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训练:职业素养的成长路径

时间:2022-09-15 01:39:50

自我训练:职业素养的成长路径

所谓的“采编训练”,很多时候难以接地气。新闻人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一些“自我训练”的方法。

最近一段时间,我和一些刚入职的年轻记者交流较多,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职业成长问题,准确地说,是如何通过职业素养的成长路径,来实现采编方面的专业训练。

其实,所谓的“采编训练”,很多时候难以接地气。不管是否新闻专业出身,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中国的新闻教育还处于摸爬滚打的阶段。由此,我想到自己在大学期间的“自我训练”。我大学时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就是一般所说的“中文系”,由于自己立志新闻行业,所以逐渐摸索出一些在新闻采编层面“自我训练”的方法。

具体来说,方法有三:

1.文本细读法:经典文本的写作秘密

在中外新闻史上,总有一些经典文本流传下来,对于初学者来说,既需要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既需要像欣赏者一样善于发现经典文本,更需要通过文本细读来探讨经典文本的写作秘密,即经典文本是如何造就的?

对经典文本进行学习与模仿,或许是一条捷径。比如我有一段时间痴迷于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录》,对法拉奇独特的提问方式很感兴趣,就细细研读她在那些风云采访中的层层追问。透过文本,与记者对话,了解记者的思想与方法。

再比如说我大学阶段非常喜欢《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就留心收藏每一期“冰点”文章,并把特别喜欢的文章进行“解剖”,分析文本的构成,勾勒记者的采访地图和采访对象人物谱。后来,又结合《冰点故事》,从编辑的视角来打量那些流传已久的稿件。

这其实就是在文本细读中发现“写作秘密”。

2.同题比较法:同一题目的不同表达

大学时代,学校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一般都会邀请不少媒体记者前来宣传报道。有一次,一个知名学者到学校做讲座,不凑巧,我因上课没能去听,遗憾之余,就想办法打听讲座内容。第二天,我翻阅报纸时发现有相关的报道,就专门收藏起来,但是报道过于简单,信息量太少,就又找来了其他几份报纸,发现都有相关报道,并且报道重点大相径庭,有严肃一点的,有八卦一点的,有文艺一点的,刊发的版面也略有不同,有刊发在文化副刊版的,有刊发在社会新闻版的,短一点的不过四五百字,长一点的竟然有一个整版,还配有学者的对话。

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从那以后,我就有意进行“同题比较”:围绕同一新闻事件,不同媒体的记者会采取什么样的报道手法?围绕同一新闻话题,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评论员采取什么样的评论视角?这个方法,时至今日我仍乐此不疲,因为,新闻事件可以有多元的记录方式,新闻话题也有不同的观察眼光。这个方法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在比较中甄别,在甄别中培养自己准确、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3.选题预测法:一张A4纸的奇幻旅行

大学时代,每到周三晚上,我都会跑到图书馆,开始一个人的“必修课”,浏览近一周的报纸杂志,然后坐下来,摊开一张A4纸,启动一次奇幻旅行。旅行的内容,就是猜测周四见报的《南方周末》的内容。假如我是总编辑,会考虑把哪个新闻作为本期封面头条,然后时局版做什么选题,经济版做什么选题,文化版做什么选题。假如我是编辑部主任,会考虑某个选题安排哪个记者去做?为什么是这个记者?他的独一无二的优势是什么,突破能力,人脉关系,还是写作能力?假如我是记者,会考虑这个选题都需要采访哪些对象?哪些学者?为什么是他们?采访到以后,该如何组织特稿文本?如何给文章起一个醒目的标题?从宏观到微观,从报纸理念到具体操作,从一张报纸的构成到一篇报道的写法,这些思考都在一张A4纸的奇幻旅行中完成。

当然,这种“自我训练”的方法,不能太在意“中奖率”,重在参与,乐在参与,学在参与。

(作者为《新京报》评论员)

上一篇:娱乐节目现状透视和发展建议 下一篇:低钠高钾多维C 慢性疾病远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