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点在哪里

时间:2022-09-15 06:10:52

非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点在哪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说明、论述类文本在日常生活中比文学类文本的应用空间更为广阔。学习化社会的到来,面对新问题的解决,不能不搜集、整合相关信息,说明、论述类文本恰好提供这样的空间,学习这类文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而且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近年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但是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也只有一个单元的此类文章供学生接触,另外,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非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效果欠佳。

那么,如何通过课内几篇文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首先,激发学习科普文章的兴趣。在教授《宇宙的未来》一文时,事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在课前,有用一些关于宇宙及霍金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把握科学小论文的文体特点,探索有效教学之路。1.确定教学目标.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文体既定,则教有定法。科学论文的内容是科学的,其形式是议论的;语文课自然要弄懂内容,但这不是教学目标,对于《宇宙的未来》一文,如何阐述宇宙的未来才是真正的教学目标。所以通过阅读,弄清内容是第一层次,这个层次是手段;在此基础上弄清楚作者用什么手段表达内容是第二层次;进而弄清全文的逻辑结构及框架是才第三层次,也是我们通过学习所达成的目标。2.突破难点。本课的逻辑性与思辨性是要突破的难点。而《高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科学论著的内在逻辑恰是语文教学可以凭借的思维培育手段。如何把某些语言文字材料作为一个意义单位用来进行逻辑训练,是学好这一课的重要抓手。只有真正把教师自身逻辑思维的培育与提升放到突出地位,才可能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行动。

《宇宙的未来》一文虽然是节选,但逻辑结构还是清晰地,抓住文章中的一系列关键词:混沌、膨胀、坍缩、暗物质、黑洞,具体分析每个关键所在文段的论述过程,便可以弄清霍金的思维特点;在整体上把握逻辑结构,所以,文章结构可以简要概括为:

第一部分(1),明确科学家认可预言未来。第二部分(2-5),举例论证巫师预言的历史,关键在于“两头堵”的解释。第三部分(6-25),具体阐释科学家对于宇宙未来的预言。这部分是行文的主体,作者采用分类讨论的思路不断排除不可预测未来的种种因素,逐步强调在可观测的前提下,何种情况是正常情形,何种情况是非正常的,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存在一个时间尺度;我们周围的宇宙正在膨胀,即便宇宙要坍缩,也可以预言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暗物质是存在的,不管星系或星系团中的暗物质是什么,可以预料它们也会落进这些非常巨大的黑洞中去;如果宇宙要永远膨胀下去的话,任然有大量的时间可供黑洞蒸发;如果膨胀理论正确,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

我们以第11自然段为例,来分析其逻辑结构,看看其思维的缜密性:

推测:绕日公转行星的运动似乎最终会变成混沌(“似乎”说明是推测)

已知1:地球(绕日公转行星之一)长时间内不会和金星相撞。

未知:十几亿年后发生相撞(将已知与未知分类讨论,确定前者,排除后者)。

已知2:银河系绕着其局部星系团的运动也是混沌的(间接呼应前面的推测)。

已知3:其他星系正离我们而去,而且离我们越远就离开的越快(这就是膨胀)。

结论:宇宙正在膨胀,不同星系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加。

作者分类讨论了不同的情况,层层排除,罗列了具体的C据,有观测到的,有根据观测推测的,反映出了逻辑的严密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领学生扎实做好这一步,即弄清全文的逻辑结构及框架,才能达到学习此类文章的目的。

最后,多阅读,多训练。针对平时教学中不重视非文学文本的现象,教师首先要多读一些科学类论著,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其次应介绍给学生一定量的科学小论文,和学生一起研读探讨,培养起他们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在高三的总复习中在不断做题,强化训练,假以时日,不仅能提高学生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得分,对议论文的写作也是大有大有裨益的。

非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及教学,切莫“乱花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定要以怎样阐述与论证为重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祁春静,甘肃渭源县第二中学教师。

上一篇:用读写拓展打开阅读鉴赏之门 下一篇:投资200多万的店两个月后悲壮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