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收财产刑研究

时间:2022-09-14 10:35:52

没收财产刑研究

所谓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的全部或部分财产上缴国库。没收财产是我国现行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财产刑,其严厉性加之广泛适用、强制性大、适用方法多样,同时在实际司法适用中有一定的难以完全实现性,因而理论界对其合理性的争论也不绝于耳。同时我国在没收财产刑的范围和执行方式的规定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和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因方向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目前我国需要的是结合在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和获取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没收财产执行制度,最终寻找到适合我国的科学、合理的没收财产刑制度。

一、没收财产刑之立法与司法状况

(一)没收财产刑之内涵界定

《刑法》第59条规定:“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剥夺犯罪分子得以实施犯罪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和物质上进行严厉的惩处是我国没收财产刑的刑罚目的。

没收财产刑中的“财产”为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不存在争议,但是否还包括财产性权利理论界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实质是剥夺其对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并处分的权利,所以从权利方面说就是剥夺财产也包括财产性权利。而有的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根据《刑法》中的规定,没收财产刑中的“财产”应当符合三个条件:(1)没收的财产是普通财产,不是违法所得、违禁品等;(2)没收的财产是预留后的财产,要给犯罪分子本人以及其抚养的家属预留必要的生活费用;(3)没收的财产是税后财产,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处以没收财产刑的,是税务机关征缴税款之后的财产。针对财产性权利是否属于没收财产刑中的“财产”的概念要结合权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而不能一刀切。比如说能够单独存在的财产性权利(债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就属于没收财产刑中的“财产”的范围;但像某些具有附随性的权利(地役权、担保物权等)就不属于以上范围了。担保物权是为保证履行债务而设立的权利,如果债权成为没收财产刑中的“财产”,担保物权从属于债权也应当与债权转移。同理,地役权也是如此。

(二)没收财产刑之司法状况

我国坚持“有法必依”,既然在刑法中规定了没收财产刑制度及其适用的条件,如何将该刑罚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并使其充分发挥实际效用是最关键的问题。根据我国西南、华南、华北、华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7个中级法院及下辖的12个基层法院判处的财产刑案件调查发现:刑法中规定适用财产刑的条文较多,人民法院在依法审理案件时较多适用财产刑。如四川省金堂县法院在2003-2005年4月,共判决刑事案件417件609人,仅判决罚金刑案件就有55件232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37.17%;广州中院2001-2005年9月,判处财产刑的案件数占总刑事案件的比例越来越高。

然而在具体适用和后期的程序操作与司法执行上,没收财产刑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执行机构未定,形式单一。对于没收财产刑执行的问题,我国的《刑法》或是《刑事诉讼法》均没有明确地规定。《刑法》中只有当涉及到对犯罪分子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情形时才适用的第60条规定即“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刑事诉讼法》也只有第220条规定了“没收财产刑的判决,由人民法院执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会同公安机关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条规定财产刑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但是在实践中交由一审法院的哪个部门来进一步实行并没有作出明确地规定。

2、执行财产不明,程序冗杂。我国刑法规定,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财产刑的数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规定除考量违法所得数额、造成损失的大小等犯罪情节外,还应综合考虑犯罪分子财产状况。然而目前现实的司法实践是裁判财产刑很少考虑被告人实际的财产状况,最终给执行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3、执行到位率低,缺乏实效。在法治国家,法院的刑事判决没能产生实效,这将是对刑法权威的挑战。刑法的有效保护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刑法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影响的是社会的和谐和公民的切身利益。实践中法院适用财产刑的情况也比较多,但大量的财产刑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因而执行到位率低,特别是自然人犯罪案件、财产类案件和异地犯罪案件。

4、执行监督失控,权力闲置。许多人认为生命刑、自由刑重于没收财产刑。其实,财没收财产刑是非常严厉的刑罚,因为基本物质是公民生存的基础要件,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其次,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对法院的没收财产刑的执行进行监督,但是实践中仍暴露了不少问题。第一,法律和司法解释只规定了法院在必要时与公安机关一起操作没收财产刑,却没有涉及检察机关。第二,检察院的哪个部门负责监督,若是发现问题怎么要求法院纠正?第三,按规定,公检机关扣押、冻结的与案件无关的财物,适用财产刑的,应由公检机关移送到法院执行。实践中却很少这样做。

二、没收财产刑之完善

刑法学之父贝卡利亚曾说过:“没收财产是在软弱者头上定价,它使无辜者也忍受着罪犯的刑罚,并使他们沦于必然也去犯罪的绝境。”法律是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而发展的,刑罚制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当下应该对没收财产刑制度进行合理化、人性化以及顺应世界潮流的改造,这才是使没收财产刑更加适应国家的实际情况的行为。

既然没收财产刑的废除不是短期内便可以实现的,那么我们现在所需要努力的就是在借鉴外国法律的经验与启示后,对没收财产刑提出相应的改革和完善的建议:

1、缩小没收财产刑的适用范围。将现行刑法所涵盖的罪名限制在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里。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很少发生,因而即使明确没收财产刑后果,审判活动中被判处没收财产刑的也是屈指可数。而对犯罪分子判处没收财产刑,这也是世界上有没收财产刑的国家所有的规定。

2、制定没收财产刑的执行标准。在规定没收财产刑时不能确定具体的数额,而是在刑法分则中规定可以作为参照的执行标准,分两种情形分别规定。第一种是针对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将没收财产刑的范围设定为犯罪人的全部财产,前提是确保留足够其扶养的家属必要的生活费用。第二种是针对判处没收财产刑的犯罪分子,通过设定的百分比执行刑罚:罪重则高,罪轻则低。

3、结合财产刑执行的减刑、假释制度。犯罪分子不履行财产刑的执行就是拒不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的行为,并不能体现出真正的悔改,因而就不符合减刑、假释的条件。将财产刑的执行情况纳入到减刑、假释制度可以有效维护法院生效判决的权威。

4、完善没收财产刑的监督机制。根据刑诉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合法性实行监督。然而实践中检察机关监督的大多是自由刑和生命刑,而对没收财产此类的附加刑缺乏监督,导致权力闲置。没收财产刑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发生财产所有权争议,因而最高司法机关如若能够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检察机关在监督没收财产刑时的工作内容和程序,同时要求审判机关在执行没收财产刑时,应当将没收财产的基本情况与信息告知同级检察机关,还有对后续的纠正与反馈作出明确的规定。

(作者单位:龙海市人民检察院,福建 龙海 363100)

上一篇:W市法院关于缓刑适用问题的调研 下一篇:依法履行人大监督职能,推动人民满意政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