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山樵隐”与汪友棠

时间:2022-09-15 06:10:17

藏家编著的《浅绛百家》图书有山水笔筒一件,画的是山居读书图(图1-a、图1-b)。这一图画,使我想起汪友棠。

笔筒上题:“读书声里是吾家。庚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之冬月,阁山樵隐。”(图1-c)

从款题书法来看,使我更加确定为汪友棠作品,因而判定“阁山樵隐”为汪友棠别号。

我的理由是,笔筒的书法画法都是典型的汪友棠风格,并且炉火纯青、无人可及。

汪友棠,原名棣,号柳村,安徽黟县人。精于书画,并且影响空前,他的山水画博涉诸家,不拘一格。此作则以元人之笔墨运宋人之丘壑,故其山水既有元人的笔墨气韵,又得唐宋山水的雄大气魄。图中树石交杂,沟壑纵横,山石争势,蜂拥而上,其间远泉高泻,流水近前,板桥上高士策杖漫游,茅屋内文人伏案对吟,组成一幅悠闲而生机自溢的山居图景。

这类郁勃而繁密、清逸而壮阔的风神,殊于程门的淡逸空灵。汪友棠的这类归隐林泉之景,大多是描写春山碧峰,既清雅秀逸又浑厚大气。笔墨浑厚华滋,生动有致,加之色彩绚丽、丰富,笔法细腻、多变,使浅绛彩展现了新面目。试看他庚子(光绪二十六年)秋月所作的山水、花鸟大瓶(图2),其色彩的运用,笔墨的勾、皴、点染,都与笔筒的画风完全一样。其中两者最明显的共同特色,就是岩台和人物的用笔设色,松、竹的点叶以及表现松林的手法,一如其题唐人诗句所言,“松排山面千重翠”,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色,都是汪友棠的风格。

在书法方面,汪友棠也是不拘一格。这件笔筒的题句:“读书声里是吾家”,书法挺秀多姿,近似二王。款题“庚子之冬月,阁山樵隐”,则以魏碑体楷书笔法写小行楷字,运笔刚健挺拔、婀娜多姿。这些特征,都是他的风格。

为了进一步证明笔筒的作者是汪友棠,再试举两例如下,以供读者参考比对。

在刘杨《浅绛彩瓷品鉴》中,收有两件可供比对的汪友棠作品,一件是山水壶(图3),上题:“林高风有韵,苔滑水无声。癸卯(光绪二十九年)之夏月,汪友棠作。”另一件是人物笔筒(图4),上题:“读书声里是吾家。时丙午(光绪三十二年)之春月客邸珠山,汪友棠作。”前者可比对书法中“声”字的写法,后者可见书法以及画中桐树的画法。

对照之下,我们清楚看到三者的书画,也并无不同。由此可见,笔筒的书画,显系汪友棠的手笔,因而“阁山樵隐”应为为汪友棠的别号。

据查,“阁山”是黑龙江省名山,地处黑龙江省中部绥棱县。除此之外,还有“大阁山”,位于贵州东部的凯里市,是以往文人墨客云集畅怀之所在,明清时号称“小京州”。

但是,汪友棠是安徽黟县碧山人,其生平主要是在江西景德镇绘瓷,他是否跟这两个地方有关连,一因文献无征,二因地处偏远,恐怕靠不住。

另外,在今江西樟树市,还有一阁山镇,该镇阁皂山为中国道教三座名山之一,是道教灵宝派创始人葛玄炼丹的地方,唐代被誉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这里“阁山”一词,是否指的是“阁皂山”,汪友棠是否特别向往着阁皂山,是否对此“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汪友棠题唐人诗句)”。虽然不得而知,但是如今从汪友棠大量的传世品,以及从他作品中显出的成就之高、影响之大看来,当时肯定获利不少,足以可做归隐林泉之资。

(责编:雨岚)

上一篇:瓯窑品质:给力的清谈道具 下一篇:紫砂文房雅玩的收藏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