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山市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

时间:2022-09-14 01:28:57

对江山市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且水资源严重匮乏,然而,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效率低下和溉灌用水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农业节约水灌溉技术需要很好的普及利用。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抓紧完善节水灌溉的规划设计,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生产和应用,以更好地服务“三农”,推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江山市历来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水资源极为宝贵。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污染也越来也严重。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实在必行。

关键词:江山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江山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科学依据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中央[1998] 2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8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是解决我国农业干旱缺水的根本出路。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箭、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二、江山市大力发展滴水灌溉技术的客观条件

(一)江山市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江山市位于浙西南,属于亚热带季风区,灌溉技术以渠道输水为主,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当时技术、资金等限制,工程标准低,渠系配套不完善,渠道渗漏水现象严重,在干旱季节,灌区上下游用水矛盾多,影响了农业生产。近些年,加上环境污染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现象的频繁出现,灌溉矛盾更加突出。

1、因地制宜,按当地水源情况采取相应的节水灌溉形式。江山市山多,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2、决定农业灌溉应网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灌溉方式。所以选择最适宜的农业灌溉方式是今后发展农业生产,节约用水的主要目的。经过几十年的灌溉实践,建议采取以下分区灌溉形式。

(二)江山市农田节水灌溉基本情况

江山市总灌溉面积39.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4.47万亩,其中林业灌溉面积2.43万亩,果园灌溉面积2.46万亩。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江山市已建成大(二)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22座,小(二)型水库53座,正常蓄水库容5.98亿m3。另外建有1-10万m3的小(三)型水库423座,山塘11383座,蓄水库容0.24亿m3。到2007年底止全市累计节水灌溉面积达13.06万亩,其中防渗渠道长达381.9公里、控制面积12.13万亩,管道输水长达5.4公里、控制面积0.151万亩,喷灌面积0.56万亩、小型机组喷灌机达140台,微灌面积0.01万亩。但是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喷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速度不快,水利用系数低一直是农业发展的短板。

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大中型灌区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百万亩微喷灌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计划增加灌溉面积4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7.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2万亩。经过十几年的灌溉实践,建议采取以下分区灌溉形式。

(一)在农业节水方面

围绕农业布局,以设施农业、精品果园和基本农田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田间节水工程中设施农业以微灌为主,精品果园以小管出流、滴灌为主,规模基本农田中两茬平播以喷灌为主、露地菜以管灌为主。

(二)在加大工程建设方面

大力推广农艺措施,提高节水效益。主要采取深耕和平整土地、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抗旱保水技术、测土平衡施肥、选用节水抗旱品种技术、田面雨洪利用等措施

(三)在完善基层水务管理方面

建立了流域水务站和村级农民用水协会,形成水利局-基层水利服务站-农民用水协会和农民管水源的三级水务管理体制,解决了基层水务管理末端缺位问题。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量计征的管理机制。

(四)提高农民节水意识方面

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科研、推广和监督体系,形成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水资源可耻的社会风尚。

(五)在科技创新方面

在加大工程及管理建设中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围绕农业节水,因地制宜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提高节水科技含量,确保节水工程发挥应有效益。

四、推进节水灌溉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战略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最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与保障线,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保持和维护一个地区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水的重要性近年来日益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把节水放到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特别指出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将农业节水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农业节水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以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有着本质的、深远的、全局的意义。作为当代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第三次革命浪潮,节水灌溉的影响和意义,无论是与以良种培育为特点的“绿色革命”相比,还是与以地膜覆盖为特点的“白色革命”相比,都要大得多,深远得多。(一)推行节水灌溉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当前旱情的迫切需要。

21世纪我国面临水安全、粮食安全、石油安全三大安全问题,其中水安全是最重要和最难解决的。中国水资源总量巨大,但人均水平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严重危机。水危机的到来,比我们预想要快得多,严重程度也大大超出了我们原有认识。连续几年的大旱,使更多的人对水危机有了切身体验,有了更强的紧迫感。面对严重的干旱,我们要动员组织广大群众合理开发新水源,一保基本生活用水,二保基本生产用水,把十分有限的水真正用在“刀刃”上。在开发新水源时,要认识到,我国北方大部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相当高,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40%的安全标准,过高的开发利用率,将会给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与影响,而且新水源工程的开发难度愈来愈大,投资多、建设周期长。因此,在大旱之年,要更加注重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尤其是农业用水大户,更要搞好节水,以实施高效的节水灌溉来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来提高农业抗旱保丰收的生产能力。(二)推行节水灌溉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当前的旱情牵动了总书记的心,这一方面说明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以水利发展保证粮食安全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供需虽说是基本平衡,但这是低消费水平下的阶段性平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都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水土匹配条件极不平衡,水资源时空分布也严重不均,这是刚性的限制条件。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是粮食的稳产率、保证程度还不高。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安全保证程度,不能再依靠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以单纯扩大耕地面积为主的外延型、粗放式发展道路。有限的水资源条件决定了要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必须走节水灌溉的道路,以较少的水生产出较多的粮食,大力挖掘节水潜力,提高粮食的水分生产率。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高峰时将达到16亿,要为16亿人提供量足质优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任务并不轻松,绝不能掉以轻心。进一步提高水的利用率、水的生产效率、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用有限的水资源生产足够多的粮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三)推行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业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无论是调整农林牧业比例,粮经作物比例,还是粮食作物内部的优质品种种植比例,都对以水为重点的生产条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塑料大棚里种植名优特蔬菜,要求有小水量、多频次,充足的供水,同时又保持棚内一定空气湿度,避免病虫害烂果发生,只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才能满足这一要求。如果没有节水灌溉做保证,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四)推行节水灌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过去几十年,我们强调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农业产量,而对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重视不够,对节水抓的不紧,“大水漫灌”,浪费严重,有的地方甚至以挤占生态用水,牺牲下游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最典型的例子是甘肃的黑河流域,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华北平原大规模地下水超采等。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这种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能再走下去了。改变部分地区生态恶性循环的根本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用水结构、厉行节水,把节省出的水还给生态系统。(五)推行节水灌溉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

节水灌溉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节水、用水本身,还表现为它实质上是科学灌溉、精细灌溉。节水灌溉的普及,给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农田水利注入了新的活力。压力供水、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灌、滴灌、微喷灌及输配水的精确计量,计算机技术在水管理中的应用等加快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表现为物质的、技术的,还表现为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管理方法上的转变。推行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对水的要求,反过来,节水灌溉又对农业结构、品种改良、施肥技术、耕作栽培技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今后农业的发展,都要在充分考虑水源可供能力,按节水的要求进行。

上一篇:亳州市南部新区宋汤河风景带景观规划及水系治... 下一篇:浅谈江山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长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