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时间:2022-09-15 12:49:44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倒影对位研究——兼及逆行对位、逆行(倒影)模仿技术的进一步探讨

音色的结构作用——论卢托斯拉夫斯基《第二交响曲》音色对比与配器布局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一辑出版

皮埃尔·乔得洛斯基《对话/自省》的声音组织及结构形态初探

简约其形,创新其思——黄自《天伦歌》的音乐语言及其结构逻辑

犁铧大鼓"音响悬案”与历史音频档案的信息还原

舒曼《大卫同盟舞曲》演奏版本比较

音乐符号的内涵文法与外延文法

阿炳为什么被美化

江文也的生平、创作、贡献——纪念江文也诞生100周年

“民族唱法”二题

民族器乐的诗化阐释

《清史稿·乐志》校订札记(之一)

宋代音乐研究的社会史取向——以音乐制度为例

论宋代部色体系

论北宋教坊乐中的打击乐组合

吉林“五更"歌调词句研究

音乐批评与音乐洞察的新视角——关于《作曲家的人格声音》的深度书评

美国音乐理论学会(SMT)与音乐学学会(AMS)2010年联合年会和音乐理论研讨会述评

视角多元边界互渗——“西方音乐研究的跨学科视野研讨交流会”述评

“我们时代的和谐-2011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和声论坛”优秀论文征集

“唐宋音乐史学研讨会”综述肖邦记忆——为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特别写作

“悲情”——肖邦音乐作品的形而上质

寻找“悲情肖邦”

肖邦谐谑曲

“悲情”之外?——从肖邦《E大调练习曲》(作品10之3)看音乐意义的存在方式

浪漫主义的乡愁

是谁? 叩响了哀伤的心门——循着《悲情肖邦》的“舞步”遥望“悲情之路”

“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

音乐是什么,我们怎样理解?——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之序

“仪式音声研究框架”之解读——兼议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

文化认同——音乐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视角

音乐“诠释”对象的复合性——音乐表演对象基本属性的话语分析

犹太情结对勋伯格音乐的影响:对《华沙幸存者》的思考

一个值得学习的音乐学考察范例——1950~1954年音乐研究所单弦牌子曲采录与整理工作

美国大众音乐文化对科普兰音乐创作的影响

以神驭形 以意驭象——《国殇》的音乐语言及其意涵

略论丁善德复调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传承

克里斯汀的情感纠葛——以音乐剧《剧院魅影》中三首歌曲为例

解密频谱——频谱作曲中的音响观念

给《晚星之歌》的音乐学分析提交的备忘录

格拉那多斯钢琴曲《音乐会快板》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巧

勃拉姆斯喜用的一种和声手法(三)——纪念勃拉姆斯逝世110周年

“解密”的“解读”:另一种序为赵晓生《BACH解密》而作

碰撞中的回响——论陈晓勇的音乐

索菲亚·古拜杜丽娜创作技法中音高复合特征研究

频谱音乐的和弦建构

巴托克《第二弦乐四重奏》的结构特征与音乐风格

道之外——赵晓生教授课记(一)——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细节品读

江苏传统音乐文化地理分布研究

民族志新写作与历史重构的故事——《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译后

音乐人类学新研究:“离散”音乐文化

西方的共时性与非西方的历时性——音乐创作中对文化交融现象的不同反应

从对学科制度的批判看音乐美学学科归属问题

正仓院尺八的初探——正仓院藏乐器研究之一

房中乐有无“金石”器使用问题新论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定义探论

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栏目主持人语

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五)——杨燕迪教授访谈录

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六)——汤亚汀教授访谈录

探索音乐表演学科发展之路——记上海音乐学院“首届全国表演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以学会推动学科 以学科优化学术——记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15届年会

又是一年初夏时,专家学人聚申城——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音乐文化史”特色学科2008音乐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历史研究研讨会综述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15届年会在太原召开

上一篇:包装机器设计分析 下一篇:浙江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