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灵验故事中的“敬”与“畏”

时间:2022-09-14 04:27:24

佛道灵验故事中的“敬”与“畏”

作者简介:黄国维(1988-),男,汉族,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摘 要:观世音信仰在民间非常普遍,各种宣扬观世音灵验的故事层出不穷。老君信仰是老子由历史人物被塑造成道教中受崇拜的神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由人到神这种权威性的转化在后来通过以老君为核心的灵验故事来强化。作为佛道二教的各自代表,以两者为主题的佛道灵验故事可以很直观反映出的“敬”与“畏”。

关键词:佛教;道教;灵验故事

《论语・述而》一篇中写到:“子不语怪,力,乱,神。”①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为其注释:“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②可见最初神异之事不可轻易示人,因为有隐秘的感觉,所以会产生敬畏之意,并使普通人与此保持距离。儒家的经典有关神异之事记载甚少,后世敬畏之意都以圣人为准。当佛教传入和道教本土兴起给“敬”和“畏”带来了新的气息,使汉民族精神世界变得丰富。

中国原始神话及传说应是极多,后来却大多散亡。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散亡原因有两个:“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③当然他还认为“然详案之,其故殆犹在神鬼之不别。天神地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人神淆杂,则原始信仰无由蜕尽;原始信仰存类于传说之言日出而不已,而旧有者于是僵死,新出者亦更无光焰也”④。这种模式下的新旧之神可以转换却无演进,既不固定又不能形成体系很难催生宗教。这些神话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其的信仰也在消退。汉时谶纬之学盛极一时,虽政治色彩浓厚,然而其流传神异之事并起,记载神异故事的书出现影响到后世,六朝文人记载神怪故事渐多,对涌现的神怪故事中出现的神奇怪异之事,当时世人的敬畏之意可在故事本身里观察一番,“敬”不若“畏”明显,多是以“惊异”情形展现,而从内心溢漫的敬畏不如后世的佛道灵验故事凸显。

文人记载怪异故事到后来佛道宗教灵验故事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宗教因素主导。作为故事本身,宗教的宣传作用是灵验故事出现非常重要的原因。神力应验,因果报应两种故事模式正是表现出一“敬”一“畏”。两种故事模式所孕育出来的灵验故事即使主题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其所期望达到宣传教化的功效还是得到了体现。鲁迅将与佛教相关的这类书称为“释氏辅教之书”,而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有关佛教灵验故事“遗文之可考见者,有宋刘义庆《宣验记》,齐王琰《冥祥记》,隋颜之推《集灵记》,侯白《旌异记》四种”⑤,认为其目的是“大抵记经像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以震耸世俗,使生敬信之心”⑥。道教灵验故事主题内容与佛教虽然不同,但其教化功效和佛教是相似的。

兹从较为有代表的《观世音应验记三种》和《道教灵验记・老君灵验》的灵验故事集中选取灵验故事来展示“敬畏”之道。《光世音应验记》中有一则故事《窦傅》,其内容如下:

“窦傅者,河内人也。永和中,高昌、吕护各拥部曲,相与不和。傅为昌所用,作官长。护遣骑抄击,为所俘执。同伴六七人共系一狱,锁械甚严,克日当杀之。沙门支道山时在护营中,先与傅相识。闻其幽执,至狱候视之,隔户共语。傅谓山曰:“困厄,命在漏刻,何方相救?”山曰:“人事不见其方,唯光世音菩萨救人危难。若能至心归请,必有感应。”傅亦先闻光世音,及得山语,遂专心属念,昼夜三日,至诚自归。因观其锁械,如觉缓解,有异於常。聊试推荡,摧然离体。傅乃复至心,曰:“今蒙哀佑,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无情独去。光世音神力普济,当令具免。”言毕,复牵挽馀人,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开户走出,行於警徼之间,莫有觉者。便逾城径去。昨夜已向晓,行四五里天明,不敢复进,共逃隐一蓁中。须臾,觉有失囚,人马络绎,四出寻捕,焚草残林,无幽不遍。唯傅所隐处一亩许地,终无至者,遂得免脱还,乡里敬信异常,咸信奉佛法。道山后过江,为谢庆绪具说其事。”⑦

《道教灵验记・老君灵验》中有一则故事《许述事老君验》,其内容如下:

“许述事老君,乃湖州人也。世事农亩,力耕恪勤而已。忽频年水灾,衣食稍阙,弟兄相聚忧焉。忽梦神人,羽衣大冠,云气而行,谓之曰:尔神仙子孙当须归心太上,以求福佑,可致家丰力足矣。拜谢而觉,因求太上之像於紫极宫,得老君帧一幅,画踪甚古,归於净所,以奉香灯,旦夕精谨,若奉所亲矣。自是家道稍丰,所向毕遂,疾疫不作,农桑有成。遂发愿每冬置灵宝道场,以申荷谢。湖浙间,冬有滞雨,述将启斋坛,必遇晴霁,虽阴晦累日,亦临事而雨止,露於庭中,初终三日,星辰皎洁,固为常矣。乡里远近,咸伏其精诚,神其应感。因洞庭山,过太湖,偶与两船同行,中道风起,二船骇荡,将没者数四,述船如常,安稳殊不觉知有风。及至山下,互相劳问,二船皆云:适见许家船上有紫气平覆船背,上有白衣仙人侍者,皆著五色衣,光彩照天,尽如金色。乃知许船是老君所护,风波不伤。自此二船之人,皆发心供养,求写许述老君之像,誓心归依,尽获灵应。”⑧

两则故事都是初遇险后得脱的模式,其中最关键的是每逢危难之际,因主人公的心诚敬佛敬道,才能化险为夷。无论是念道观世音、老君还是供奉其画像时,神明自然护佑,免祸是一方面,而故事的结果都是亲戚乡里、邻居伙伴都敬信异常,信奉佛法道法,发心供养,甚至发誓虔诚归依。发誓愿乃敬神的一种标志,或者说是一种仪式。因为其本身就隐含了不守誓约应当受到相应惩罚的意思,这种情形可以视为“畏”。由于有惩戒而心生畏惧,所以当畏惧的心态受到神明的护佑,敬神明之意就会更为显现。敬畏一正一反的心态都在促使信众更为虔诚地去信仰。

古往今来,佛道灵验故事不胜枚举,但“敬”与“畏”之道的阐发却是其题中之义。从这些奇异迭出的灵验故事中,主人公的奇妙经历虽是虚构,但现实生活中面临诸多窘境的人们似乎在故事里看到了一丝希望和曙光。联想到他们自己的境遇,对于神灵的敬畏会非常虔诚,以致于会对其信仰的神灵供养,诵念经文,以此实现解脱生死,求福免灾等诸多愿望。而故事中诸多普通人物的塑造,使宗教受众的范围得以扩大。正是如此,佛道灵验故事作为宗教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信息载体,起到了佛道二教所各自承担的教化作用。(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注释:

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98页。

②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98页。

③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1-22页。

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2页。

⑤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4页。

⑥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4页。

⑦ 董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6页。

⑧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824-825页。

上一篇:提存法律制度浅析 下一篇:正则表达式在新浪微博言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