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路径构想

时间:2022-09-14 08:46:34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路径构想

摘要:基于我国经济转型背景和城镇化现状,思考与探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并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路径,指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迫切性和路径方向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应因地制宜,基于各地区产业集群优势,走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城镇化产业路径构想。

关键词:经济转型;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

一、中国当前城镇化进程所处阶段

(一)中国的城镇化现状分析

自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快速提高,从1980年的19.4%提高到2010年的46.59%,2014年达到54.77%,显示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仅与全球平均城镇化率52%相当,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相比仍相差甚远,说明我国的城镇化仍处于初中级阶段,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正好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借鉴各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留下空间。

(二)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的内在要求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模式属于“粗放式”增长,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现象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这严重制约了地区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本投资回报率降低,产业资本正在逐步转移,因此,经济发达地区正面处于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内涵质量的重要时机。

十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副总理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思路之一就是城镇化,要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换言之,城镇化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

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普遍较高(见表1),其新型城镇化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应该有所区别,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除了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之外,更加要注重区域经济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模式升级的战略考虑,走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与新型城镇化并举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在新时期的内在要求。

从上表看,城镇化程度与经济发达水平呈现正向关联,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较高,因而经济发达地区具备走新型城镇化的产业经济基础。

与传统城镇化过程相比,新型城镇化进程将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产生背景不同,传统城镇化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而新型城镇化以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为背景;其二,关注点不同,传统城镇化侧重人口的城镇化和城镇规模及数量的扩大,而新型城镇化更关注城镇质量的优化;第三,主体不同,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企业、居民等,而传统城镇化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第四,方式不同,传统城镇化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为主,“自下而上”的方式为辅,新型城镇化则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为主,“自上而下”的方式为辅;第五,动力机制不同,传统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主要来自于传统工业化,而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是来自城市服务业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创新以及信息化。最后一点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正是本文的着眼点。

二、经济转型期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思考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路径演进分析

城镇化的根本不在于形式上的农民市民化,而在于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差距的化解。因而,城镇化实质是解决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条件、市场环境、产业发展方式、生活水平、社会公共服务与保障等若干方面的对接和均等化问题。

回顾历史,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城市剥夺农村、城市反哺农村阶段,目前正历经农村转变城市阶段(见表2)。(1)城市剥夺农村模式。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靠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剥削农民利益积累起来,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城镇化总体上属于这种模式,通过农业对工业的利益输送来支持国家一般性基础工业及相应城市发展,用计划经济手段人为形成一种显著对立的城乡关系,城市或城镇相对闭塞和独立于农村。(2)城市反哺农村模式。这个阶段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回馈农村的城乡关系是主导,人口开始分散流动,并_始向郊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这个阶段城镇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劳动密集型传统工业的蓬勃发展,城乡对立和隔绝状态有所缓和。(3)农村转变城市模式。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等值观念开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呈一体化均衡发展,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回流。这个阶段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新型工业化,经济发达地区和一般地区都分别形成因地制宜地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并相应地推动具有城乡互动互补关系的新型城镇及城镇群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早期工业化和城镇化结果造成了城、乡发展中的双向弊端,城市与农村对立,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差距显著;随着城镇化第三阶段的到来,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辐射和带动农村,城乡关系不断紧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二)经济转型期下新型城镇化产业路径探析: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依据上述分析,经济发达地区现阶段应走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至少包含以下内涵:其一,新型工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化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必须统帅于新型工业化思想之下,必然立于现有的新型工业化成果之上,因为城镇化的本质是资源和经济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积聚,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其二,新型工业化是工业发展的思想战略,产业生态化是新时期产业经济的组织与发展模式,二者并行不悖,共同构成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其三,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之一,为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提供极其重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

因此,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组织载体,新型工业化是工业经济的发展战略,产业生态化是产业经济的组织模式与布局要求,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协调发展,是政治经济一体多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内涵。

三、政策建议与对策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属性和长远战略思考来看,走新型工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同时并举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新一轮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一)目标上:打造产业型城镇,重视要素聚集功能建设,增强对资源的聚集能力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程度不同的产业聚集,在产业型城镇建设上,要突出城镇的个性特征,合理确定城镇的产业定位,在此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在产业发展中提升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

(二)路径上:以产业集聚引领城镇化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重视增强产业牵引能力,要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坚持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同步推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新型业态的产业,既注重发展中心城市,又兼顾各镇区建设,让中心城区和各镇区呈生态位互补发展,走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三)空间布局上,要建设生态型城镇,着力促进生态型城镇群发展

城市群是城镇体系在空间上的体现,由不同性质、类型、等级规模城镇组成的,具有互补、共生、有序、多赢的一体化体系特征。发展城市群有利于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的深化和产业链布局更趋合理,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体系区域协调的主体形态。

(四)体制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消除城镇化发展障碍

政府必须转变观念,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加快理顺城乡统筹中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创新土地制度,建设集约型城镇;改革就业制度,疏浚劳动力流通渠道;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加快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子约.:新型城镇化思路:核心是人的城镇化[N].第一财经日报,2013-02-04.

[2]牟磊磊,邱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

[3]曹,何磊.第三阶段城镇化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J].经济学动态,2011(02).

[4]孙秀艳.新型城镇化,生态要优先[N].中国建设报,2013-01-10.

*本文为2013年中山市社科规划立项资助青年课题(课题编号201339)成果。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翻转课堂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