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手机媒介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14 10:23:16

关于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手机媒介研究综述

摘 要:手机在中国逐渐普及也就是在最近十年的时间,而手机的大众媒介属性也随着通信技术的完善逐渐显露出来。本文通过对手机自身的文化研究和手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研究进行文献方面的梳理总结,为利用手机媒体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播;手机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2

一、对手机的文献梳理

不同的研究领域对手机传播有不同的解读,笔者经过梳理发现,在既有的研究当中,对手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视角:

第一种,将其置于宏观的文化背景中,探讨其对社会形态、传播格局等的影响。比较著名的著作有美国莱文森所著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它从哲学思辨角度对手机文化进行宏观现象学层面的描述;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手机短信,一种文化新主张》《手机媒体与媒介生态重塑》《手机新媒介对传播格局与社会形态的影响》《对手机传播社会含义的多重理解》。这些对手机的研究大多把手机放在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下,去探讨其与社会其他主体结构的互动,侧重分析手机的社会意义。

第二种,将手机作为一种媒体看待,把它放入与其他媒体相比照的社会媒体系统之中去分析,探讨其媒介属性与传播特点。如《论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特征》《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这些研究都是把手机作为媒体来探讨其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

第三种,把手机放置于日常生活的现实背景当中,探讨其对人们的日常交往等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手机・传播・表征――手机与日常生活》 《指尖上的移动家园――手机短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手机媒介传播弥漫于空间》,从日常生活出发去分析手机对社会的影响。这些研究从日常的生活切入,重视手机交往空间的建构,对手机的文化意义有了近距离的呈现。

第四种,把手机放在与人的互动层面上,去探讨其对人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层面的影响。如《紧逼的“现代 性”――透视手机传播新景观》,从“现代性”这一角度探讨手机人际传播中浮现的问题以及对人自身的影响。《试论对人际传播中认知过程的影响》则通过考察手机对人际传播中认知过程造成的影响进一步理解技术,这些研究重视手机与人认知层面的互动,把手机研究引入微观层面。

第五种,把手机放在传播的过程中去分析,回答媒介技术是如何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或者文化产生影响, 目前研究代表作有《手机传播现象初探――一个媒介环境学的研究视角》 从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出发,借用媒介环境理论,对手机本身的符号系统进行分析,对手机传播的研究大多是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忽视了手机与手机使用者本身之间的互动,对手机本身的研究不多。这是唯一一篇对手机本体论的研究。

二、对手机文化的文献梳理

第一,将手机文化放置于媒介文化的大概念下,侧重分析手机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笔者对2000年至2009年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以“手机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23篇,比较突出的有两篇:①《手机文化的深度解读》, 该论文以手机技术形态和手机广告位文本,借助消费社会的相关理论,剖析手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对手机文化研究中出现的“技术文化”“传播文化”等概念没有做明确的界定。②《手机传播现象初探――一个媒介环境学的视角》以手机传播为研究对象,借助媒介环境学的相关理论,以技术―传播―文化的互动关系为视角,以手机交往为例分析手机这一新兴媒介与文化的关系。其余分别以手机短信、手机消费、手机报为切入点对手机文化进行阐释。

检索2000年至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以“手机文化”为关键词,共检索到53篇相关论文。其中对手机短信的研究有19篇,对手机在校园内产生的文化现象的论述有9篇,占文章总数的二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对手机文化的研究视野相对较窄,过分集中于手机短信研究。研究的范围且仅局限于青少年群体,缺乏对其他手机文化产品的学理性剖析。

第二,将手机文化放置于消费文化的大概念下,从消费文化角度研究手机文化。《从文化消费认同与公共利于服务看手机媒介普及》,初步探讨了手机充当消费者情感表达和个体展现的载体作用。《手机广告的奥秘》《手机的符号与符号消费》,两篇论文均对手机广告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手机广告作为手机消费文化的一种表征,对手机消费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虽然有创新处,但是较为片面散乱,大量的论文都是从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切入的。

第三,将手机文化放置于社会文化的大概念下,探讨手机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

查阅到的相关研究较少,代表性的有《消费的欲望――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以手机随身带与现代性、手机重构城市社会人际距离这两个专题探讨手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为其在扩大我们的感知距离和能力,突破了时空距离的限制,从而创造了新的 主体存在;《手机:全球背景下的“主动”选择――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消费的文化和心态解读》以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新一代农民工对这一环境的认知作为分析的起点,以社会学“生平情境”作为分析工具,指出新一代流动农民工手机消费在消费之外的意义,通过分析农民工的手机消费来解读他们在珠三角地区生存心态的特征。

此外,还有从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交叉角度对手机文化进行分析的,如 《手机媒体概论》,对手机媒体的技术、传播方式、受众群体及运营等层面展开全面论述。《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从哲学思辨角度对手机文化进行宏观现象学层面的描述。《文化工具与文化传播的革命――关于手机的对话》一文中,生认为手机正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且手机对人的心理和思维、大众交流有巨大的影响,而目前应该做的是适应新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式。《传播与生活――中国当代社会手机文化研究》一文从手机文化与社会互动关系中探寻手机文化的起因,从媒介技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这三个维度对手机文化进行全面阐述,最后对手机文化建设展开策略研究。笔者对手机文化的想象构建,对笔者的本文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多数研究大多侧重于从手机文化的某个角度和层面,如手机短信、文学、校园文化建设,来对手机文化进行批判性解读,未能对手机文化进行系统性的阐述。未能揭示出深藏于社会大环境中的手机文化传播背后的深层意蕴,对于手机文化出现的问题,没有提出全面的对策。

三、对藏区手机文化传播的文献梳理

中国知网收录藏区研究文献18933条,内容涉及的地质、政治、宗教、经济等,其中关乎媒体与藏区问题的文献仅27条,都是探讨中外媒体中的“报道”,例如,唐文佳的《3・14地区报道中的国际媒体分化现象分析》,刘颖、郝亚明的《想象与对话――中法媒体报道下的》等。所有文献都没有针对媒介使用与藏区社会发展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美)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丁 妍,沈汝发.手机短信:一种文化新主张[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3]王 玲.手机媒体与媒介生态重塑[D].西安:西北大学,2005.

上一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对 下一篇:金融科技崛起老牌金融公司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