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蠡测读刘亮程散文

时间:2022-09-14 01:01:26

管窥蠡测读刘亮程散文

设计理念:在众多写家乡故园的文章中,刘亮程的这篇文章独树一帜,它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对家乡无尽的思恋怀想中,更重要的是它对家乡和人之间的关系,故乡对人的意义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并用诗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付诸文字,呈现出如流水般冲洗干净的语言思想之美。通篇文本告诉我们,物质的家园终归是会消失,但假若我们能把握住附着在物质家园之上的记忆和情感,重视生命中一丝一毫的证据,那么我们即使不能对抗时间,也能挽救心灵,使灵魂有个栖息之地。本次教学试图通过这一篇连接到刘亮程散文的那一本,乃至新疆沙湾那一片土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我们课本的目录第二页,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专题的名字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正是因为作者将自己对故乡最真挚细微的情感融于其中。所以我们并不觉得他说的不合情理。今天我们学习第三专题第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体会这古今共有的家园之思,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7页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

二、文本研读

(一)读懂作者

1.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故乡的具体事物:草,土墙,房子(破墙圈、朝南的门洞和窗口、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破瓦片、一小块泥皮)……(主要在文章第二段概括)

故乡的生活经历: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恒久明亮的月光……(主要在文章第四段概括)

从第六段“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和第八段“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推论出今生今世的证据还有附着在这些熟悉事物、场景上的记忆和情感。

2.为什么“附着在这些熟悉事物、场景上的记忆和情感”也是证据呢?

讨论后明确:有形的实物是曾经生活的物质见证,有些时候这些物质见证消失了,但生活的影子还在,那就是记忆。曾经的生活不仅是有形的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意识、情感等精神层面的生活,比如你的喜怒哀乐,这些生活的证据就是保存在大脑记忆中和内心深处的情感。

3.作者为什么要寻找证据呢?

第三段“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第四段“有一天会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明确:这种需要证明的心理正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怀旧(回归)情节。人,尤其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往往会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而旧事、物就成了怀旧的载体,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人才具有意义。

板书:

以往的生活---生命存在的痕迹(旧事、旧物)内心的生存---丰富的精神生活(回忆、情感)

(二)读出风格――摘取刘亮程散文中璀璨的星火

举例刘亮程散文中同样类型的句子

1.以后几天,着许多人干剩下的事情。一个人在空荡荡的麦地里转来转去。我想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之后,都会有一个收尾的人,他远远地跟在人们后头,干着他们自以为干完的事情。许多事情都一样,开始干的人很多,到了最后,便成了某一个人的。

2.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往回走时,我暗暗记住了这个地方。那时,我刚刚开始模糊地意识到,我已经放任自己像植物一样去随意生长。我的胳膊太细,腿也不粗,胆子也不大,需要长的东西很多。多少年来我似乎忘记了生长。

3.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其他的虫、草不知道。

一棵树枯死了,提前进入了比生更漫长的无花无叶的枯木期。其他的树还活着,枝繁叶茂。阳光照在绿叶上,也照在一棵柏树上。我们看不见一棵柏树在阳光中生长着什么。它埋在地深处的根在向什么地方延伸。死亡以后的事情,我们不知道。

物质的家园终归是会消失,但假若我们能把握住附着在物质家园之上的记忆和情感,重视生命中一丝一毫的证据,那么我们即使不能对抗时间,也能挽救心灵,使灵魂有个栖息之地。

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在心中构筑自己的庄园,用我们一生中最早看见的天空、星辰,最先领受的阳光、雨露和风,最初认识的那些人、花朵和事物。当这个村庄完成时,一个人内心的世界便形成。这个村庄不存在偏僻与远近。对我而言,它是精神与心灵的。

上一篇:浅谈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强弱 下一篇:新时期中学数学教学情感与实践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