泛性焦虑患者,则常常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思多虑、心悸、胸闷、汗多等轻微而持久的不适,常辗转于心内科、神经科、中医科等处就诊,治疗效果欠佳,症状迁延反复。这类患者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必要时给予抗焦虑药物及心理治疗,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生活镜头二

躯体化症状无从就医

李女士退休后自觉身体还可以,没有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但近两年来,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先是出现心跳不齐,有时感觉前胸部位发热、发烫、胸痛,心内科检查除偶发房性早搏外,未见其他异常;曾有过数次呼吸不畅,到呼吸科检查也无异常。

近半年来疼痛集中到后背、后腰部,自述有“被冷水浇”的感觉,时有偏头痛。辗转多家大医院,做过各种辅助检查,还在中医科、内科接受过住院治疗,但上述症状却未得到有效缓解,甚至有加重趋势。近三个月来出现失眠症状,一直觉得开心不起来,经常唉声叹气,有时觉得心里烦躁,容易发脾气。

家里人也感觉到了李女士的异常,安慰她说“检查出来都正常,没事的”;但李女士还是开心不起来,觉得肯定是身体哪里不好了,只是不知道该去哪个科看了。

专家视点

躯体化障碍是以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和疼痛为主的一类综合征。据统计,躯体化障碍女性的患病率为男性的10倍,其终生患病率女性为1.2%~2%,男性低于0.2%。研究表明,大约25%~50%的躯体化障碍患者伴有严重的抑郁症状。躯体症状可涉及多个系统,包括疼痛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胃肠道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但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明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即使存在某些躯体异常结果,也不能解释病人症状的性质或程度。临床非精神科医生对此病识别率不高,常被误诊为某些躯体疾病而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处理。

躯体化障碍的病人一般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但可能会因为长期不必要的住院、手术及药物,引起真正的器质。躯体化障碍一般伴有抑郁和焦虑症状,如不能正确看待,可能会继发焦虑或抑郁情绪。对于躯体化障碍的患者而言,稳定可信赖的医患关系,规律适度的心理专科随访,较药物治疗更为重要。

此外,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常常习惯于回避自己的心理冲突,不愿意到心理科门诊就诊,也是造成症状迁延的重要原因。如果存在这类问题,应及时纠正不恰当的疾病观念,尽早到专业机构就诊。

专家提示

焦虑症和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它可治疗、可预防,预后很好。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患者会反复就医,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

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时可以表现为多种多样的躯体症状,如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神经系统等的症状,非精神科医生难以有效识别,需要向精神科医生咨询。

焦虑症和抑郁症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症状缓解后还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不可自行停药。配合心理治疗效果更好。

精神科药物的个体化差异很大,诊断相同,年龄性别一样,体质也差不多,但对药物治疗的效果可能会有明显差异。起效的药物剂量、药物的副作用等,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千万不可因噎废食,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擅自中止治疗。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帮助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康复的两种方法。药物治疗是雪中送炭,必不可少;心理治疗是锦上添花,会让患者进一步康复,也非常重要。

建议广大患者多学习各种精神卫生常识,做到患病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减少病痛意义重大。

申 远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Balint联盟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精神病学专科分会委员。

2006年赴德国弗莱堡大学医院心身医学科任访问学者。自2001年起与德国开展心身医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合作。担任欧盟(EU,Asia-link)、德意志教育文化交流中心(DAAD),以及德国教育部(BMBF)等多个心身医学国际合作项目的中方项目经理,在心身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方面有丰富经验。

坚持德式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模式诊治患者,擅长诊治各类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心身疾病(失眠、疼痛、乏力、肿瘤后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夫妻关系、儿童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障碍的家庭治疗。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特需专家;周二上午,专家门诊。

上一篇:旅游纠纷面面观 下一篇:旅游纠纷,域外立法及相关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