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艺术探析

时间:2022-09-14 04:36:59

史前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艺术探析

摘要 中国陶瓷艺术的源头可以说是从彩陶开始的,彩陶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彩陶艺术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并融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原有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创造出实用美观的造型和自然朴实的装饰纹样,本文通过对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艺术研究,以期为现代陶艺装饰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 马家窑彩陶,装饰艺术,探析

1引言

原始彩陶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彩陶艺术的出现开启了人类挖掘美的意识,通过彩陶的造型和纹饰,我们可以看出先祖们的开创意识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彩陶艺术是最接近人性本原的艺术,它集中、自然、真实地凝结着原始先民“天真未凿”的自然天性、本能和人类的某些本性,洋溢着跃动的生命情感,表达了生命在自然中的体验。彩陶所具有的艺术内涵和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体现了人类的艺术创造的自觉。因此,对马家窑彩陶装饰的关注,无疑更易于触及史前艺术和审美风尚的本来面目。马家窑的彩陶装饰,不仅仅在于其在中国美术史的价值,还在于它直接有着艺术发生学的意义,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过程中据有独特意义和理论价值。

2马家窑彩陶装饰产生的时代背景

彩陶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原始人类为了进一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的器物,它综合体现着先民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美的追求。我们所谓的彩陶,一般区别于素色的黑陶、灰陶、白陶等,是指那些在红色的陶坯上进行彩绘的陶器,虽然其它的陶器身上也有装饰的因素,但马家窑彩陶的装饰内容、样式和类型最为丰富和绚丽。

马家窑彩陶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的甘肃,也包括青海的部分地区。该类型的彩陶由于在甘肃马家窑村发现而得名,在省内武威以东地区的武山、天水、清水和中部的兰州等地均有发现。它具有十分丰富和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与艺术特色,是我们了解中国西北地区彩陶艺术及其装饰的关键文物证据。

马家窑彩陶装饰的产生有很多因素,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方式,是产生对彩陶装饰需要的现实基础;其次,与人类生产技术的提高有关,陶器产生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但在加工过程中手捏、片状物刮削、拍打器壁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随着各种条件的完善,人们逐渐将这不规则的印痕转变为有意义、规则的装饰。同时,人类对彩陶的需要和对美的渴望所引起的原始创作冲动成为彩陶装饰的重要推动因素,当原始人有意地刻画和彩绘于陶器之上时,便把精神因素倾注于物质载体上。原始人的纹样无论漂亮与否,都是出于原始先民精神方面的满足。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是生产、生活实践积累的结果和精神需求的表现,也是原始先民精神世界的一种反映。

总之,陶器的产生,主要在于人类物质生活的需求,而彩陶装饰的源起,则是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进一步需求。

3马家窑彩陶装饰的艺术分析

3.1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可谓繁花似锦,内外施彩的盆、碗在视觉感受上丰富异常,表现技法也很娴熟,出土的彩陶中,许多纹饰几乎布满了器身的全部,可谓到了无以复加的状态,给人以十分饱满和华丽的感受,这在其它类型的彩陶上实属少见。在纹饰的构成方式上,多以弯曲、平行、交叉、漩涡形和同心圆等形态加以组织呈现。纹饰的样式更是丰富多彩,下面就纹饰的特点作一些分析。

3.1.1 漩涡纹

纵观马家窑彩陶,漩涡纹是最普遍也是最具有突出特点的纹饰,多以同心圆为核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曲线及点等几何形元素的组合,形成曲折起伏、旋动多变的节奏和动感。如甘肃陇西出土的双耳尖底彩陶瓶即是其中的典型,它以布满全身的圆点、漩涡形三角和弧形组成四方连续之漩涡纹,并在漩涡纹的中心及交错处饰以圆点,形成翻卷回转和旋动奔流的意象,关于漩涡纹的来历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漩涡纹是由指纹演变而来的,指纹的模仿,是以几何形纹的装饰需要而存在的,几何图案是最富于变化、最能产生效果的一种装饰纹样;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漩涡纹与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似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状等,但是笔者认为,马家窑漩涡纹应是由鸟纹演变而来的,因为漩纹有鸟纹的大量特征,马家窑的鸟纹扩展图案具备了漩纹的明显特征。

漩纹一般装饰在大型器物的主要部位,有的盆、钵内也装饰此纹,基本方法是在上腹以等距横列的圆圈作为定位点,再以旋线连接各定位点,在统一中找到变化,使得器物更加丰富饱满。盆、钵内的旋纹图案较为复杂,一般是在大盆中间设定一个大圆为主要定点,腹内壁设定3到4个等距离圆形为辅助定点,然后相连各主位定点构成漩纹骨式,各辅助定点又相连成环绕腹壁的二方连续旋纹,由此构成多元旋转的漩涡纹。图1所示即为马家窑的漩涡纹。

3.1.2 人形纹

随着农业的发达和父系社会的形成,氏族组成的部落联盟得到加强,作为氏族神的图腾崇拜已经衰落,此时祖先崇拜已经出现,十分引人注目的是,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人形纹从具象到抽象的突然演变,也显得十分精妙而有趣。

早期的人形纹描述一般都比较具体,有表现人形整体的,也有只表现面部的。这时的人形纹多装饰在盆、钵内,如青海出土的舞蹈彩陶纹,其中舞蹈纹是一个著名的以人为主体的纹饰,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原始的绘画之一,人物突出、神态逼真,用实线条表示,笔法流畅划一,写实感强,给人印象深刻。

