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策略之正面表扬法

时间:2022-09-14 04:48:35

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策略之正面表扬法

本文旨在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策略之正面表扬法。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一、案例分析

我们结合具体的案例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教师所使用的策略:正面表扬法,是根据行为心理学家有关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联接问题,采用积极强化的方法,在一定的情景中,当个体作出某个行为之后,随后出现的行为或事物如果导致个体增加从事这个行为的机会,那么该个体便获得了积极强化。教师对幼儿的正向行为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以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

“我要把这事告诉妈妈!”

中午10:00,自由活动,中二班。

今天在生活区值日的六个小朋友要为大家做蛋挞,其他的五个小朋友桌上的苹果已经按照要求切得又小又均匀,完成了所有的工序,离开了生活区。空荡荡的生活区里只剩下马含涵小朋友和在烤箱前的郭老师,马含涵左手捏着一大块苹果,右手拿着切水果的刀,“老师,我这苹果应该怎么切呀?”“你觉得怎么切好就怎么切吧。”郭老师没有停下手头的活。马含涵的眼光里充满了紧张和不安,好像怕老师说她的动作比其他的小朋友慢。郭老师从孩子的眼神和表情里感觉到了什么,于是郭老师赶紧说:“没关系,老师等你。”“苹果切得这么均匀呀!”郭老师带着惊喜的语气说道。

马含涵小朋友往蛋挞里添蛋液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呢,第一勺,第二勺,紧接着又小心翼翼地舀满了第二个蛋挞。“很平衡,还不撒。”郭老师在一边微笑地夸赞道。

“你今天又进步了。”郭老师拍着依偎在她怀里的马含涵说道。“你看你自己都会穿裤子了,苹果切得也很均匀,往蛋挞里添蛋液不撒,以后做事情自己觉得怎么样好就怎么做,不用问别人,因为你可棒了。”郭老师边说边给她解罩衣。

“我妈妈又给我买了一双粉红色的鞋。”马含涵脸上突然亮起来说道。“我要把这事告诉妈妈!”马含涵的小脸蛋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去给其他老师说说我切苹果很均匀!”郭老师指着在其他区角指导活动的老师们。

马含涵小朋友开始时不知道怎么切苹果,于是就询问郭老师,“老师,我这苹果应该怎么切呀?”当生活区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在切苹果时,老师及时地对幼儿的表现给予夸奖,“苹果切的这么均匀呀!”让幼儿发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逐渐树立和培养起了自我价值感。

马含涵小朋友在生活区的第一个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了,并且得到了老师的夸奖。接下来第二个任务往蛋挞里添蛋液,当她小心翼翼地往两个蛋挞里舀满蛋液,老师及时地对她刚才的表现给予夸赞,“很平衡,还不撒”,再一次强化了幼儿的行为。“你今天又进步了”,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以此来引发幼儿同样行为的出现的频率。

“我妈妈又给我买了一双粉红色的鞋”,经过老师对马含涵小朋友行为的再三表扬,对她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不断地强化,她的自信心已经越来越强大了。“去给其他老师说说我切苹果很均匀”,在师幼互动结尾时,老师的行为是适宜的,符合社会交换理论的中的成功命题,刺激命题和价值命题。

二、基本命题分析

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霍曼斯运用强化原理,提出了一系列构成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一)成功命题

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避免痛苦的倾向。因此,人的特定行动受奖越多,就越会表现这种行动。行为重复的频率决定于行为获得奖赏的频率和及时性,一种行动获得奖赏的几率越高,奖赏越及时,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马含涵小朋友刚开始不敢放开手切苹果,郭老师一直在鼓励她,当她切得很均匀时,郭老师立马就送上了表扬的话语“你切得这么均匀呀!”当做第二个任务时,马含涵小朋友就没有像第一次那样要问老师怎么做,而是小心地往蛋挞里舀蛋液,比起第一次要大胆得多,自信得多,又得到了郭老师的表扬,“很平衡,还不洒”。紧接着第三次表扬,“你今天又进步了”。第四次表扬,“你可棒了”。郭老师对她的四次表扬和赞赏,不断地强化了老师希望出现的行为,使她更能自主自信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了。

(二)刺激命题

相同刺激将带来相同或相似行为后果,现有刺激与过去引发特定行为的刺激越接近,则引发同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当一事件出现在某种行为总是得到酬赏或是惩罚的时刻,那这一事件就会成为一种刺激,并会引发或避免发出这种行为。马含涵小朋友不敢动手切苹果,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当看到她切得很均匀时,郭老师及时对她的这一行为予以强化。第二次事件是她主动地往蛋挞里舀满蛋液,做完这件事情的结果是立马得到了郭老师的表扬。主动地往蛋挞里舀满蛋液这一刺激与她把苹果切得很均匀这一刺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只要她主动自主自信地去做工作了,就会得到郭老师的表扬。

(三)价值命题

一种行为后果对一个人价值越大,则行为对个人的奖赏也越高,其重复同样行动的可能性也越大。当马含涵小朋友拿起刀把苹果切得很均匀时,其后果是得到了郭老师的赞扬。在每一位小朋友的心里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多么光荣的事情,能得到老师的夸赞和尊重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有价值的事情。

三、核心概念分析

(一)行为者

在社会交换理论中,行为者不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合作群体或特定实体。社会交换理论倾向于用自我利益驱动解释人们的行为,而不重视个性对行为的影响。在此案例中,行为者就是郭老师。

(二)资源

当行为者拥有物和行为本身对他人有价值时,就成为了两者之间交换关系的资源。对于社会交换理论而言,金钱、实物、服务、信息和爱都可以是资源,只要一方的行为对另一方有价值,都可以构成社会交换。在本案例中,行为者郭老师拥有的对幼儿的爱和赞赏对幼儿本身而言是有价值的,是郭老师和马含涵小朋友的之间进行人际交换关系的资源。

(三)交换结构

交换关系是在相辅相成的交换结构中发展起来的,交换结构的形式包括:间接交换,成效交换,直接交换――交换双方的行为互为对方的交换结果;马含涵小朋友把苹果切得很均匀这一行为,换来的结果是受到了郭老师的表扬。而郭老师表扬马含涵小朋友苹果切得这么均匀是为了换得幼儿在此后的活动中更自主。

(四)交换过程

社会交换初始的完成称为交易,多次交易就形成了交换关系。在通常的直接交换关系中,交易一般采取协商交易和互惠交易两种形式。互惠交易是行为者单方面向对方做出有利于行为来启动交换,如提出建议或帮助对方,这一过程无需协商,也不需要评价是否能够或多大程度上给对方好处。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倡导者霍曼斯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这种交换不仅有物质品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服务等各方面的交换。

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师幼之间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得以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双方的社会行为互惠的基础上的。郭老师在与马含涵小朋友的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是马含涵小朋友自主自信的能力得到发展,而马含涵小朋友从郭老师那里获得的是表扬和称赞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安慰。在教师和幼儿的交往中,正面表扬法这种引导策略的使用,使得师幼之间的互动更和谐、更持续。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傅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4]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幼儿园区角游戏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