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工技法谈

时间:2022-09-14 10:14:06

刀工是厨师的基本功,是菜肴制作过程中的基础加工工序。它是根据烹调、实用、美观和成菜的要求,掌握原料的种类、质地、大小的不同,将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状的过程。只有精湛的刀工,才能把原料加工成规格整齐、断连分明、形态美观的半成品。刀工的作用是利于烹调、便于入味、方便食用、增加美感、丰富品种。刀工的体现在于掌握不同的刀法,原料成形在于刀法的熟练运用,因此刀法和原料成形归属于刀工的范畴。

刀法

刀法是根据咸菜的需要,将烹饪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状的技巧和方法。刀法根据刀具与菜墩的接触角度,主要分为直刀法、片刀法和剞刀法等。

一、直刀迭 是刀具运刀方向与菜墩成直角,根据原料处理方式的不同大致分为切、剁、砍等。

1 切:是最常用的一种刀法,分为直刀切、推刀切与拉刀切、推拉切、滚刀切、铡刀切。

(1)直刀切,是从刀的中后部着力,用刀对准原料待切的部位一次性垂直切断,同时还可利用刀刃和菜墩的自然回弹力和腕部的灵活性进行均匀而有序的跳动,所以又叫“跳刀切”。多用于各种蔬菜、豆制品。

(2)推刀切和拉刀切,推刀切是从刀的后部着力,刀的前部先触及原料,由里向外推动的同时一刀切断原料;而拉刀切(又叫“拖刀切”)则正好相反,多用于硬性植物性原料和无骨比较韧性的动物性原料,如萝卜、肉类等。

(3)推拉切,是推刀切和拉刀切的刀法同时运用,刀首先推出去,再拉回来切断原料,一推一拉,如同拉锯,所以又叫“锯切”。适用于有一定的韧性和松散易碎的原料,如五花肉、西火腿等。

(4)滚刀切,又叫“滚料切”,一手按住原料,另一手持刀与原料保持一定的角度垂直切下去,每切一刀,转动原料一次,边滚边切。多用于茄子、土豆等圆形、柱形原料。

(5)铡刀切,又叫“压切”,一手握住刀柄,另一手按住刀背,对准原料待切部位,上下反复、错落有致地压切下去;或者一手握住刀柄(或刀尖)按在原料待切部位贴着菜墩不动,另一手按住刀尖(或刀柄)压切下去,多用于带壳、带软骨(或小硬骨)、小而圆且易滑动的原料,如螃蟹、花椒、板栗等。

2 剁:又叫“斩”,是将无骨原料剁制咸泥、茸、末、粒状,通常运用单刀直剁、双刀排剁、刀背剁(又叫“捶”),如鱼泥、鸡茸、姜末等;或将带骨原料剁制成形的一种方法,常用单刀直剁,适用于畜禽类生熟原料,如整鸡、鸭、烤禽等。

3 砍:又叫“劈”,手持刀具,对准原料待切部位,刀具抬起一定的幅度(有时也可高于头顶,以增加惯性冲击力),猛力下刀,一次或多次切断原料,砍分为直刀砍、跟刀砍、拍刀砍等。

(1)直刀砍,先看准原料待切部位,持刀用力垂直砍下,一次或多次切断原料。多用于大骨或质地较硬的原料,如鸡、鸭、排骨等。

(2)跟刀砍,将刀刃按在原料待切部位,一手持原料,一手持刀,两手同时举起,同时落下(下落时持原料手要离开原料)重复多次,直至把原料切断。多用于不易砍断、又较难掌握的原料,如猪手、冷冻的鱼类、肉制品。

(3)拍刀砍,将刀刃放在原料待切部位,以掌心或掌跟用力拍击刀背,直至把原料切断,多用于形圆易滑、质硬带骨又较难掌握的原料,如鸭头。

二、片刀珐 又叫“批刀法”,是将原料切割成薄而整齐的片状,根据原料成形的不同要求分为平刀片法和斜刀片法。

1 平刀片法:是刀具运行时与菜墩平行的一种刀法,分为平刀片、推刀片和拉刀片、推拉片、抖刀片。

(¨平刀片,是一手按住原料,另一手放平刀身,从原料的一端起刀与菜墩平行进入原料一刀把原料批开。从原料的上端起刀为“上刀片”, 从原料的下端起刀为“下刀片”。适用于无骨柔嫩的原料和蔬菜,如豆制品、鸭血等。

