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备优化方案谈

时间:2022-09-14 08:57:14

集备优化方案谈

集体备课(以下简称“集备”)在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可谓功能显著,然而经常出现的误区也很明显。“打蛇要打七寸”,笔者认为,做实了以下四点,是可以有效地优化集备效果的。

一、将集备的目标定位准确

集备目标定位如何,将直接影响集备的效果。那么,怎样定位集备的目标呢?应该做好四个“重视”:

1.在教学理念上,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非一时的知识传递。传统的集备是备课堂教学,重视课堂的知识传递,重视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其实是狭隘的应试教育,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素质的缺陷,造成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湮没,长期以往,会把我国的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

基于新的社会形势对人才的需求考虑,教育呼唤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提出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的备课必须坚持“发展”的理念。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重要的是要讨论怎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讨论对教材怎样的处理方式更能吸引学生学习。例如在教学《十八岁及其他》一课时,教师可设法将文本过渡到学生身上,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回忆家长对自己的教育和关爱,逐步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培养自己的苦心。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触及到他们的思想深处,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很多时候,每位老师都有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观点,但是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则是我们备课时必须首先坚持的理念。

2.在思维指向上,重视求异而非求同。传统集备的思维指向是求同。因为要同,备课组成员听主讲人的,集备成员的思维方向基本一致。

然而,这种求同的思维模式与新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新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受到自身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存在对文本知识的标准化理解,也就不需要统一的备课模式。过于强调“统一”,容易强化骨干教师的权威地位,形成一人“备”、集体仿的局面。况且,这种“统一”未必正确,即使正确也未必符合不同班级的学情。如果我们允许教师在明确统一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采取“求异思维”,设计多条路径,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各有侧重,就既能发挥集体的优势,又能彰显教师的个性,从而形成真正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3.在功能上,重视解决问题而非形成教案。有教师误认为备课等同于写教案,其实设计教案仅是备课的一个方面。集备要是只限于设计教案,就会使教师只关注教案的各个要素而忽视教学存在的特殊问题,而使集备失去重点,流于形式。

如果我们把集备的功能定位由设计教案为主转向研讨问题,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的能力,就利于教师开展自我反思,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利于紧扣教师需要,抓住那些关键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依托群体智慧清淤除障;利于避免备课中照搬照抄的现象,使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从而形成观点交锋、百家争鸣的局面,使教师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鸣中深化认识,在参与中提升水平,从而增强集备的实效。

4.在实际操作上,重视平等交流而非个人引领。传统的集备强调老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基本上是中心发言人发言,其他教师补充。中心发言人的发言多在老教师的引领下拟订,或者中心发言人就是老教师或者组长,他们往往是“一锤定音”。年轻教师聆听多参与少。这种集备形式不利于汇聚所有教师的智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容易使教学在固定的轨道上封闭运行。

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这对旧思想、旧方法较多且具有思维定势的老教师来说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在集备中要注意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不仅用老教师的知识经验弥补年轻教师的不足,而且还用年轻教师的新理念、新观点撞击老教师的旧思想、旧模式。这样,集备才能真正实现新老教师的合作互助,共同发展,提高实效。

二、激励教师提高重视程度

集备的组织者教研(备课)组长在教师中往往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他们的组织才能和组织方式,往往决定了集备活动是否能够成功。

作为备课组的直接管理者和负责人,我校的组长十分重视集备。他们在每学期都会做好集备的计划和总结。在学期开始,他们根据县局教研室的进度安排提前确定备课内容,以便让组内教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便搜集信息。随后,组长会组织教师提前对教材进行集体研讨,明确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并按照教学内容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学期末,组长还要组织成员集体讨论、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促进集备良性发展。总结时,组长要做出客观评价。

