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潜阳活血汤治疗中风风阳上扰证临床研究

时间:2022-09-14 01:44:40

平肝潜阳活血汤治疗中风风阳上扰证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利用平肝潜阳活血汤治疗中风风阳上扰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有效的治疗中风风阳上扰证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将2008年7月至2013年3月进行诊治的101例中风风阳上扰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52例),对照组49例患者给予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和川芎嗪,同时给以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组52例患者给以平肝潜阳活血汤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采用平肝潜阳活血汤治疗后痊愈23例(44.23%),显效14例(26.92%),进步12例(23.08%),治疗有效率为94.23%;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和川芎嗪治疗后痊愈17例(34.69%),显效11例(22.45%),进步10例(20.41%),治疗有效率为77.5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关键词:平肝潜阳活血汤;中风风阳上扰;临床研究;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34-01

中风风阳上扰证相当于西医上的急性脑梗塞,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突然昏倒、语言不流畅等,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复发率很高,较难治疗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水平[1]。本文将10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52例),分别给以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和川芎嗪、平肝潜阳活血汤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8年7月至2013年3月进行诊治的101例中风风阳上扰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5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26例(53.06%),女性患者23例(46.94%),患者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56.83±2.19)岁,病程4-39小时,平均病程(10.26±1.32)小时。治疗组患者男性28例(53.85%),女性患者24例(46.15%),患者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56.29±2.21)岁,病程5-41小时,平均病程(11.16±1.47)小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没有显著的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52例治疗组患者给以平肝潜阳活血汤进行治疗,其药房组成为:9-11 g,黄芩10-13 g,石决明 28-32g,川牛膝 27-32g,夏枯草 12-18g,白芍28-34 g,桑叶 8-11g,钩藤,28-32 g,天麻 8-11 g,珍珠母 27-32 g,郁金 12-18 g,栀子,8-12g。药量根据个人体征进行酌情加减,每天一剂,用水煎2次(每次用水约200ml),分早晚各一次温服,治疗30天后观察疗效。

对照组49例患者给以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和川芎嗪,同时给以患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进行治疗,145 mg川芎嗪和0.56g二磷胆碱分别加入到230ml浓度为5%葡萄糖注射液中,每天滴注1次,肠溶阿司匹林片用量为每晚100mg,温水送服治疗30天后观察疗效。

101例患者均控制低脂、低盐和低糖饮食,若患者血压、血脂或血糖较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降糖、降脂及降压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极其有效率。

1.3诊断标准

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的分级标准进行评分[2],患者评分降低90-100%为痊愈,评分降低45-89%为显效,降低17-44%为进步,降低≤16%或评分增加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表示,行t检验;以P

2 结 果 结果见表1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中风风阳上扰证患者发病主要年龄为47-73岁,以平肝潜阳活血汤对患者进行治疗,方中钩藤以及天麻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中药中桑叶及其具有清热以及平肝清肝明目的功效,川牛膝具有引血下行和活血的功效,夏枯草可以降肝火同时可以清肝明目,白芍可以柔肝养血,石决明及珍珠母具有镇肝潜阳的功效,栀子和黄芩可以泻肝火,起到镇静的作用,诸药合用有效调节肝阳上扰的症状[3]。

本文将10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52例),分别给以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和川芎嗪、平肝潜阳活血汤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94.23%)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77.55%),为临床有效的治疗中风风阳上扰证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伯臾. 中医内科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08,

211 - 212.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29( 6) : 379.

[3]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第 2 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308.

上一篇:细化品德教育,全面培养幼儿完善的道德品格 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