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元素与汽车外观造型设计

时间:2022-09-15 06:03:01

民族元素与汽车外观造型设计

摘要: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固有产物,也会有每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我们现在也称之为流行词。早在距今260万年前,人类祖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学会使用打制石器,这意味着“石器时代”的到来: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由石器变为金属器具,又标志着“青铜时代”的起源;发展至十九世纪初,蒸汽机被发明及应用,被称之为“蒸汽时代”的降临。而后,这样的漫长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一项伟大的发明――汽车。然而到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此汽车已和彼汽车在不断改革与竞争的无尽长河中,有了千差万别。可是中国汽车品牌却始终无法走到前列。如何才能在这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什么因素制约着他的发展,影响着他的定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关键词:时代流行词汽车外观造型民族元素

在每个时代的固有产物中,都饱含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汽车,这个跨越了两个世纪的工业产品,同样要与时俱进,它已从十九世纪依靠单一技术竞争,转化为现而今文化与技术的双重竞争。

中国,作为一个科学技术较为落后的国家,自然在汽车领域也处于下风。即便是这样,也不难看出国产汽车在外观,性能,制造工艺等方面的进化革新。但为什么仍和国际水平相差甚远?没有融入我们自己的民族元素,正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将民族元素应用到汽车设计中,我想,首先会使我国的汽车有个明确的定位;再者与其他汽车大国相比,我们有了与之相衡的资本。

多年以来,我国生产的汽车一直依赖模仿别国的优秀设计得以求生存,自主设计制造的历历可数,便渐渐使得中国汽车毫无风格可言。从汽车制造产业上讲,我国汽车工业已逐渐陷入了合资模式。在其迅猛发展的这近六十年中,前三十年,从技术开始转向自主研发,后二十年,又从自主研发转向有合资模式的技术引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汽车产业经过这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以后,已从1956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台“解放”牌载货车发展到今天拥有像“比亚迪”这样被大众相对认可的自主品牌轿车。但相比发达国家的品牌,仍是鞭长莫及。据统计,我国汽车企业有130多家,但销售量却不容乐观,即使是前十名的企业,业绩也同样让人失望。中国国产汽车品牌已经超过了80个,而在汽车业最发达的美国市场,只有47个本土汽车品牌。可见,“多”并非是能够拯救中国汽车产业的法宝,重在其实质。“寡不敌众”的传统观念在这里显然是行不通的。细品那些名车的外观:捷豹路虎有英伦的高贵典雅;奔驰宝马有德意志的严谨规范;凯迪拉克有美利坚的豪华霸气。都与该国的民族精神相统一。而这也正是这些世界名车的成功精髓。如若我国生产的汽车也能巧妙深入的结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特征或元素,起码我们就找到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总方向,起码我们的汽车就有了能够区别于他国屹立于世界的资格。

所谓的民族元素,这里,即中国元素。百度百科中便可查到: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它不单纯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更不是其他西方国家文化的简单补充润饰。民族元素这个当下热门的流行词,融入到汽车这个日益占领我们每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中,必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为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奠定基础与信心,也正是这个时代赋予它的使命。

这也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们并不缺少民族元素。如果说汽车的发展仍处于幼儿阶段,经过5000年的洗礼的中国,早已成为一位历经世间百态,尝尽人生酸苦的智者。我们的思想深度,我们的民族精神,必然不会输给仅有几百年历史的他们。所以取长补短,用历史的底蕴给予落后的汽车产业以新的生机与希望,必然是一个正确的成功渠道。只要我们会利用;只要我们善于加工处理;只要我们可以灵活掌控。

那么我们中国的民族元素是什么呢?为什么承载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竟拿不出能代表自己本国的民族元素,施以对汽车造型的设计?

先来对我国民族元素是何进行探究。打开这一思路的钥匙便是中国历史标志性人物及事件和传统手工艺。熟悉这些,再来例举民族元素就会如数家珍。像具有历史性的龙凤纹样,帝王将相的顶戴花翎,古人的长辫子,祥云如意,四大发明等;像传统手工艺里面的篆刻,书法,古瓷,水墨画,刺绣等,如若妥善提取合理运用,都是可以作为主题应用到汽车造型设计中的。

那么这么多元素,为何市场中就没有一个成功案例?究其原因我想有两点:一,国民意识淡薄;二,我国设计师水平有限。如果现场征集我国的民族元素,我猜想结果不容乐观。我们常说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代断送,说明已经很少触碰到那些可能离我们甚远的古老文化,庆幸的是,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否则它真的会远去。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在这也不想做过多的口号呼吁,只想提一个建议,把传统文化沿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就如汽车设计。不但能良性循环还能一石二鸟,何不为之。再者,没有过硬的设计本领。我国设计教育晚于他国,这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多年的努力,也有了些许希冀。温总理于2007年2月13日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呈送给他的报告上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这便给了中国设计教育予未来。

