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的引导

时间:2022-09-15 12:24:56

浅谈阅读教学的引导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

这段话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可是,中小学的阅读却被局限地只是为了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阅读能力,因而阅读材料也只是为了证明知识点或能力点的例子,形成阅读能力的途径也被误认为是琐细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按语文教学的特点教语文,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去感受和体验文章的内涵。这样,才能拉近他们与教材、与作者乃至作品中的人物的距离,让学生通过与教材、作者、作品的多维对话,知识得到不断地储备,能力得到不断地培养,人格得到不断地提升。语文教学要达到如此理想的境界,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和体验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与兴趣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当前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的被迫阅读变为自主阅读,尽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但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创设一定的阅读条件,搭建一些展示自我阅读成果的平台和交流沟通的平台,并且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多些鼓励,不断给学生以成就感,从而真正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自信。如:教师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在课前设计好导入。设计导入要抓住契机,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边沿到焦点,即使是新旧联系,也要生动活泼,使之注意力集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趣味性比较浓的有益书籍。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集》、《繁星》、《春水》等,读后利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上台讲述、朗诵、讨论、复述、表演等,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自觉地阅读其他有益的书籍。

二、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

如何让阅读文本生动地展现,让文本照亮学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激发起学生内心的激动与切身体验的感知,以直达作品的内涵,进而有自己的发现呢?灵活多样的作品阅读方法就可以大显神通了。阅读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六种:朗读、默读、诵读 、精读 、略读、浏览。而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则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书要让学生读,而不只是老师讲。学校里应该是书声朗朗。可是,有些学校连语文课堂也听不到读书声,这是很不正常的。除此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习惯,提高默读速度,是阅读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在学习实践中,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文章,尤其是抒情散文,可以要求熟读成诵,有利于记忆、积累和培养语感。在阅读实践中,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阅读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说,一个人长期只有精读,而没有略读和浏览,就会影响思维的流畅和敏捷;如果长期只有略读和浏览,而没有精读,就会影响思维的严密和深刻。可见精读、略读、浏览,都是不可或的缺的。而事实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是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的必然追求。文本阅读 的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对文本作品深入领会,便托起了学生阅读感知最终目标——学生的感知体验、独到见解、独特观点的呈现。学生的阅读主体性才真正得到发挥。

三、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上下工夫,培养思考问题的创造性。

学生读书“常读常新”,“新”的来源是常读、熟读,对基础问题有共同认识的结果。如果基本问题内涵没有搞清楚,处于囫囵吞枣状态,就不可能有新见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读不懂,面对文本,不知所云;二是读不出,即有所启悟,却像茶壶里煮饺子——倒(道)不出。读不懂,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读不出,大多是出于个体心理障碍。针对此种情况,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扫除学生心理障碍,培养学生阅读自信心。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预习、理解的过程中,善于激活以前原有的知识,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扩充发展新知识。善于让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自己意释作品,使意义具体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提倡、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消除学生阅读主动性的心理压力。2、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善于运用预测的方法,不断调整、修改预测,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一种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究,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并且要确保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让敢想、敢说、敢做的个性得到展示。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开拓。真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四、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内引外联,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语文的阅读教学分为两个方面: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从内容上说,课本 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起点,也是主阵地。老师应该当好中小学生的“营养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学生的立身安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课外阅读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益拓展、延伸。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从形式上来说,课内的指导是为了课外的不指导,我们就是要通过课堂阅读的习惯养成与方法引导,逐步建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有效的进行课外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比如,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写好读书笔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胆激励学生主动想像,在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时,要勤思考,勤动脑。引导学生学会扬弃,善于创造性阅读等。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我们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大胆鼓励,正确引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情感得到同化,人格得到升华,让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新探》《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上一篇:浅析学校档案管理工作 下一篇:应用题教学中线段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