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校要知人善任

时间:2022-09-15 08:01:06

治校犹如治国,治好一个国家,在于用人;治好一所学校,也在于用人。天下诸般大小事,均是人为之。人才的使用是否各得其所,便是所有诸般大小之事成败与否的一个标志。一所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领导是否能知人善任,便是治校成败的泾渭之分。知人善任者会尽力发挥每个教职工的才能,治校便有成效;反之,就只会招致失败。

我们设想:一个校长假如不能知人善任,而是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来衡量教职工,在工作安排上任人唯亲,在处理各项校务中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态度,如何能调动全校所有教职工的积极性?如果这样,那只会是失去治校的公正和严肃。如果这样,贤者的才能不能得到发挥,平庸者则会将事情弄得更加平庸。报载一所著名的大学,前几年一些权威学者、专家教授纷纷申请调离,何故?皆因校长不任人唯贤。只有任人唯贤,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只有任人唯贤,才会有严肃的纪律和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而任人唯贤最起码的前提,便是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可以让教职工的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高尔基说:“一个人的才能如火星,它能燃烧成熊熊大火,也能尽快地熄灭。”作为校长,就是要让自己麾下的每个教职工的才能都“燃烧成熊熊大火”。而让每个教职工的才能“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条件就是知人善任。反之,校长在用人上不知人、不善任,就会熄灭教职工才能的火星。这实际上也是失职,严肃地说是一种罪过。因为一个教师才能的挖掘,其利不仅仅是在这个教师本人,更在于他教的百十个学生,乃至几代人。并且,教师职业决定教师的劳动是个体的创造性劳动,其劳动价值的伸缩性极大。如果知人善任,教职工的创造才能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创造的价值就越大。反之,其创造的价值就越小。试想,我们校长如果对每位教职工都能知人善任,其功德何高?其价值又何能量之?

既然当校长的要知人善任,那么如何做到知人善任呢?

首先是要“知人”。知人要在“知”字上下工夫。“知”的过程,实际上是校长了解、熟悉教职工的过程。知人很重要,治国可肃纲,治校可腾飞。说一个例子吧。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德寇逼近了列宁格勒,当时苏德在兵力、武器装备上力量悬殊,德寇占绝对优势。列宁格勒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知人善任,毅然任命朱可夫为前线总指挥。尔后,朱可夫力挽狂澜,击败了德寇,夺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巨大胜利。随后在斯大林格勒、莫斯科保卫战中,斯大林连用朱可夫,朱可夫不负厚望,又夺得了斯大林格勒、莫斯科保卫战的巨大胜利。这个史实就说明了知人的重要性。如果校长对“人”不“知”,就会贻误学校工作,给学校发展带来危害。一所学校的校长,如果不知人,要取得成功,那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为什么要知人?因为在每件事情中,个人素质对事情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比喻:一所学校就是一个躯体,每个教职工便是这个躯体中的一个器官。躯体中的任何一个器官受到伤害,定会波及到整个躯体,直至危害整个生命。校长的知人,是在最大程度上了解并掌握所有教职工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许许多多事情的成败就取决于个人素质的高低。例如,我是校长,我的个人素质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负责的这所学校的事情。个人素质与事业成败紧密相关。所以,作为校长,不但要熟悉教职工的个人素质,而且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努力提高每位教职工的素质。

其次是要“善任”。知人善任,“知人”是前提,“善任”则是目的。晏子认为“知而不用”与“用而不任”实际上没有达到用的目的。“善任”绝不能以个人的喜恶作为标准,也绝不能以个人的得失衡量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职工尽其能,倾其才。如果让教职工只看校长的眼色行事,构成一个阿谀逢迎、溜须拍马的群体,还谈得上什么成就事业?善任是唯贤而任,不是计较其他。

“善任”是要所有教职工适得其所,也就是诸葛亮在谈到用人时说的要“优劣得所”。所谓“优劣得所”就是善任。“善任”主要在一个“善”字。什么样的人能干什么,要心中有底,就如同马应拉车、牛应耕地一样,分工必须清楚、明了。“善任”说到底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职工的特长,做到扬长避短。

“善任”还要放权、放手,让其大胆地履行职责,大胆地工作。我们有些人,一方面要人干事,一方面却以种种借口和理由束缚人,使人处于干也不好,不干也不好的尴尬境地。所谓“掣肘”,就是此种人的做法。这实际是“用而不任”。

当然“善任”还必须给属下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古人说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理就在此。必要的指导和全盘的统筹安排是不可少的,但既委之其责,又加以怀疑,一两件事情之后,别人的积极性会一落千丈。他只会觉得你是一个难成气候的“小人”。我听说过有个校长偷偷在某教职工的窗下“听壁脚”,每件事情之后,怀疑这个,怀疑那个,这种人即使平时说得再好,也会失去教职工对他的信任。

第三,提供机会让其发展。校长应尽力创造优越的环境,让教职工成才,让成才者显才。当年北京大学之所以广受好评,主要原因是校长蔡元培先生创造了一个让人能成才和显才的环境。作为校长,我们就应该尽力创造这样的环境。跟着平庸的人只有平庸。我们某些校长对成才者、显才者总有些嫉妒,某人写了作品,某人进行学术研究,就会视某人不务正业,甚至认为是有碍教学。这是片面的认识。当年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对中国小学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了辉煌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试想,如果当时的校长平庸,对鲁迅加以限制,其情况又如何呢?

不能有优越的环境让人成才,让成才者显才,实际上就是扼杀教职工的创造力,不仅是一种莫大的浪费,甚至是一种犯罪。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浪费都比不上人才的浪费。就很注意创造优越的环境吸引在国外的科学家归国显身手,李四光、钱学森等一大批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毅然归国,的做法是令人钦佩的。当然这些科学家也都具有浓厚的爱国之情。我想,作为校长,在这方面是否可以深思一下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实际上说的是人才的重要性。我们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知人善任实际上说的是如何用人。成也在用人,败也在用人。而用人就应知人善任。只有知人善任才能发挥每位教职工的才能与积极性,学校就能治理好——这是我当校长的见解和主张。

(作者单位:桃江县沾溪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如何让语感在得法的习作训练中形成 下一篇:培养山村孩子的文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