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的复星帝国路线图

时间:2022-09-14 01:15:48

2010年6月17日,新闻会上的郭广昌满面春风,他的旁边是地中海俱乐部全球CEO亨利・吉斯卡・德斯坦。他们亲手缔结了一笔引人关注的交易――复星国际收购地中海7.1%的股权。

这意味着中国综合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正式起航海外。

如果把这家民企比作一个人,这个人有太多的身份,房地产、医药、矿业、零售、金融、钢铁、媒体……遍地开花的它,这些年已悄然将触角伸到了各地。

复星是谁?这样一个民企帝国怎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咨询公司起家

1991年的中国,还弥漫着“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吵,第二年,郭广昌和同样在复旦工作的梁信军决定下海创业。新公司取他们各自名字的一个字,名为“广信科技咨询公司”。

这并不是郭广昌对于时局的赌博,当年,整个中国的民营经济都被一件事情点燃,小平南巡讲话。这让借好钱准备出国的郭广昌把发展的目光重新投回国内。

同时期,王功权、冯仑、陈东升、田源等分别从党政机关的岗位上下海,创办了房地产、拍卖公司、期货经纪公司。这批官员、学者出身的“个体户”日后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史上主流的企业家,史称“92派”。

就在郭广昌满大街找大爷大妈做公司问卷调查时,1992年,唐万新在新疆注册成立了德隆实业公司,注册资本800万元。德隆在2004年以前一度成为研究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极致的标本。

没有批文,也没有对政策天然的敏感,“92派”占优势的房地产、金融领域,对复星来说过于高深。原始资本,更是郭广昌的短板。

复星的第一桶金来自郭广昌和梁信军二人在复旦的经历。那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起步,专业的市场调研成为各大公司征战市场的敲门砖。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全国的咨询公司不超过10家,经济中心上海就有4家。郭广昌和梁信军相互核计着,暑假带着学生做社会调查的专业方法和经验能不能在这个领域派上用场?

他们决定从资本入手,于是,一间不足15平米的小平房里,复星公司最早的雏形诞生。公司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386电脑。郭广昌经常骑着一辆28式的大横梁自行车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跑业务。

第一笔大生意很快到来。

1993年台湾元祖食品公司进入上海,想找专业咨询公司为其发展出谋划策。看到相关招标书后,郭广昌蹬着自行车回到公司兴奋地传达这个消息。他隐隐地感到机会来了。广信最终获得合同。他们的工作被高度认可,元祖甚至在合同数额之外,奖赏了2万元。账目上30万元的报酬让郭广昌和他的团队由衷欣慰。不到一年,第一个100万元就这样被广信收入囊中。

当年,郭广昌、梁信军的另外3个校友汪群斌、范伟、谈剑陆续加入,外称“复旦五虎”的复星核心团队由此汇合。广信也由此改名为复星,外界解读为“复旦之星”,谐音“复星”。此后,在接近20年的商业生涯中,他们一直并肩作战,并未应验中国古语中“能共苦,不能同享福”的古语。

进军房产医药

收获了第一桶金的复星,并没有固守既有的业务。反而在1993年6月,决定退出市场调查业务,转而主攻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制药。

当时郭广昌认为,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房产必然会成为未来中产阶级的必需品,蕴藏着无限的可能。由此,复星成为上海第一批房地产销售公司之一。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只是有些太超前。直到1998年,国家才确定了商品房改革的大方向。而1993年时,普通家庭收入仍低得可怜,人们仍然习惯于单位集资,盼望着福利分房。至于中产阶级,那还只是湖面上偶尔跳起的鱼,虽然存在,但难寻踪影。

于是,尴尬出现了。复星接手的第一个楼盘少人问津。在上海郊区,为了“留学家庭”而设计的高档楼盘前,复星团队看着冷清的街道发呆。

郭广昌想到他曾经的留学准备,便找到相关机构的老同学,拿到了留学人员的详细家庭住址。他把广告挨个送上门去,做起精准营销。这年年底,他们赚到了复星的第一个1000万元。

而另一边,生物医药的版块在复星的业务中成为了绝对明星。由于“复旦五虎”中3个人毕业于遗传工程学,复星做生物制药有天然的优势。

郭广昌虽然对生物制药不甚了解,但哲学专业毕业的他信任行业的前景。高技术、高资本、高门槛,这符合他日后一贯的投资眼光。他从房地产、咨询行业摸索出了一套市场经验,用在建立医药销售网络上。

这次,复星有些像赌博了。依靠着市场咨询和房产积累的资本,郭广昌几乎把累积的资产全部投入到了生物制药上。

1995年,复星的几位研发人员,把研究了3年的成果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推向市场,引起市场强烈反响。一下子,钞票像雪花一样飘来,复星的第一个1亿元赚到手了。复星高科技公司也成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