(2)推刀片和拉刀片,推刀片是刀在平刀片的同时有由内向外推动的动作,适用于脆性原料,如茭白、熟笋等;拉刀片则动作相反,适用于细嫩和略带韧性的原料,如肉片、鱼片等。

(3)推拉片,又叫“拉锯片”,刀的前端先片进原料,由前向后拖拉,再由后向前推进,一前一后、一推一拉,直至片断原料,适用于比较韧性的原料,如肚片等。

(4)抖刀片,是在刀刃片进原料的同时,刀刃作上下轻微而又均匀的波浪形抖动,是为了美化原料的形状,适用于柔软,脆嫩的原料。

(5)旋料片,是指刀刃平刀片进原料的同时将原料在敦面上滚动,植物性原料一般从原料上部羞刀,叫“上旋片”,如黄瓜、萝卜等;动物性原料一般从下部羞刀,叫“下旋片”,如肉片等。

2 斜刀片法:是刀具与原料成一定倾斜角度进入原料切割成形的一种方法,分为斜刀正片、斜刀反片、拉锯片等。

(1)斜刀正片,又叫“斜刀拉片”,刀身倾斜,刀背朝外,刀刃向内,从刀的前部着力,进入原料片动的同时,从外向内拉动片断原料,如腰片、海参等。

(2)斜刀反片,又叫“斜刀推片”,刀身倾斜,刀背朝内,刀刃向外,从刀的中后部羞力,进入原料片动的同时,由内向外推动片断原料,如耳片、肚片等。

(3)拉锯斜片,是斜刀片进原料后,再前后拉动直至片断原料,多用于体积较大的原料,如瓦块鱼等。

三、剞刀陆 是在原料的表面划上一定深度而又不断的,并形成花纹的一种刀法,它能使原料加热后成熟一致,质地更脆嫩,并卷曲成各种美丽的形状,使菜肴更入味、造型更美观、所以又叫“花刀法”。剞刀法通常分为直刀剞、推刀剞、拉刀剞、交叉剖等,与直刀法、片刀法同时配合使用。

1 麦穗花刀:先用斜刀在原料表面剞上一条条平行的刀纹,再转动约70°~80°,用直刀法剞上一条条与原刀纹相交成一定角度的平行刀纹,深度均匀为原料的4/5,最后改刀成较窄的长方块,加热后即成麦穗形,如腰花、目鱼卷等。

2 荔枝花刀:先用直刀推剞上一条条平行的刀纹,再将原料转动80°,用同样的刀法推剞,深度均为原料的4/5,最后改刀成3cm的三角块或象眼块,即为荔枝花刀,如墨鱼、肚头等。

3 形花刀:先从原料的一端切或片成一条条平行的片,深度为原料的4/5,另一端连着不断,再转90°,将原料的4/5垂直切成丝状,另一端仍连着不断,再改刀成三角块,加热后即成形,多用于肉质较厚的原料,如鱼等。

4 球形花刀:又叫“松果花刀”,先把原料切或片成厚片,再在原料两面剞上刀距比较紧密的十字花纹,深度为原料的2/3,再改刀成正方块或圆块,加热后即卷成球形,多用于脆性和韧性原料。

5 灯笼形花刀:先把原料片成约

长4cm、宽3cm、厚3cm的片,在原料的两端分别斜剞上相反方向的两刀,深度为原料的3/5,再转成直角剞上深度为原料的4/5的直刀纹,刀距不可过密,加热后即成灯笼形。

6 蓑衣花刀:先用直刀将原料剞上一条条相互平行的刀纹,深度为原料的4/5,再与原刀纹互相垂直,剞上同样深度的刀纹,再将原料翻过来,剞上与原刀纹呈45°角的相同刀纹,最后改刀成长方块或正方块。另一种方法是原料的一面剞上直一字刀纹,再在原料另一面剞上一条条相互平行的斜一字刀纹,深度均为原料的4/5,再改刀成块,如黄瓜、香干等。

