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获得理论述评

时间:2022-09-15 08:30:46

职业获得理论述评

【摘 要】:职业获得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职业获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本文对职业获得的各种理论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其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新方向。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再生产 工作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采用“内涵式”发展方式以来,特别是21世纪伊始的这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在短期内激增,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使得就业问题再次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焦点。而伴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职业地位日趋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重要表征,因此,关于职业获得的各种理论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人力资本理论:后天教育的至上影响

在众多关于职业获得的理论解释中,人力资本理论可谓是诠释力很强的一大理论流派。早在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就在美国经济年会上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该理论认为,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的收入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受教育越多,产生的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

人力资本理论始终强调教育对劳动者职业获得的重要作用,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同质性的假定,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 黄敬宝.人力资本理论关于就业问题研究的局限性[J].价格分析,2007(9):47.][1]但是,面对当前我国复杂的就业问题,人力资本理论各流派都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方面,人力资本理论将投资量、受教育年限、以及劳动生产率直接等同起来。而事实上,由于先天因素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努力程度的不同,大学生所获得的人力资本存量会存在一些差异。另一方面,由于该理论过于关注个体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在分析社会问题时难免忽略个人以外的因素。

二、再生产理论:优势阶层的绝对复制

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之后,曾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无论教育机会怎样扩大,人们在入学机会和学业成功机会方面差别都很大,教育上的不平等导致就业、收入、社会等级等方面的社会不平,学者们开始关注学校教育本身。“再生产理论”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学校教育不平等问题而形成的著名理论范式。

再生产理论主张教育本身并不能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教育制度有助于维持和加剧社会不平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派别: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伯恩斯坦语言符码理论、韦伯“身份群体”理论和吉登斯“结构再生产”理论等。但是再生产理论过于强调社会流动固化的一面,而忽视了学校教育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正向功能和革命性作用,这也正是其局限性所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自身的相对自主性已日渐显现,已不再仅仅作为资本传递的中介工具而存在。[[2] 牛海彬,白媛媛.解析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6(5):21.][2]另外,在职业获得的过程中,再生产的实际效果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教育的实施情况以及主体自身的努力程度。因而,再生产理论已明显不能对当前的职业获得过程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三、社会资本理论:网络资本的优胜劣汰

自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正式提出“社会资本”概念以来,人的社会属性,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那么在人际关系网络中向其提供就业资源的人也就越多,其职业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其中个体的社会资本主要包括:来自家庭的网络资本以及个体网络资本的拓展与重构。该理论自产生以来,就始终存在着诸多争议,其中较典型的是强、弱关系之争。

那么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中,究竟是何种关系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呢?这一问题的解答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就业心态以及自我塑造的方向,进而影响个体的发展道路。因此,有必要对于当前就业市场中这两种关系的作用予以澄清。

四、工作特征理论:平行影响的实现

人与工作之间的相互适应与匹配,是现代工业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哈克曼等人强调要建立一种理论框架来预测工作特征和工人对这些特征的反应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创立了工作特征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对工作的反应是由他们对工作特征的知觉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工作的客观特征所决定的。

由此可以看出,工作特征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对特定工作的感知,重视内在心理过程,而个体差异,诸如先天特征、学校教育、个人能力等变量则是作为一组共同的作用因素而出现的,这些要素共同决定了行动者对特定工作的认知,从而导致了劳动者之间生产率的差异。

但是,这一工作特征理论尚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这些工作特征的关系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各个特征之间往往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另外,对于客观工作特征与人们对这些客观工作特征的知觉之间的差异的关系还不十分明确。因而,以工作特征模式为主要理论依据的整个工作特征研究还处于一种探索性阶段。

五、即有理论的解释力及其限囿

上述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对人们的求职心理、求职行为以及求职结果进行了深入解释,对于人们认识和理解职业获得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任何理论都是特定社会现象的反映,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使得某些理论的解释力下降,这也正是理论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要素相互冲突整合,从而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局面,使得关于职业获得的各种一元分析模式其解释力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弱。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寻求一种多元理论模式来解释大学生的职业获得,并进而揭示整个就业机制的运行特点,成为一个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探讨的问题。

作者简介: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社会学系08级 硕士郑研辉 李方

参考文献:

[1] 黄敬宝.人力资本理论关于就业问题研究的局限性[J].价格分析,2007(9):47.

[2] 牛海彬,白媛媛.解析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6(5):21.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解放思想 下一篇:何谓“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