看起来,复星的业务并不怎么玄妙,但优势都很明显。就在复星医药取得成功的同时,1994年成立的复地公司,业务也风生水起。随着“复星花园”的成功营销――从楼盘开盘到售完只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复星在上海房地产界已经渐渐占据重要地位。此后,复地又增加投资了11个项目。

2004年,复地集团于香港上市,叩开资本之门,融资主要用来购买土地。主要针对“中产阶级”的复地大规模扩张。2004、2005、2006、2007年连续四届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综合实力榜单中,复地均位列前十。“我们目前仍在全国前十名。”复星集团品牌部员工对《中国周刊》记者说。

帝国的构建

医药、房地产业发展的开门红并没有让郭广昌满足。他仍然在寻找新的赚钱点。

2000年左右,郭广昌在一家旅馆邂逅了张志祥。两位浙江人相谈甚欢,听到张志祥对钢铁行业的介绍和想法,郭广昌动了心。半年后,郭广昌就把3.5亿资金投入张志祥的唐山建龙,收购了后者30%的股权,与河北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唐山建龙钢铁有限公司。

钢铁这个新的领域让复星尝到了甜头。建龙首战告捷,两年即收回投资。

但市场的担心随之而来。彼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像一辆高速列车,2001年钢铁生产经营继续呈现市场拉动生产态势,钢铁企业想方设法增加产量。但2001年底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钢材价格已经低至20年来最低点。中国已明显供过于求,钢材价格降幅较大。

钢材市场形势似乎并不令人乐观,但郭广昌看到的却是更多低谷的机会。而且,他一如既往地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钢铁注定会有好的前景。

两年后,复星与老牌钢铁企业南京钢铁集团联合组建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复星控股60%,并同时控制上市公司南钢股份,这一年南钢就拿到了4.89亿的净利润。而后,南钢联合唐山建龙又一起投资参与建设宁波建龙钢铁。

多年后的数字验证了郭广昌当初决策的眼光。2007年,钢铁板块为复星贡献了230亿元。2008年,钢铁板块贡献了300亿元,在各板块中遥遥领先。

犹如复星在地产和医药上的同时发力,在进军钢铁板块同时,复星又挺进商业,并进而涉足了金融业务。

2001年8月,在复星入股建龙实业之时,豫园商城的大股东和复星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然后,通过一番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复星在豫园商城所占股份达到20%,成为控股股东。

上海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由此发展而来的豫园商城是一个商业旅游区,被称为“上海的根”。它是A股上市公司。2002年,豫园商城纯经营现金收入5亿元,复星仿佛拉住了一匹现金奶牛。

但如果认为复星入主豫园,只是进入一个崭新的零售产业,那就大错特错了。

之后的历史证明,对于复星来说,豫园更像是一个作为产业扩张的“后花园”。通过豫园商城,复星在金融、矿业、房产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张。

2003年,一场意想不到的阴霾突袭了豫园商城。“非典”让豫园的经营业绩直线下降。但这并没有阻挡复星扩张的步伐。同年,豫园商城公告,公司和上海复星产业投资等4家公司合资成立德邦证券有限公司,豫园商城占30%股份,是第一大股东,复星产业投资为第二大股东。这意味着,复星牢牢控制了德邦的控股权。

这也成为一个标志,中国金融产业的参与者,自此多了一个很有想法的民营企业。

事后有人发现,这像一场策划已久的商业连环计。复星集团2001年左右就开始接触德邦证券项目,这与复星产业投资公司成立,入主豫园商城几乎同步。

再之后,豫园商城与复星产业投资两个主角,再度联手上演投资大戏,二者与山东招金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了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于2006年登陆香港主板,自身具有了融资造血功能,反过来,又推高了豫园商城的价值。

豫园商城还被用于开发房地产。郭广昌曾亲自挂帅到武汉,指挥豫园商城的全资子公司以36亿元的价格力挫华润等地产大鳄,获得武重机械厂800亩地项目。

此外,豫园商城还持有海通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大批股权,通过豫园商城这个“枢纽”,复星集团多元化发展路径暴露无疑,其运作资本的手段也为业界所称道。

郭广昌还以几乎如出一辙的手法运作了对友谊股份的收购。从此人们发现,复星不再是那个简单的产业扩张者,更是一个精巧的资本运作老手。

一个帝国的雏形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以上海为核心,以四大主业为重,并分别对应集团旗下的4个上市公司,即以复星实业为核心的医药产业,以复地集团为核心的房地产业,以南钢股份为核心的钢铁产业,以豫园商城为核心的商业。

“复星系”由此诞生。

《中国资本运营经典案例》一书总结了复星的资本运作特点:总是采取逐步控股的办法,先参股,然后控股,再到绝对控股――用小的资金来控制大的资产,这才是奥妙所在。

一位业内专家总结认为,在收购路径上,复星的一贯玩法是喜欢躲在大股东背后、当个“祖母”股东。中央财经大学邢会强分析了复星的资本轨迹,不由感叹,称其为“中国最老到的资本运作。”

上一篇:一粒飞翔的扣子 下一篇:蒋方舟和她的另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