7 麻花形花刀:先将原料片成长约4.5cm、宽约3cm、厚约0.3cm的片,在中间划开3.5cm长的口,再在中间缝口两边各划上一条3cm长的口,然后用手握住原料的两端并将原料一端从中间缝口穿过即成,多用于肉类。

8 蜈蚣花刀:先把原料用筷子穿过来,用直刀每隔0.3cm剞上一刀,再每隔一格对角剞上一刀,切至原料的1/2处,即咸蜈蚣形,如猪黄管。

9 梳子花刀:先用直刀剖上一排排紧密的刀纹,深度为原料的2/3,再把原料转过来切成片或连刀片,加热后即成梳子形,如鱿鱼、鸡胗等。

此外,还有比较形象而又简洁的,如:锯齿形、剪刀形、如意形、玉翅形、凤尾形、螺旋形、月牙形花刀等。

剞刀法还经常运用到整鱼的加工中,整鱼刀法有:

1 一字花刀,用直刀推剞或拉剞,在鱼的两面剞上间隔约为0.5cm的刀纹,深至鱼骨,可采用直一字刀法和斜一字刀法,如红烧鳝段、干烧鲫鱼等。

2 菱形花刀,又叫“斜十字花刀”,在鱼体的两面直剞或斜剖上一排排间距相等,与鱼体成一定角度的平行刀纹,再转动一定的角度剞上一排排与原刀纹相交成斜十字的平行刀纹,深度均至鱼骨,适用于体大而长的鱼类,如草鱼、黄鱼等。

3 牡丹花刀,先用斜刀锲入鱼身,刀身与鱼身约为45°,刀刃触及鱼脊椎骨再平刀片进2cm左右,刀距约为3cm~5cm,加热后鱼体表面卷起一形如牡丹花的浪花形状,常用于鱼类的清蒸、葱油刀法。

4 松鼠花刀,先起下两片净鱼肉,尾部要相连,鱼皮朝下,在每片鱼肉上顺长剞上一条条间距较密的平行刀纹,再转动90°斜片成一条条与原刀纹相交约45°的平行刀纹,间距与原刀纹相等,不可切破鱼皮,加热后既成松鼠形状,如松鼠鳜鱼。

5 柳叶花刀,先从鱼肉的最厚部位由头至尾划上一刀深至鱼骨,然后在原刀纹的两边斜剞上一条条形同柳叶的刀纹,多用于体表较厚的鱼类,如红烧鲳鱼。

6 百叶花刀,先在鱼身一侧从尾部下刀,先直刀锲至鱼骨,再刀身放平,沿脊椎骨推片至头部,在原刀纹上每隔3cm直刀锲至鱼骨,放平刀身向前推片约2.5cm,继续加工至尾部,加热后即成百叶形状。

其他刀法 有些刀法在原料粗加工过程中虽然很少用,但却很实用如:排、拍、旋、剜、削、刮、剔、揿、捶等。

掌握了各种刀法,根据原料的性能、质地、大小和烹调的要求,经过刀工的处理,将原料加工成片、丝、块、条、段、丁、粒、末、茸、泥等形状,以达到使原料成熟加快、入味均匀、易于挂芡、便于食用和造型美观的要求。

料成

一、片 指原料经过切或片的方式加工成较薄的形状,片的大小厚薄根据烹调要求和原料质地而定,加热时间长和脆嫩、松软易碎的原料应厚些;加热时间短和质地较硬或有韧性的原料应薄些。片的质量应达到厚薄均匀、长短一致、断连分明,片的形状主要有:

