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广客运专线软土及松软土地基CFG桩加固措施应用效果浅析

时间:2022-09-14 11:15:34

武广客运专线软土及松软土地基CFG桩加固措施应用效果浅析

【摘要】本文以武广客专为依托工程,对软土及松软土地基CFG桩加固措施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现场试验,并作了较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CFG桩 现场测试

1 概述

武广高铁全线软土及松软土地基总长216.93km。本文以武广高铁浏阳河冲积阶地区DIK1572+062.3~+167.3段软基工点为依托工程,针对CFG桩加固措施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现场测试及系统研究,以供同类工程参考。

2 工程概况

DIK1572+062.3~+167.3段软基工点位于浏阳河冲积阶地区,表层为淤泥质黏土,软塑~流塑,厚3~5m;下为黏土,软~硬塑,层厚1~8m;卵石土,层厚3~9m;下伏泥质粉砂岩。

现场试验段路堤填高4m左右,地基采用CFG桩加固。

3 试验内容

针对本段CFG桩地基加固路基工点,现场测试了坡脚地基侧向位移、地基沉降(桩顶、桩间)、基底压力(桩顶、桩间)、桩身应变、筋带拉力等数据,研究正方形布桩时不同桩间距、桩顶设桩帽和不设桩帽等不同情况下的地基加固机理及加固效果。

4 测试数据及分析

4.1桩身应变

本次试验共测试了5根桩桩身应变,共2根桩数据有效(11#桩和28#桩)。

测试数据表明:在路堤荷载作用下,桩身侧摩阻力先发挥。以11#桩为例,桩顶以下0.5m~1.5m范围内为负摩擦,其余部分为正摩擦,桩端几乎未受力,属摩擦桩,桩顶最大压力为678kPa。

4.2 地基侧向位移

采用测斜管观测地基深层侧向位移,本次试验工点总计埋设4根测斜管,其中2根测试数据有效,分别为19#、25#。19#、25#孔地基侧向变形分别主要发生在地表以下6m及4m范围内,地表变形最大(路堤填筑完成后1个月分别为8.3mm及22.7mm),沿深度增加而逐渐衰减,方向指向坡脚外侧,地表下分别超过6m、4m的区域地基侧向变形较小,几乎不动。

4.3 地基沉降

典型断面桩间及桩顶单点沉降计实测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随时间延长及及路堤填高增加,桩顶与桩间沉降差逐渐增加,路堤填筑初期沉降发展较快,后期填高不变时沉降趋于稳定。

观测期末数据表明,比较6#(加设桩帽)与7#断面(未加设桩帽),当桩帽覆盖率由2.18%(7#)增加到8.73%(6#)时,桩土沉降差减小83.5%,可见桩帽的存在可减小桩土沉降差。

4.4 孔隙水压力

测试数据表明,孔隙水压力随路堤填高的增加;路堤填筑初期填筑速率较快,相应孔隙水压力变化较快,反之减慢,当路堤填高不变时,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

4.5 筋带拉力

采用柔性位移计测出筋带某点处拉伸量 ,筋带刚度为500kN/m,则可由测得的筋带拉伸量算出各测点处的筋带拉力。

观测数据表明,筋带拉力(变形)随填土增加及时间延长而增加;路堤填土期内增加较快,填土完成后增加缓慢趋于稳定;桩(帽)顶筋带拉力普遍较桩间大。

观测期末桩顶筋带拉力的测试数据如表1所列:

由表1可知,设置桩帽能有效减小桩顶筋带拉力的大小;随桩帽覆盖率的减小,桩顶筋带拉力急剧增加:桩帽覆盖率由19.6%减小至2.2%时,桩顶筋带拉力均值由1.62kN/m增加至8.01kN/m。考虑到一个网单元(成正方形的相邻四根桩桩顶中心所围的筋带)的受力平衡条件,桩间筋带的拉力也应是随桩帽覆盖率减小而逐渐增大。

4.6 基底压力

本次试验总计埋设72个基底压力盒,20个埋在CFG桩顶,40个埋在两桩中间处的软土上,12个埋在碎石垫层顶面(5#、6#、7#断面各4个)。

测试数据表明,桩间对角线上所受的压力略大于轴线,观测期末分别为93.5kPa和75kPa,后者约为前者的80.2%。

4.7综合分析

(1) 沉降差与荷载分担

桩与桩间土的荷载分担与桩土间的沉降差相关,随桩土沉降差的增加,桩顶荷载分担率增加而桩间土的荷载分担率减小;当桩土沉降差增加缓慢或保持稳定时,桩与桩间土的荷载分担率变化较小。

(2) 桩帽覆盖率或桩体置换率的影响

1) 桩帽覆盖率或桩体置换率与桩土应力比

桩帽覆盖率影响桩土应力比与荷载分担率,随桩帽覆盖率的增加,桩土应力比增加,桩顶荷载分担率增加,桩间荷载分担率减小。

2) 桩帽覆盖率与筋带拉力

桩帽覆盖率影响筋带拉力。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桩帽覆盖率的增加,桩顶筋带拉力急剧减小:桩帽覆盖率由2.18%增大至19.63%时,观测期末桩顶筋带拉力均值由8.20kN/m减小至1.62kN/m。

(3) 桩间距的影响

桩间距影响桩土应力比。随桩间距的增加,桩土应力比增大。

不设置桩帽时,桩间距由1.8m增加到3.0m,桩土应力比由1.98增加到12(观测期末数据)。路堤填筑完成后,桩土应力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观测期末桩土应力比是路堤填筑完成时的0.97~2.53倍。不同时期桩土应力比有差异,说明路堤填筑完成进入放置期后,基底压力继续调整,除5#断面外,基底压力由桩间土往桩上转移,这是桩间沉降大于桩顶,产生卸载导致的。

5 结论

(1)土拱效应的发挥程度与桩土沉降差的密切相关。

(2)路堤荷载作用下桩侧摩阻力先于桩端力发挥,桩端力发挥的程度与桩顶荷载的大小相关。当桩间距小于等于2.0m且无桩帽时,桩顶荷载全由桩侧摩阻力承担,当桩间距大于等于3.0m且无桩帽时,桩端力将随荷载增加而逐步发挥出来。

(3)桩顶荷载的大小、桩土荷载的分担及筋带拉力与桩体置换率及桩帽覆盖率密切相关。随着桩体置换率或桩顶覆盖率的增加,桩土应力比减小、桩顶荷载分担率基本增大、桩间土荷载分担率基本减小。

(4)在桩顶处设置桩帽作用显著,可有效降低桩顶应力、减小桩顶处筋带拉力、缩减地基侧向变形、缩小桩土沉降差进而降低桩顶对垫层的刺入。

(5)筋带拉力的最大值出现在桩顶处,而不是桩间,且桩帽边缘的筋带拉力大于桩中心,与基底压力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上一篇:地质雷达检测铁路挡墙注浆加固效果 下一篇:道路桥梁混凝土原材料常见质量问题与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