组长还可以协助学校制定相关的激励方案,对教师在集备中的贡献做出量化评分(每次活动成员提出的实质性建议,都应量化评分并记录),组长要像教师备学生一样去备组员,想方设法调动组员的积极性,使教师摆正心态,积极参与。随着组员在集备过程中的收获逐渐增大,他们集备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集备的效果就能充分展现。

三、帮助教师提高研究能力

部分教师研究能力不足,是导致集备误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学校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独当一面。常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指导、督促教师进行理论自学、写课后感。教师自学是最便利、最常用的一种提高途径。绝大部分教师经过几年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从学历和专业水平上看,一般是够格的,但学历和专业知识并不等于备课能力、教学能力,所以,年轻教师还要加强学习。这种学习包括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逻辑思维的理论学习,为提高教研水平奠定理论基础。年轻教师课前还要扎扎实实写出详细可行的教案,上课后认真分析成败得失,弄清楚自己这节课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缺陷,怎样进行改进提高,写出详尽的课后感,以便今后教学时借鉴和参考。

2.指导年轻教师相互听课、积极评课、借鉴创新。我校指导年轻教师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人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要听比自己上得差的课,以便教学时加以避免。每听完一节课,要坚持在听课笔记后写好评语。在评课的过程中,会使自己提高备课的理论水平,做到既会备课、听课又善于评课。一旦有其他教师听了自己的课,应主动请他们给自己作评价,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从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我认识。

3.常写心得、撰写论文。通过备课,通过听课评课,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别人的备课对自己的备课作经常性的思考分析,哪些地方做得比较成功,哪些方面尚有欠缺,总结经验教训,把成功的经验写下来,把改进提高的措施写下来,坚持不懈,备课水平必然会不断提高。撰写论文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要写好一篇论文,必然要对别人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必然要进行广泛阅览,阅读大量的备课书籍;必然要进行大量的资料积累和整理;必然要进行艰苦的写作和修改。这些工作都能极大地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毫无疑问会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

4.让年轻教师拜师学艺。为使自己在成长提高上少走弯路,年轻教师应该拜师学艺,让人专门指导和培养。这比全靠自己独立摸索省时省力高效。我县每所学校一带一的“青蓝工程”就很有效,一名有丰富备课经验、较强备课能力的老教师指导一名年轻教师。老教师的经验是笔宝贵的财富,加之他们对同校年轻教师的指导、培养通常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双方的交流就更充分,更自然。

5.其他各级各类培训。比如省、市、县组织的新课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等,学校要积极推荐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也要踊跃报名参加。

四、给教师合理“减负”

2009年6月,江苏省委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可见要给学生减负的决心和力度之大。笔者觉得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应该给教师合理“减负”。教师负担一旦减轻,时间和精力富余了,必然能够潜心钻研集备。

那么应该怎样给教师“减负”呢,具体说来可从四方面入手:

1.学校工作增强计划性,不随意布置临时性工作。前几年,我校动不动就组织教师开会。后来规范了,无事时每周日的全校例会都免掉,每周三下午开教研(备课)组长会,每周四开年级会,其余时间不随便开会,特殊情况报校长室审批。如此一来,光是会议就减少了一半,教师不再压抑,感觉轻松了许多。

2.减少不必要的阶段性考核。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今天考个技能,明天来个考试,后天写个报告,或者是组织学生“月考”乃至“周考”,教师负担增加了。学校减少不必要的阶段性考核,教师的备课时间才可能充裕。在这方面,我校的做法是,本校尽量不组织考核,“自家人不为难自家人”。笔者觉得这在当下不失为明智之举。

3.简化书写教案等环节。有的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写详案,于是,教师们每天为写教案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还有的学校要求学生作业“日日改”,甚至“堂堂改”,于是教师们课余时间又交给了布置和批改作业。我校现在教案可以简化书写,作业两节课布置一次即可。其他的日常工作如早读看班等也逐渐得到了简化,如此一来,就将老师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责编 / 齐鲁青

上一篇:语文“专题作业”的初步探索 下一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铸就优质学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