1 长方形片,又叫“骨牌片”,片长而薄、形如骨牌,有大、中、小片之分,一般厚度应小于0.3cm,长度在4cm~10cm之间,多用于植物性原料。

2 菱形片,也叫“象眼片”、“斜方片”,是将原料片或切成形如象眼的菱形片,厚应小于0.3cm,长对角线5cm左右,短对角线3cm左右,多用于植物性原料和配料。

3 月牙片,将圆柱形原料顺长对剖开,再按一定角度斜切成薄而细长形的半圆形片。

4 柳叶片,两头微尖,中间略宽,片体较薄,形似柳叶。

5 斧楞片,将原料切成上厚下薄形如斧楞的片,如海参片等。

6 牛舌片,又叫“刨花片”,将原料片制成片薄而长、自然卷曲、形似牛舌(或刨花)的形状,一般先把原料改成长方块,再片制而成。

7 梳子片,也叫“鱼鳃片”,方法类似于梳子花刀。

8 火夹片,又叫“连刀片”、“合页片”,将原料一端切开,另一端连在一起的双刀片,可以是条形,也可以是圆形,中间还可以夹馅料。

9 指甲片,也叫“丁片”,是将原料加工成形如指甲的方形或菱形薄片,多用于配料。

二、丝 是将原料经刀工处理后形成细而长的形状,长度约为6cm~10cm左右。根据原料的性质和纹理可分为顺切、直切、斜切三种,业内有“横切牛、斜切猪、顺切鸡”之说。根据原料性质和烹调方法决定丝的粗细,韧而老的原料,烩、煮、氽等烹调方法应切细一些;嫩软易碎的原料,炒、炸等烹调方法的应切粗一些。切丝要求做到粗细均匀,长短一致、丝丝断根。 丝有以下几种:

1 大粗丝,又叫“头粗丝”,丝体较长较粗,粗约0.3cm,如干煸牛肉丝。

2 二粗丝,丝体较细较短,粗约0.2cm,如肉丝、鱼丝。

3 三粗丝,粗细形如火柴梗,粗约0.15cm,如火腿丝、香菇丝。

4 细丝,又叫“针丝”,长短不拘,要求极细而均匀,形如银针,成品有时也叫“松”,如葱丝、土豆丝等。

切丝时先将原料切或片成片,再将原料累叠起来,再切成丝。排叠方法主要有三种:

1 阶梯形叠法,将片依次排叠成阶梯形(也叫“瓦楞形”),再切成丝,如切肉丝。

2 层叠形叠法,将片由下而上一片片累叠起来再切成丝,如切豆腐千丝、萝卜丝。

3 卷筒形叠法,将片卷成筒再切成丝,如切海带丝、蛋皮丝。

三、块 是将原料用切、劈、砍、剁等刀法处理后,形成不同规格的立体形状。加热时间长、质地松软、脆嫩的原料块应大些;坚硬带骨、加热时间短的块应小些。块要求厚薄均匀、大小相等。块主要形状有:

1 长方块,又叫“骨牌块”,将原料加工成长4cm、宽2cm、厚约1.5cm左右形如骨牌的块。

2 方块,边长3cm以上的为大方块,边长3cm以下的为小方块。

3 菱形块,又叫“象眼块”,先把原料切成长条,再斜切成菱形的块,长对角线一般4cm左右。

4 滚刀块,直刀斜行垂直进入原料切一刀把原料滚动一次,再切一刀再滚动,直至把原料切完,常用于长而圆的原料。

5 瓦块,从原料1cm左右处斜刀片进(不可片断),再间隔1cm一刀斜片下,形如两块相连的瓦片,如瓦块鱼。

6 劈柴块,先将原料顺长切成两半,再用刀背一拍(不可太碎),再切成厚薄长短不一,形如做饭用的劈柴的条形块,如拍黄瓜。

7 象形块,原料经过剞刀法加工后形成各种形态的块,如块、荔枝块。

四、条 先把原料直刀切成厚片,再垂直改刀咸条,长度一般4cm~6cm左右,按其形状分为一指条、筷子条、象牙条、凤尾条、眉毛条等。条应该粗细相等、长短一致。

五、段 又叫“节”,是把原料切咸或长或短的段,用作主料的应长一些,如黄鳝、蒜苗;用作配料的应短一些,如葱段。

六、丁、粒、未 丁是将原料切成0.5cm~2cm见方的颗粒状小方块;粒是用切或剁的方法加工成0.3cm见方的小丁,又叫“绿豆丁”、“碎米”:末比粒稍小,一种是用剁的方法,另一种是先切成丝,再横切成末。

七、茸、泥 是把原料加工成极细小的茸状。把原料先制熟,用按、压、搅等方法处理成形的叫泥,适用于植物性原料,如南瓜泥、土豆泥;用排剁、捶、剔、刮等方法处理成形的叫茸,适用于动物性原料,如鸡茸、鱼茸等。

上一篇:家常菜的“家常味” 下一篇:味美奇特的三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