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策略思考

时间:2022-09-15 01:44:18

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策略思考

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的办学模式已从独立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目前全国有280多所综合性大学承担着教师教育的任务。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一种新尝试、新格局。如何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确立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策略,关乎到此项事业的成效与发展。

一、确立从“适应”到“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教育理念

“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是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普遍定位。当前,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无论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课程理论知识、教师综合性知识、探究能力,或教师教学方式的先进性等等,现有教师均不能完全适应。因此,培养的学生很难在基础教育领域寻找到合适的职位。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需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合理的定位是:从“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转变到“引领”基础教育发展,最终实现“在引领中适应、在适应中发展”,成为引领基础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教育科学的主导性学术支撑。综合性大学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注重基础性研究,考虑“市场”未来的需求,作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办出真正的教师教育特色。

二、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前有三种模式。之一是“4+x”,包括“4+1”、“4+2”模式。“4+1”模式是将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剥离”,前四年接受完整的学科专业训练,获得专业学士学位,后一年到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学习教育学科,接受相关的教育专业训练,然后取得教师资格,授予双学士学位。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融合。“4+2”模式是前四年接受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后两年接受教师专业教育,毕业时获得教育硕士学位。这种模式培养的毕业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准和教育实践技能,能真正体现教师教育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

之二是“3+x”,包括“3+1”、“3+1+1”和“3+1+2”模式。“3+1”模式是前三年接受学科专业教育,后一年集中到教育学院学习教育专业课程,完成见习、实习,撰写毕业论文,获得教育学士。这种模式有利于夯实师范生的知识基础,融通各学科间的知识体系,是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主要模式。“3+1+1”模式是前四年与“3+1”模式相同,然后通过考试,第五年集中研修研究生的主要课程,为高中学校培养骨干教师。“3+1+2”模式中的前四年与“3+1”模式相同,然后通过研究生考试,最后两年集中到教育学院研修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获得教育硕士学位,为重点高中培养教育科研型的骨干教师。

之三是“2+2”模式,是按大文科和大理科招生,前两年按文理分开教学,后两年选择师范专业的学生集中学习教育学科和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这种模式适合以培养综合型师资为主的初中和小学教师。

以上种种人才培养模式灵活性强,有利人才合理分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强化技能培养,建设教育类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师资的重要前提。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应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组成。其中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应占较大比重。如美国教师教育中教育类课程占全部课程的20%,英国占25%,德国占25%,法国占20%。而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计划来看,教育类课程仅占课程总量的7%,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薄弱,使得不少师范生不善于口头表达,不善于板书,不会制作教具,不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缺乏独立的备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差,难以胜任班主任工作,不能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因此众多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充实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笔者认为,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要突显师范专业的“师范性”,就要丰富教育类课程内容,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科研课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等,将组建成教育类课程体系。

1. 教育理论课程要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点为支撑点,使未来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教育信仰。如当代教育思想、教育思潮的历史演变、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课程创新、学校管理等课程。

2. 教育技能课程介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中间环节,目的是使师范生掌握一般的教育技能技巧,并有一定的创造力。如教学策略、师生沟通艺术、教育测量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多媒体和网络教育技术等课程。

3. 教育科研课程是使师范生掌握教育科研常用方法及研究过程,培养科研意识和基本的科研能力,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选题及评价、教育实验设计等。

4. 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如精心设计合理的教育类课程和教育技能技巧的训练,扩大实习范围,改变教育实习的管理模式,实行教育实习管理社会化,逐渐形成社会各界将接待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看作自己的职责。

四、创新多样形式,建立具有特色的办学管理体系

相对独立模式。原有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合并后,成为综合性大学中的二级学院。这种模式既能体现出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同时大学的综合性为教师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学术氛围,为师范生的素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能够保证教师教育专业化程度。

课程管理主导型模式。该模式取消师范学院的建制,把师范类专业以系或班的形式分散于大学的相关学院,通过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的管理突出教师教育的特色。

学院化模式。仍保持师范学院的建制,但把原师范学院内的文理专业按学科性质和全校相同、相关的学科专业合并在一起,由学院负责全校师范生专业课的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组织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及理论研究等。这种学院式管理能有效地避免综合性大学教师专业管理过于分散和各自为政的局面,确保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能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营造和构建教师教育的文化环境,确保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因此这种模式为大多学者和专家赞赏与推崇。

五、实施注重能力的教育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已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目标和行动原则。目前,各国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呈现以下趋势:教师教育和培养的空间由以大学为本的空间模式向以大学和中小学为本相结合的空间模式转变,由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教师教育向以认知科学和质量研究、反思型研究为基础的教师教育转变,教师由过去的“教书匠的教师”向“专家型的教师”转变,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由“训练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这就要求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应选择注重能力教育教学策略,以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实现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作者:江汉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下一篇:超级富豪的“御用”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