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世界的女性众生相

时间:2022-09-14 11:11:40

神话世界的女性众生相

摘 要:《西游记》是对社会众生相的生动描绘,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更是妙笔生花,通过描述一系列人、妖和神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美丑,展示了在男权社会里封建礼教对女性合理追求的残酷禁锢及封建妻妾制下女子残缺的个性生活,表现了作者在女性观上有一些闪光之处,但同时沿袭着沉重的陈习陋俗。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妇女观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63-02

《西游记》①中的女人在西行路上是片片迷人的风景,是道道恐怖的魔障,是作者以幻想的方式曲折地表现了封建时代生活的痕迹。正如鲁迅曾言:“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写出来了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加了颈子二三尺而已。”[1] 作者神思巧妙地创造了多采多姿、个性鲜明而独特的女性形象,揭示了生活本质,成为蕴涵永久艺术魅力的文学长廊里特别的一群。

一、外美内恶的女魔头——女妖

《西游记》中的女妖是美丽与邪恶的复合体,她们个个美艳妩媚、国色天资。白骨精:“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第27回)。牛魔王的爱妾更是沉鱼落雁之容,“高鬓堆青单碧鸦,双睛蘸绿横秋水。”女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要和唐僧“成亲”。如玉兔精“欲配了唐僧宿缘”(第95回)。女妖与唐僧“成亲”的一系列故事,反映了道教关于修炼和长生的思想主张——世界万事万物的最高境界就是阴阳结合。修炼者必须采阴补阳,采阳补阴,“还精补脑”,才能达到复归本初之“道”和长生不老的目的。唐僧是如来佛的二弟子,又是十世修行的童男之身。地涌夫人道:“那唐僧乃童身修行,一点元阳未泄,正欲拿他去配合,成太乙金仙”(第80回)。可见女妖“求亲”不是婚姻自主的追求,而是害人利己的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恶”。

二、封建礼教、婚姻重压下的挣扎者

(一)封建礼教的殉难者——凡女

《西游记》中的凡女,是男权社会里被支配甚至被遗忘的微弱角色。主要有:第9回丈夫被杀死、自己亦被占为妻的满堂娇,第11回自缢而亡的李翠莲,第13回刘伯钦的母亲及妻子,第18回高老庄高老之女翠兰,第29回宝象国公主百花羞,第54回西梁女国国王,第70回朱紫国金圣宫娘娘。 纵观凡女,分析其遭遇,不能不为之悲哀。李翠莲自缢起源于“擅出内门”,不守妇道。满堂娇自选夫婿,但不幸夫死贼手。按照封建礼教 “一女不适二夫”的贞烈观,她是应以身殉夫的,然而迫于孝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她又不能不忍辱苟生,因此当后来夫仇已报,阖家团圆之时,她却“毕竟从容自尽”。

这些凡女要么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要么沦于婚姻的枷锁。李卓吾评论曰:“妖魔是妒妇,妒妇是妖魔。”[2] 铁扇公主虽如弃妇,但却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容忍丈夫纳妾,且爱子如命。所以作者为她安排了好结局,修得正果;而对别的女妖却大开杀戒,作者借以感化如玉面公主一类的“恶妇”,根本目的在于劝戒。在明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贞节观念把封建礼教发展到了极致。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下昭:‘令民间寡妇三十以上夫亡守节,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路闾,免除本家苦役。”[3](《明会典》)所以从根本上说,这些凡女,是被男权霸占为妻的不可自主而无奈者的典型。

(二)妻妾争宠——铁扇、玉面公主

提到婚姻就不得不谈妻妾。铁扇公主和玉面公主的遭遇实实在在地写尽了妻妾制度的悲苦。妇女在男权社会中除丈夫以外别无选择,所以妻妾之争便不可避免。玉面公主以美色和万贯家财赢得了牛魔王的宠爱,可暂时依附于丈夫,找到一种归属感。至于爱情什么时候过期变质不是妻子只要爱丈夫就能决定的,所以一旦色衰,或穷或病,就难免被推进不幸的深渊。铁扇公主正是如此。这种争宠实质上从身体到心灵上奴化和愚化于封建社会的礼教,这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

(三)苦难现实的理想蓝图——女儿国

凡女中最富有亮丽色彩的就是女儿国国王了。浪漫的女王作为“一国之尊”,其形象又大大区别于作者笔下的女妖、凡女与神女。主要表现在和唐僧的关系上:女妖是人性恶的化身;女神的主要代表是观音菩萨,无情无欲的特点;女王则是追求爱情人性美的表现。

作者写女儿国实际上寄托了一定的政治理想,即政治开明,国泰民安等。“不分老少,尽是妇女,正在两街上做买卖”(第54回)。而作者对其他的国度则是给予讽刺和批判。如车迟国佞道灭佛,乌鸡国妖道夺位,而最残忍无道的则是比丘国,国王竟要用一千多小儿心肝作药引。二是理想的女性们自食其力,个体独立,不再是男性的附庸,特别是女王能高度自由地追求富有诗意的爱情,这和其她凡女的生存状态相比较,显示了一定的进步性。

三、真善美的极致——观音菩萨

《西游记》中的观音被刻画得最人格化的真、善、美、神。她是取经队伍的组织者、捍卫者和积极支持者。在取经过程中真正作到了“救苦救难大慈大悲”。

真,首先表现为存在的真实,有求必应。面对悟空哭诉如委屈的孩子,她授悟空三根救命的毫毛,并许诺:“到了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第15回)。真又是率真真情。悟空不经意带上紧箍后气的七窍生烟,观音笑道:“你这猴子……须是得这个魔头,你才肯入我瑜珈之门路哩!”(第15回)这分明是诤辩的亲人和朋友。观音的真也是对佛事业的执著,有始有终。善,观音身体力行,拥有大慈大悲之善心,悲天怜人之情怀。她总是用大智大德——“善行”去制服感化“恶”。对悟空则是惜之用之,束之悔之,勉之助之,容之谅之,使其终引入佛门。美,观音具有千姿百态的形象美:有杨柳观音,鱼篮观音,洒水观音,莲卧观音等。第12回观音“瑞蔼散纷,祥光护法身”,可以说是灵魂与体态的最完美的结合。观音的美最重要的是心灵美:善念长存,爱心永驻。在她面前,你会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观音逢凶化吉,三界无不对她礼让三分,这一光辉形象,体现了中国人对女性审美的最高境界——集真善美于一身,是人们对女性个体内容与形式的极峰领悟,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人性美的赞美、崇拜和追求。

上一篇:关于土力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礼仪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