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脑梗死48例动态血压分析

时间:2022-09-15 08:39:47

进展性脑梗死48例动态血压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对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的48例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同期住院的5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组在24 h血压、夜间血压、夜间血压/白天血压比值等方面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动态血压异常可能是脑梗死进展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动态血压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126-02

进展性脑梗死在急性脑梗死病人中占26%~43%,属于难治性脑血管病,是卒中病人致残或死亡的重要原因。导致病情进展的因素很多,其中血压过高或偏低被认为与卒中进展有密切关系[1~4]。我们对48例早期进展性脑梗死和5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24h动态血压进行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且满足下列条件:①发病12 h以内;②无全身严重并发症,头颅CT/MRI除外脑出血。其中进展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46~72岁,平均(62±9.2)岁,有高血压病史38例,占79.17%,均符合入院后24~72 h内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分别在入院时、病情进展后进行,两者相差4分以上[5];对照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48~70岁,平均(60±7.2)岁,有高血压病史41例,占82%,入院后72 h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差小于4分。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例数等方面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1.2治疗方法

入院后给予拜阿司匹林、血塞通、脑复康等治疗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美国顺泰Oscar2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袖带一般固定在非主力臂,下缘距肘窝2 cm,松紧以刚容纳2横指为限,每次监测间隔时间设置为日间(6:00~22:00)15 min/次,夜间(22:00~6:00)30 min/次,记录时间24 h。有效记录次数必须达到总监测次数的80%以上。

1.3 监测指标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心率、脉压、昼夜均值及夜间血压下降率,正常值采用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所推荐的国内参考标准;24 h动态血压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动态血压情况

进展组有4例血压在正常范围,44例异常,其中28例为勺型高血压,12例为非勺型高血压,4例夜间平均收缩压

2.2 两组24 h动态血压值比较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进展组24 h时收缩压(24hSBP)、24 h舒张压(24h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 < 0.01);进展组白天收缩压(dSBP)、白天舒张压(dDBP)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 > 0.05)。而进展组nSBP/dSBP、nDBP/ dDBP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

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是目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患者表现为治疗过程中病情出现恶化,脑梗死的原发神经症状和体征进行性加重,神经功能评分下降。一些患者及家属难以理解及接受。医护人员需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积极寻找病因进行控制。很多研究结果表明,脑血管狭窄、高血压、过度性降压、糖尿病、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感染、发热等相关因素与进展性脑梗死密切相关[7~9]。其中血压控制不良导致病情进展与医务人员对病情认识及血压观察不足有直接的关系。

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在高血压的诊断、预测靶器官损害以及评价降压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动态血压监测为指导和评价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提供了血压的时间生物学概念[10~12]。本组结果提示,进展组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40例,占总观察数的83.3%,高于对照组34例,占68%。血压持续升高,容易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长期处于过度负荷状态,从而发生相关脏器的损害,血压极高也容易导致颅内血管自我保护性收缩使梗死区组织缺血进一步加重,病情进展[13]。

进展组 4例夜间血压偏低。长期慢性高血压可使脑大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脑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出现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大血管病变可导致狭窄远端血液灌注减低,在侧支循环不良的部位发生梗死。如果这时血压下降,可加重这部分缺血,从而发生缺血进一步加重。因此,脑梗死急性期不主张过度降压已成为临床共识,如果血压不是太高,应禁止降压治疗,以保证足够的侧支循环血量。

对白天的血压监测管理医护人员都非常重视,但对夜间的血压监测管理相对不足,如果昼夜血压波动的生理性下降(即勺型血压)消失,或血压变异性增强,均提示靶器官损害将加重,因此要求持续平稳的控制血压[14,15]。本组结果提示,进展组非勺型高血压有12例,占总观察数的25.00%,高于对照组5例(10.00%)。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白天血压对比统计学无差异,夜间血压对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这表明夜间血压的改变与脑梗死进展有密切关系。

总之,我们在脑梗死急性期应关注24h动态血压管理,特别是夜间高血压及过度降压的预防处理将有利于控制一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

[参考文献]

[1] 冯文清,胡颖,张孝良,等. 高血压和血压下降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J]. 中国实用医刊,2011,38(21):45-46.

[2] 谭燕,刘鸣,王清芳,等.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10-15.

[3] 孙圣刚.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研究[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8,11(1):39-40.

[4] 鲍瑞雪,张通. 脑梗死急性期动态血压特点31例分析[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9):711-712.

[5] 全国第四界脑血管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6] 李瑞杰.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重点内容介绍 [J]. 中国临床医生,2012,4(2):69-72.

[7] 姬恒梅,贾艳辉.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36例病因分析[J].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5):58.

[8] 贾志斌,李卫军,李靖. 进展性卒中的临床探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0):14-16.

[9] 高凤岩. 进展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和治疗原则[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11-12.

[10] 郭皓,袁勇,王玮.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J]. 医学综述,2008,14(1):105-107.

[11] 龚丽华. 脑梗死病人的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的研究 [J]. 临床军医杂志,2003,31(3):15-17.

[12] 卢永萍,潘颖,王曼.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3):275-277.

[13] 何炳荣, 孙文丽. 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布与靶器官损害的分析[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2):106-107.

[14] 薛文翠,王兴生,孙晨,等. 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动态血压特点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1):118-119.

[15] 张云峰,白树风.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9):10-12.

(收稿日期:2013-04-24)

上一篇:双极电凝与超声刀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使用体会 下一篇:中国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