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近几年,也有过几届命题结合民族元素的汽车设计大赛几款运用中国元素设计的汽车。但不得不说,个人认为效果差强人意。其中运用到的包括京剧脸谱,国宝熊猫,旗袍造型,设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方案却显得生搬硬套,只是外在肤浅的套用,并没有深入到内在精神中,毫无生气。就拿吉利熊猫来说,可爱的外型一看便知是来自于国宝熊猫的外形灵感,当然名字更显而易见。在一定程度上它虽受很多年轻女孩的喜爱,但我始终认为,这种小众的车型永远不会登上世界的大舞台。通俗地说就是不够大气,似乎总有一些“山寨”的影子。没有抽象提取,仅仅生搬硬套,处理不够细腻,没有品位与质感,都是他的问题所在。在这种形式下,宝马中国强占先机,同样运用了脸谱作为设计原型进行构想,我认为非常成功。一一作为一向强调“纯粹驾驶乐趣”的汽车制造商,“宝马之悦”既是宝马公司对其原有品牌战略的提升,也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的致敬在“宝马之悦”的广告创意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元素宝马汽车的前脸融入了京剧脸谱,蓝白相间的车身变成多尔敦脸上的油彩;在中国年画和水墨画的映衬下,宝马汽车少了炫目的金属质感,却显得更加内敛和从容这就是“宝马之悦”战略推广活动想要向客户传达的理念――自于心这是摘自宝马官方发表的一段简介。我想从这段语句中便可体会到它是如何将脸谱投射到宝马的灵魂中的。我们从中要学习的是怎样才能把民族元素注射到汽车的骨髓中,而不单单只是给它套上一个生硬的外壳。

一位知名资深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竞争是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最终的影响因素。任何一个成功的工业产品,首先竞争的是性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质量,依托的便是科学技术。纯熟以后是外观的比拼。此时技术的娴熟程度已经完全能够支撑变化多端的造型,可以将设计师的概念手稿分离不差的变幻为实物。接下来便是比拼设计理念的时候了'也就是产品的文化信息。他要传递给使用者一种什么精神理念,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将会感受到怎样的心境与气场,都包含在该产品的文化信息中。

也有另一个说法,即:品牌文化。消费者在选购时,品牌已渐渐成为他们的重要参考因素。品牌代表了一个企业一贯的优良品质,更饱含了该企业的文化信息,也就是品牌文化。当它在消费者脑中稳固的形成以后,这一抽象概念便是该品牌在大众眼中的固有形象了,并且很难再转变。可见发展到这一阶段,文化理念对产品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一个品牌文化深入人心,历久弥新?我的答案是:以民族精神为依托。它具有足够强的感召力和可延续性。当然,技术还会慢慢的提升,他就像时间一样永远都不会停滞,只要人们的大脑还在运作,思想还在前进。但生产技术已不再是唯一的主导因素,着重点更多的倾向到了产品的内在文化。这沿用到汽车的发展中再合适不过了。

如今这个时代,“堵车”,“交通压力”,“上下班高峰”,“尾气污染”,这些人们口中时常叨念的流行词反映了汽车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汽车在我们这个年代的普及盛行。可见,它已经走到了拼“内涵”的阶段了。如果你有留意过,很多成功汽车品牌的广告或宣传语中,总会以该品牌的文化信息为主导进行编辑。或是在轻松闲逸的午后,全家驾车外出踏青;或是在迷雾漫天的蜿蜒山道上,一名气宇非凡的中年男士驾车飞驰而过,又或是在细雨蒙蒙的郊外小路上,男孩与女孩浪漫的邂逅。这些无非都在宣传一种在驾车过程中愉悦的体验,不同身份,不同阶段,选择不同品位的车型。这便是车的“内涵”。而这个“内涵”当然不是瞬间就能完美进发出的,更多的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累积。能把民族精神完美的融入汽车的内涵之中,想必会经历一段不短的历练,回顾历史,我国汽车产业的起步晚于欧美等国近50年之久,想要找回这50年错过的历程,赶超他们的技术和设计能力,我们还要为之付出更多的光阴和努力,也许用不了50年,也却非朝夕之力。

由此感发,将民族元素融入到汽车造型设计中,是中国未来汽车外观设计的一大主题和发展方向。如若真能就此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我想对于国内汽车产业而言,这会是一个具有突破性和跨时代意义的创举。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沿袭和推广也会是收益良多。而要完成这一创举,需要的是优秀的设计人才和先进的制造工艺。这一重任也便交付给了未来的我们。期许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以给予我们有力的屏障,支撑着我们完成这一使命。

上一篇:以用户自有废弃品为新成品零部件的绿色设计 下一篇: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