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力价格上升的思考

时间:2022-09-15 03:06:55

关于劳动力价格上升的思考

劳动力价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一个共同的关键命题。马克思劳动力再生产理论已经说明,劳动力价格是决定劳动力实现程度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格反映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供求状况。当前,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相对低下的现实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得不到满足的直接结果,这同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下的竞争模式是分不开的。以此为着眼点考虑改变低人力成本的竞争模式,对于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都至关重要。

一、劳动力价格问题的提出

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中,劳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劳动力的再生产不能保证,社会化大生产的开展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劳动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以“智力劳动”的方式存在,其劳动力商品的供给主要是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以“体力劳动”的方式存在,其劳动力商品的供给主要是由普通劳动者如民工等提供。目前,“民工荒”让部分企业即使有订单也不敢接,“技工荒”更是让经济结构转型成为一种奢望。如果劳动力不用就毫无用处,一方面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另一方面劳动者无法获得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可见,劳动力再生产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建国初期,由于经济不发达、商品供给的极度匮乏、高度的计划体制,决定了只能实行低工资制度。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创造吸引外资的优良环境,提高外贸产品的竞争力,我国从现实角度出发,在比较优势上采用廉价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竞争优势。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确实从中获得了足够的动力支持,但这却是以“我国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实际是得不到充分保证的”为前提。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住宅、医疗、教育等项费用,在计划体制下是靠国家以实物形式来保障的,福利房、公费医疗等成为上一代人心中铭记深刻的名词。市场化改革后基本废止了福利方面的实物分配,但这些费用并未如数纳入货币工资之中,造成一般职工靠工资收入买不起房、看不起大病、子女上不起学的现象,人们不得不为将来买房、看大病、子女上大学压缩当前消费,减少事实上的自由可支配收入,影响劳动力正常再生产。中国社科院的《2006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蓝皮书》为当前工资水平是否能够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调查结果显示: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成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市场化的改革已走了很远,但工资制度仍然很难适应形势的需要,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劳资矛盾。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前也有专家担心,由于劳动力价格面临上升的压力,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将在5~8年后消失,会降低我国经济的竞争力,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实际上这种担忧完全走入了一个误区,数据对比显示,高劳动生产率对应高工资。想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工人的物质利益就要得到根本保障。所以,从长远来看,一味地强调“劳动力价格低廉”优势并不科学,甚至是很尴尬的一个命题。

二、理论分析

马克思说:“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上,但不改变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内含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生产资料利用效率的提高上。马克思就是通过分析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总结出劳动力价值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按照这种观点,劳动力再生产也就是劳动者的生命和劳动能力的再生产。由此可以得知,上述生活资料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维持劳动者及其后代的生存,是劳动力载体的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数量用A来表示;另一方面维持劳动者及其后代的劳动能力,是载体所承载信息的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数量用B来表示;如果用C来表示劳动力价值的总额,在数量上,就等于A与B之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劳动力商品也不例外。在价格等于A时,劳动力价格仅能够实现载体的再生产。在价格低于A时,载体的再生产不能完全实现。如果价格大于A却小于B的时,仅能实现部分劳动能力的再生产。在价格等于C时,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得以实现。在劳动力价格大于C时,实现劳动力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可以发现,在分析过程中假定劳动者获得收入后,先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然后再满足其他的需要。经验表明,人类对不同消费品的追求有层次性,很难想象出社会存在与上述假定不一致的反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正确论断,也充分体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实现内含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机器人再先进,也只是机器,也需要劳动者的操作。再尖端的科学技术也无法提供出直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法,反而更加需要具有相应的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劳动力内含再生产的实现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社会资本的内含再生产。在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过程中,劳动者所耗费的生活资料的利用效率的高低,因人而异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劳动力内含再生产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信息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活资料的利用效率,换言之,价值B的利用效率决定了劳动力内含再生产实现程度。可以肯定的讲,只有劳动者本人才能够决定这部分生活资料的利用效率,也就是说,劳动者本人是保证实现劳动力内含再生产的根本。由此可见,尊重个体差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有利于我国劳动力内含再生产的实现,有利于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

劳动力价格决定了劳动力外延再生产实现程度的同时,也影响了劳动力内含再生产的实现,在西方哲学中,这也可以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得到印证。马斯洛认为“一个人收入增加后,他自己的希望也相应地活跃起来,并且积极地为获得几年前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东西奋斗。”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劳动者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有利于劳动力内含再生产的实现。

三、结论和启示

马克思劳动力再生产理论对现阶段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的社会现象提供了良好的解释,同时也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的着眼点。就是要给予劳动者以充分的物质利益保证,提高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保障劳动者收入中可自由支配的部分不再“缩水”,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实现。

首先,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正确处理劳动力价格上升压力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因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当前市场面临的劳动力价格上升的压力,是对劳动力价格长期偏低的市场反应,它反映了人们劳动增值的必然趋势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仅就第二产业而言,一方面我国劳动生产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与劳动生产率不成比例, 仍有上升空间。通过提升工资水平,让其能够随着经济增长而上升,劳资矛盾能得到大大缓解。工资增长同时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得到改善,内需扩大也有了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市场中的利益协调机制主要体现在劳资关系上,和谐的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劳资关系是社会和谐与否的晴雨表。要建立市场中的利益均衡机制,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形成相对均衡的劳资关系。在此方面,强化工会的作用是必要条件之一。

其次,加强宣传,强化企业支付效率工资的意识。效率工资理论的发展,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政策建议和争鸣,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该理论是作为解释工资刚性时所提出的除最低工资和工会化之外的第三个原因。这些理论认为,高工资使工人的生产率高。一种主要适合穷国的效率工资理论指出,工资影响营养。多给点工人工资,工人才能够吃得起营养丰富的食物,而健康的工人的生产效率更高。这对当前民工的生存环境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另一种效率工资理论则认为,高工资提高了工人的努力程度。由于企业不可能完全监督其雇员的努力程度,工人存在偷懒的可能。企业可以通过支付高工资,提高工人偷懒的成本,减少道德风险问题。这对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具有良好的建设性意义。

再次,要借助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规避单由市场可能导致的低效率。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处于绝对过剩的状态中,无限供给必然导致劳动力价格不断下跌。如果完全由市场主导,就意味着劳动力价格肯定会下跌到简单再生产水平以下。调查表明,在用工量最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工人工资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只上涨了68 元。可见,劳资对立中,劳方处在绝对劣势的地位。因此,政府必须借助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完善相关法律,用法律保障劳方的合法权益。

最后,劳动者本人也要转变陈旧的观念,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劳动力价格上升对劳动力商品新的要求,满足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政法学院 百胜餐饮(成都)有限公司)

上一篇:正外部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影响研究 下一篇: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消费需求相关关系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