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该来的“补盖行动”

时间:2022-09-14 08:40:27

一个井盖引發的“血案”

事件频發,漠视等同“放任”。杨丽君事件引發的强烈回应,其实是民众对有关部门漠视、“放任”类似事故發生的一次情绪集中释放。杨丽君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再度唤起人们对城市基础设施精细维护的严肃审视。小小井盖,竟夺走一个花季女孩的生命,此事一经报道,舆论哗然。更骇人的是,媒体梳理發现,窨井害人的血案,其实在不断上演。

网上一搜,无盖井肇事伤人事故更是比比皆是,车辆受损的、身体受伤的,甚至毁容、残疾的,若详加统计,数据惊人。

井盖丢失,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被盗:二是被相关单位挪开后,未及时归位:三是井盖太多,遇暴雨急流,难免有些会被冲走。表面上看,“偶然”因素居多,但归根到底,是管理上的问题。

就像民众追问的:被盗后,为何无人巡查,及时归位?能被雨水冲走,当初为何不加固,人命关天,岂能一盖了之?“小事”發生多了,便成了社会层面的大问题。如果症结不解,走在城市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杨丽君。而事实的确在不断进行印证。

早该来的“补盖”行动

管理疏忽诱發“意外”,本质是“人祸”。性质变了,事情便需“较真”。杨丽君的遭遇,极大刺激了国内民众解决问题的急切感。一场声势浩大的“随手拍”和媒体对本地井盖的调查行动迅速展开。

结果,一查更發现隐患惊人:很多井张着“血盆大口”,大半年没人管;有的井盖材料劣质,一遭重压就破。这里还有一个“可怕”的数据:杨丽君事件之前,广州召开2012年井盖设施管理工作情况通报会,抽查显示井盖承载力总体合格率仅50%。一线城市,井盖只有一半合格。照此推想,井盖事故,难免会成普遍的“城市悲剧”。

痛定必须思痛。在舆论压力下,很多城市掀起针对问题井盖的“执法运动”。比如,武汉给10万个井盖“上保险”,因井盖导致的事故可找保险公司索赔。今年,天津将绘制中心城区30万余个管线井的“井盖地图”,迅速查询权属单位,杜绝“并盖丢了没人管”。而一些城市,则开始给窨井安尼龙“防坠网”。杨丽君事件發生地长沙,就先期定制了数百套。不难想象,经过“领导重视”,一番整改后,今后一段时间井盖肇事事件会减少许多。但其中暴露出来的运动式“人治”色彩,仍难令人释怀。

拿安装防坠网来说,其实类似的防护网在许多城市早就存在,如合肥第三人民医院内的路边井盖下都安装了铁丝网。2010年广州曾连發沙井“吞”人,为此规定15万个下水道口要加装防护网。

有舆论质疑,既然有前车之鉴,为何长沙没能“举一反三”,见他市教训而自觉改进?反过来,长沙此次“补盖”行动,又是否引起其他城市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带血的呼唤”不能再受轻视

足够重视,当是目前城市管理者,对微观管理态度该有的分量。2007年,上海举行国际赛车街道赛,因井盖翘起,致飞驰的赛车连环碰撞。在相关方面看来,这“纯属意外”,但在外媒眼中,赛事组织方“等同杀手”。两个态度的对比,显示出井盖威胁在主观上的“可大司小”。

新华社刊文称,“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看不见的基础建设工程,有时比看得见的政绩项目更关乎民生利益。”但问题是,之前“小问题”的确未受足够重视,原因何在?

一个数据可能会有所解答:在诸多井盖事故中难见官员被追责,个别地方对官员进行处理也显得“心太软”。

记者粗略搜索發现,历次井盖事故中,鲜有相关负责人被追责,更有甚者,许多受害者折腾大半年,却硬是找不到那个井盖归谁管。拿官员问责来说,2010年广州的一次处置可谓“典型”。当年,广州市监察局通报,对“花都狮岭六龄童溺亡排洪沙井”启动问责。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是:现任花都区水务局局长,建议责令其公开道歉:分管副局长,建议予以通报批评;对工程管理科两位负责人,建议给予行政记过处分。

人命关天,问责主管官员却只是“建议责令公开道歉”。挠痒一般的问责,效果几何,自然可以预见。面对一些本可避免的“意外”,国人曾无数次發出这样的感叹句式:一个能办奥运、能将人送入太空的大国,为何偏偏整治不了这样一件小事……这样一个命题需要全方位的整改、解答。而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再轻视任何一声“带血”的呼唤。就像《人民日报》呼吁的:别等出了事故才来应对反思,不能用生命的逝去来换对公共安全的重视。(原题:《微观管理缺失致井盖频酿惨剧早该来的“补盖行动”》,文章有删减,来源:2013年3月29日《山东商报》)

上一篇:城市如何拧紧井盖 各地查补丢、损井盖 下一篇:文艺个性新主张伟彦引领Windows 8平板时尚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