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DNA定量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及肝功能关系分析

时间:2022-09-14 04:26:11

HBV-DNA定量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及肝功能关系分析

【关键词】hbv-dna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 功能

据统计,我国约有1.2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实验室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技术手段较多,其中最常采用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它具有快速、价廉、简便的特点,可用于乙肝的大批量筛查。但由于此方法只能定性分析,常导致临床诊断困难。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fq-pcr)可直接监测血清中乙肝病毒核酸(hbv-dna)的复制情况,能区别诊断乙肝的早期感染、现症感染、恢复期感染,也能对乙肝的突变株进行诊断。本研究采用fq-pcr法对108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进行了hbv-dna 定量检测,同时予以hbv-m以及肝功能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08份标本均为本院医院2009年8~12月门诊和住院乙肝患者的空腹血清,及时分离检验。其中男性89例,女性19例;年龄12~73岁,平均年龄39.3±13.3岁,并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甲、丙、丁、戊等型肝炎。

1.2方法

1.2.1 hbv-dna定量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实时、动态检测病毒载量。使用国产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fo-33a型pcr扩增仪,试剂购自上海复星医学科技发展公司。检测范围为5×102~5×108copis/ml,操作人员为持有卫生部pcr实验室上岗证的专业人员,实验室是通过卫生部pcr实验室认证的基因诊断实验室。

1.2.2 hbv-m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学标志物,试剂购于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用酶标仪读取和记录结果。

1.2.3 肝功能(alt、ast和pa)检测 采用美国贝克曼cx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为上海丰汇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统计学处理

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由于hbv-dna定量值为非正态分布,故经对数转换后使其符合正态分布后再行t检验,双变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所有统计用spss11.5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大三阳和小三阳hbv-dna定量的比较 大三阳组hbv-dna定量显著高于小三阳组和hbsag+hbcab阳性组,而小三阳组和hbsag+hbcab阳性组hbv-dna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性别之间hbv-dna定量的比较 男女之间hbv-dna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各年龄组之间hbv-dna定量的比较 三个年龄段之间hbv-dna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hbv-dna定量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hbv-dna定量与alt、ast呈正相关,而与pa无相关性。

3 讨论

3.1 hbeag阳性组hbv-dna定量明显高于其他2组,说明hbeag阳性是病毒复制活跃和传染性极强的标志,易于检出,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两组hbeag阴性但仍能够检出hbv-dna,分别达4.33±1.58和4.23±1.59,说明体内hbv-dna复制水平仍然较高。专家指出,在评价治疗乙肝疗效与预后判断方面hbv-dna的检测至关重要,特别是对hbeag阴性患者,它是动态观察药物疗效的确切指标。

3.2 既往关于hbv-dna定量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报道不多,从结果可以看出,性别之间和各年龄段之间的hbv-dna定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乙肝患者hbv-dna定量与性别和年龄无关。

3.3 在hbv-dna定量与肝功能的关系方面,报告结果缺乏一致性。原因可能为:①一方面,hbv-dna含量增高,肝损害不一定明显,可能是因为机体免疫机制的启动;另一方面,机体清除乙肝病毒的同时启动了宿主针对hbv的免疫应答,造成肝细胞损伤。②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很多是在服药治疗之中,在hbv-dna含量降低的同时,不排除因病情和个体差异造成的药物性肝损害。③对于乙型肝炎患者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由于溶血、黄疸等因素对hbv-dna定量的负相干扰,影响hbv-dna定量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hbv-m与hbv-dna以及肝功能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血清标志物反映抗体的免疫功能,它可以反映病毒的转变过程,但它并不能确定患者是现症感染、既往感染或恢复期感染,对指导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存在缺陷。而hbv-dna直接检测血中的病毒含量,能直接反映hbv的感染程度和病毒的复制情况,也能对乙肝药物的疗效进行监测,肝功能更是受机体的免疫应答、营养状况、药物服用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每个患者都有个体差异,随着医学的发展,乙型肝炎诊断和疗效检测的个性化检测服务将满足每个人的特殊需要。

参 考 文 献

[1]朱祖华,窦容,高湘.60例无症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1):38.

[2]周荣家.sry基因与性别决定[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5,12(5):287~289.

上一篇:张崇泉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经验 下一篇:Rekha创伤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