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戏剧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时间:2022-09-14 07:42:16

小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戏剧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摘 要】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何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这就给语文教师授课带来新的教学思路:中西比较阅读教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比较阅读教学资源,本文就《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这两篇戏剧中的宗教文化差异进行比较,通过剧作的时代背景、人物对待宗教文化不同态度、宗教文化影响下的价值取向三方面阅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文化;比较;阅读

一、课文比较阅读的时代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作为中西爱情戏剧的代表影响着时代的变化。两剧的戏剧冲突都是通过人物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张生、莺莺的“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恋爱受阻”几个阶段来表现的。然而类似的戏剧冲突却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局,原因应该从中西宗教影响上来探讨。

二、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两剧人物对宗教的不同态度

两剧都是以宗教为背景,分别教堂和普救寺作为舞台,人物则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下活动。这并不是作者信手拈来,而是体现了中西剧作人物对宗教的不同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人物对待宗教是虔诚信奉;而《西厢记》则仅将宗教作为支持活动的手段。

首先在宗教溯源上,西方人敬畏神。宗教的产生与自然灾害是分不开的:对于洪水的记载,《圣经》的诺亚方舟就显示了人神地位的不平等。物种的保存、人类的幸免尽在上帝的掌握之中,于是成为人类敬畏的对象。而《史记》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同样是一次人神交锋,但这一次人类却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迥异的宗教渊源引起了人们对神不同理解:神是生活的支柱或是生活的帮助。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段对白:罗密欧:“要是我这俗手上的尘污,亵渎了你神圣的庙宇,这两片嘴唇,含羞的信徒,愿意用一吻祈求你的宥恕。”朱丽叶:“信徒,莫把你的手儿侮辱,这样才是最虔诚的礼物;神明的手本许信徒接触,掌心的密合远胜如亲吻。”两人的交谈全是宗教神圣词汇比喻。而《西厢记》张生和莺莺见面则完全是谈家常。所以西方人将宗教看的与爱情同等神圣,说明宗教在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从宗教教义上看,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在于排他与融合。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代表唯一的神,许诺解脱一切邪恶,征服死亡。证实了基督教的唯一性不容违逆,是一切爱与生命的象征。所以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相互爱慕,却碍于基督徒的义务不能结合。而中国宗教是儒、道、佛三方面多元化组合:道教追求超越人生,追求极乐,而儒教推崇忠善仁,认为人应知心知性,神在中国早被人格话了。加之外来轮回说的佛教,更使神变得唾手可得。神在中国就是这样被人利用了。宗教变得不再神秘,仅仅成为人们遵循的一种形式。形式当然可以随时改变和废止,所以宗教的地位也不再神圣。因而张生随口就可以找到借口参加道场私会莺莺,甚至在主持的帮助下圆谎。

最后,在宗教的发展史上,西方与中国宗教区别在于战争的原因与手段。在西方历史中,前前后后发生了多次针锋相对的宗教战争,原因无非是争夺哪种宗教可以占据领导地位;而中国佛教原本具有形上色彩,与道教静坐养气、儒教的内在化价值观“朝闻道、夕死可矣”相似,三者很快融合起来。这种妥协性很快被利用在战争上:大泽乡、黄巾军,宗教仅仅是战争的借口。正因为宗教观相悖是造成西方战争原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就产生了。罗密欧因为太爱朱丽叶,他最终抛弃了基督徒的义务,掘开了朱丽叶的坟墓,也因此引起了朱丽叶未婚夫帕里斯的怒火,对神的亵渎导致了人的决斗。但将宗教作为战争手段的中国人则可以随时抛开宗教的束缚而摆脱困境。《西厢记》中的慧明僧人有这样一段唱词:“不念法华经,不理梁皇忏,飚了僧袈帽,袒下偏红衫。杀人逗起英雄胆,两只手将乌龙尾钢椽”。作为虔诚的信徒是不可以脱下僧衣大开杀戒的,但为了解救众生,慧明背叛了佛教,他的行为得到了中国观众的认同。

三、不同的宗教影响下,产生人物不同的价值取向

在基督教本身排他性的影响下,西方人形成了执着信仰的个性;而在中国宗教融合性的浸染下,中国人出现了尊德重礼的妥协性。自然就产生了中西不同的价值关。影响到戏剧,就形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人物的独立人格和《西厢记》的团体家族观。

第一,相恋和遇阻过程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能够冲破家族仇视而相恋,这是因为基督教的宗教义务远胜与家庭要求,社会的凝结力以家庭凝结力为牺牲。《新约》中提到:“假如任何人到我这里来,而不憎恶他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甚至一己生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是以西方人可以为自己的信仰抛弃家族,形成独立的人格;而《西厢记》中张生和莺莺的结合,则是向老夫人妥协的结果。这倒不是中国人容易妥协,而是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常以孝悌为先。在儒教恻隐之心的驱使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也就构成了中国家庭紧密联系,并促进社会的稳定。所以孔子为尽孝而做逃兵的人辩护,也就毋庸置疑了。在不能放弃家庭观的前提下,张生的妥协,成为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

第二,在解决斗争的问题上,罗密欧可以毫不犹豫地与杀死茂丘西突的提伯尔特拔剑相向;张生却与马贼孙飞虎谈判周旋,拖延时间。从情感上讲,罗密欧的感性体验占上风,我们称这种以本身为目的,不记后果的活动为纯粹活动,它所追求的是观见价值;相反就是实践价值。儒教中的立德、立功、立言,就以追求实践价值为主。因此在中国的价值意识里,实践价值压倒了观见价值。反之,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哥斯其亚伦理学》中指出:“爱智、爱天”,可见西方人对纯粹的活动,至少与对实践的活动有同等的兴趣;在西方人的价值意识里,观见价值若不高出实践价值,至少也与实践价值有同等的地位。因追求观见价值可以使罗密欧与提伯尔特决斗,而实践价值就成为张生了追求对象。

第三,在对待生死的选择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选择死亡来成全爱情,放弃家族;而张生与莺莺则以妥协的方式获得“大团圆”的结局。在社会生活上,中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总是调和相济,而不一方压迫另一方;而西方则是追求信仰可以放弃一切。特别是在维护家庭完整和实现个人价值上,中西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西方新教文化认为,一个人只有从所有的社会角色中撤出,并以自我作为基地时,他的存在才“开始浮现”。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放弃了子女的身份选择了“恋人”的角色。

综上所述,中西不同的宗教影响了不同的文化。中国佛、道、儒三教合一产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中不尚武的和平创作风格,才出现以《西厢记》为代表的“大团圆”结局;而当基督徒“世俗的智慧真正被神的智慧划去了”时,西方文化便以“自古宗教之战转向商业之战”了。这种源自觉醒的升华则造成了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代表的西方文学作品多反映了人们的坚决不妥协个性。这些都分别符合中西的传统宗教文化,与中西传统心理一致,具有永恒的魅力。同样值得比较的资源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包括人教版语文拓展模块中《哈姆雷特》和近期热映的《赵氏孤儿》;还有《一碗清汤荞麦面》与《孔乙己》等等,都给教学中锻炼学生思维提供很大的帮助,教师只要合理利用还这些课内以及课外素材,就会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入考虑。

参考文献:

[1]张荫龄.《论中西文化的差异》.重庆出版社,1996

[2]秦家懿.《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三联出版社,2002

上一篇:中外巨灾保险制度的对比分析 下一篇:学习型学生社团组织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