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15 05:48:02

尤溪县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 阐述了尤溪县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分析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典型经验与成效,提出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以期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对策;福建尤溪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52-02

循环农业经济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模式。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尤溪县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探索出了一批可行的模式和典型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尤溪县启动了生态县建设工程。为引导和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积极扶持以安全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推广清洁生产和节水农业,大力倡导农村能源多样化利用,将生物质能、太阳能、水电作为推广重点,有效减少薪柴、秸秆、煤等传统能源的用量[1]。现阶段已逐步形成6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1.1 生态能源型

近年来,尤溪县积极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等三位一体种养结合模式,可促进生物质能的良性循环,永续利用,变废为宝,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三大效益,是农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模式。如八字桥乡后曲村牛坑山金柑果园,采用“猪—沼—果”生态模式,建设300 m2生猪养殖场、60 m3沼气工程、40 m3储液池和400 m3蓄水池,日处理猪粪尿1.8 t,年减少排污650 t;同时年产沼气5 475 m3,可供全场职工生活燃料之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沼液,通过铺设管道进行浇灌,将沼液作为4.5 hm2金柑果园的优质有机肥,实现“猪—沼—果”生态小循环。又如西城镇解建村,发展“猪—沼—菜”模式,该村发展户用沼气33户,每户沼气池8 m3,日处理人畜粪便2 t,年减排污水700 t,年产沼气19 800 m3,可供建沼气户139人的常年生活用能,同时产生700 t沼液、沼渣作为15 hm2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有机肥料。通过沼气工程建设,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供了生活能源,实现了农民减支增收。

1.2 生态环保型

按照低能耗、高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取生态处理办法,使再生产各环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保持合理转换,有效回收各类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削减污染,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消费过程中污染的产生与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和污染最小化[2]。如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在洋中镇洋边村建设沼气工程1 800 m3,采用干清粪方式、固液分离、厌氧发酵以及后处理工艺系统,多层次进行物质转化,实施“猪—沼—林”生态循环模式消纳部分沼液,促进养种结合向深层次发展,养殖污水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县农业局为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推广“稻—菇—肥”循环模式,2010年在西滨镇华兰村种植再生稻40 hm2,利用稻草地栽蘑菇4 hm2、菇土肥田12 hm2,实现稻草种蘑菇、肥田又增收的效果,有效地减轻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其中,稻田种植蘑菇不仅增加经济收入,而且通过蘑菇残渣肥田又增加了有机肥料,增强土壤肥力,有效改善土壤土质,水旱轮作也保持了土壤的结构良好,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对水稻增产增收具有明显的成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

1.3 生态庭园型

以庭园资源为基础,利用生态学和统筹学原理,按照“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个性化”的原则,建立“六个一”的生态庭园模式,即一个综合经济园、一口沼气池、一个卫生池(或自来水源)、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一条入户路、一套生态农居。如西城填团结村英边洋小区,建有一排三层小洋房,每户房前建有一个小花园,地下建沼气池,屋顶安装太阳能,结合改院、改水、改禽舍畜圈及厕所,周边空闲地种一片经济作物园,进出住户通道建一条水泥路,有一口卫生池,沼气池采用人畜粪便、秸秆、菜叶作为发酵原料,所产沼气用于做饭烧水,沼液沼渣作为门前生产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有机肥料[3]。通过生态庭园建设,实现家庭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前,此模式已陆续在许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推广应用,成为农村生态庭院建设的新亮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模式。

1.4 立体农业型

采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如中仙乡稻鱼共生技术,结合“猪—沼—鱼”模式,可产鱼750~900 kg/hm2,同时可减少稻飞虱13.6%、螟虫枯心率13%、纹枯病发病率91.4%,可提高粮食产量5%~7%,达到了稻、鱼、生态“三赢”效应。又如城关镇后山果场实施果树套种西瓜和花生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在幼林果树中套种西瓜和花生,用沼液浇灌,一方面可以使裸地重新构建生物循环系统,恢复绿色、涵养水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通过种养空间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业产出率,实现技术、劳力、物质、资金等方面的综合效益[4]。

1.5 循环产业型

近年来,尤溪县以农业区域发展为前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种—养—加”一体化物质循环模式,提高绿色、无公害的安全、营养、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如尤溪县西滨镇龙华综合农场,采取“公司+农户+基地”产业化模式,发动农户种植黄豆,企业收购农户黄豆加工成腐竹产品,下脚料豆腐渣全部用于农场养猪,经干湿分离的干猪粪用于种植黄豆作基肥,固液分离后的污水经1 200 m3沼气工程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企业职工的生活燃料和沼气发电,沼液、沼渣用于周边的果园、蔬菜作追肥,减少化肥用量,保护农业环境,实现了种养加物质循环利用,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促进了企业发展。

1.6 休闲农业型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实现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业互促互补发展的一种高效农业模式。其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融为一体,在生产农艺上,注重现代高科技和传统的精耕细作相结合,并按绿色标准规范生产过程,在模式上注重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形成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的休闲观光农业体系。如尤溪县莲花山休闲农业观光园,依山盘水,“山顶披绿装,山腰果品香,水边任鱼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2011年接待游客近3万人。又如枕头山休闲农业观光园,园内设有园林区、垂钩区、餐饮服务区、水产养殖区、水果采摘区、蔬菜种植区,是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垂钓、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2011年被授予首批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该示范点2011年接待游客4.6万人次,年产值逾520万元。

2 进一步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一方面,要树立和强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针对目前许多农民对循环农业概念不太了解,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的状况,加大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现代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网络,分层次、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试点经验和实际效果,组织开展典型经验交流和表彰先进活动。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倡导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让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发展循环经济活动,逐步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2.2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市场推进机制

一是在政策措施上实行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各级政府的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确定循环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分段实施重点建设项目与任务。二是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指数)体系,将农业环境成本和农业环境效益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5]。三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以政策性投资项目为引导,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和农民投资农业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政策补偿机制,保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3 选择有效载体,加大循环农业培植力度

一是搞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基础平台,通过实施政策支持和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培育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项目,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到加工园区,形成若干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的集中产区,逐步构筑循环农业的主导产业集群,形成绿色企业群,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闭路循环。二是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组织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农业,将农业园区的自然生态、人工生态联结成一个互动、互优的联动整体,实现土地、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价值体现。三是加快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现养殖模式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

2.4 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循环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通过积极协调,对进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工商企业,在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农民投资发展循环农业项目。二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组织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6]。三是通过适当的保障措施,建立完善种植业的保险制度,降低经营风险,逐步提高循环农业的比较效益,提升投资主体对循环农业项目投资的积极性。

2.5 强化科技服务,提供循环农业技术支撑

一是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管理结构,充分优化整合信息平台、师资力量,实现县乡联动、密切配合,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依靠集约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相关配套生态技术支持,有效推广符合循环农业发展的主体生产技术,注重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新形势下的循环农业模式,加强对企业、农民主体的技术培训,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3 参考文献

[1] 朝克图,关勇,王崴,等.兴安盟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110-111.

[2] 刘敏,陈卫彬.利用标准化加快建立绿色生态循环农业[J].质量与标准化,2011(2):32-35.

[3] 李风琦,曹建华,朱再昱,等.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2):127-130.

[4] 郑水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J].浙江现代农业,2010(5):24-25.

[5] 徐东瑞,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18(2):114-117.

[6] 孙百生.河北省围场县坝上地区生态农业模式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3):96-97.

上一篇:对南京市直销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食用菌清洁化生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