到了后期,人形纹变得抽象,但身体的比例始终保持协调,头部以圆圈为代表,面部没有具体的五官,身体以宽带代表,四肢多以二节折带描述,向上斜伸。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彩陶纹饰中人形纹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以“互渗律”与集体表象等原始思维方式,打破了物理真实,按照原始人的心理需要,重新组合了表现对象,创造了一种从来不存在的艺术真实。图2所示即为抽象的人形纹。

3.1.3 锯齿纹

锯齿纹最早出现在马家窑的中、晚期,曾有人认为锯齿纹有可能是从半坡型的鱼纹演变而来的,也有学者认为是表示太阳神崇拜的纹饰,锯齿状寓意太阳放射的光芒。这些抽象化的纹饰虽说源自生活的体验,但演化到如此高度程式化和符号化的阶段,很难解释仅是自然物体的描述模仿,或是仅出于形式美的需要,马家窑的锯齿纹锯齿大而疏朗,呈大三角状,为单一的黑彩,多装饰于壶的颈部。图3所示即为锯齿纹。

3.1.4 网格纹

网格纹是指类似鱼网或编制成网状的纹饰,它是马家窑彩陶中较常见的一种纹饰,它由其它纹饰的网纹逐渐演变成斜网纹、网带纹、圆圈纹饰、葫芦网格纹等主要纹饰。网格纹大多用作圆形、葫芦形、菱格形等外轮廓的填充纹样,形成介于黑色花纹和浅色陶坯间的中性色带,丰富了图案的层次变化。葫芦网格纹大多用黑、红复彩绘制,用红色绘葫芦轮廓,外绘黑色锯齿带纹,内填细密整齐的网格纹。

圆圈网格纹一般彩绘于壶、罐肩部作为主体纹饰。绘制时用红色带绘圆圈,内外绘黑色带圈,圆圈内填以各种各样的几何纹。另外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网格纹,这些网格纹不具固定的形状,或填补纹饰空白,或作为主纹间的辅助纹饰。总之,网纹一般是以一种填充纹饰的形式出现,很少作为一种独立的结构出现。

3.2 马家窑彩陶装饰的艺术特点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形式、部位都与陶器的造型和器皿的使用,以及与人的视觉需要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而马家窑型彩陶中的一些盆、罐内外的纹饰,如上所说的漩涡纹、圆点纹等,能清晰地显现出卓越的图案设计定位手法。其中有的以陶器器形结构的不同部位的分界处或对称点来定位,也有的以整体图案结构的横向分层或纵向分割的界线来定位,还有的则在通过器形中心点的多个方位上设定相对称的点,使之相互连接,构成图案的基本骨架与脉络,即划分出若干不同位置和形状的装饰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序的、节奏性很强的装饰图案,显示出彩绘者对于数与方位概念的整体把握意识和能力。马家窑型彩陶擅长用平行线在陶器的颈、肩、腹或底部间隔处横向环周进行装饰,并与具有强烈动感的复线纹饰相组合,形成动静对比的视觉效果,表现出极高的图案构成技能,以及对图案构成规律的理解与控制水平。

通过以上对马家窑彩陶的装饰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到许多造型元素之间的组织与表现方式,并从其大量的图形样式及结构中,感悟到纹饰所构成的形式美的一些基本手法及规则,概括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

3.2.1 对比统一

对比是马家窑彩陶装饰艺术中普遍运用的手法,包含了陶器彩绘中对于用笔和用线的曲直、粗细、长短、疏密、虚实及动静等形式的对比处理。正是这些视觉形式上的对比与变化,使得各种形态的点、线、面、色及体量等造型元素之间互相组合,形成了极为丰富生动的图形样式和艺术风格特征。通过对上面的纹饰分析,我们发现漩涡纹就是以同心圆为核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曲线及点等几何形元素的组合,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2.2 分解重构

分解重构是指在纹样组合成整体图形的方案中,运用定点、定面的方法,在器皿的表面划分出若干装饰的部位和空间区域,使各装饰部位之间产生相对的独立性,以及相互联系、契合的关系,从而产生出诸如主次、虚实、动静等有序的节奏感及韵律感。通过马家窑漩涡纹就可以看到这一点,通过间隔的各定点相连接,构成富有节奏感的纹饰,其次用于图案的内容分隔的形式元素,常见的还有平行线、波纹线、折线、点等。

3.2.3 添加删除

许多彩陶花纹的方位、造型与大小的处理,是在既定的装饰面之内经过适应性的添加来完成的,也即在纹样轮廓及框架结构之内,进行局部的纹饰安排,并且把不需要的删除,从而使得整体图形达到主次分明、结构清晰和井然有序的效果。我们在马家窑的装饰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些情形。这是一种从整体到局部、从视觉大效果到耐人寻味的细部表现的处理方法。马家窑的四大圆圈纹就通常运用这种方法。

3.2.4 变形整合

在变形整合中,反转是指一种互为衬托及相互可以作“图”与“地”转换的图形关系,在形与形之间形成另一种形的显现。这种以黑白效果为主,相辅相成的图形互衬关系,在马家窑的植物花纹及图案构成中,表现得十分精彩出色,给人以局部简洁单纯而整体变化丰富的效果,似乎与现代的图形构成之间有着某些异曲同工之妙。

4结 语

这些形式法则和组织构成是对自然规律的概括和升华,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产物,是彩陶艺术在艺术创造上的又一次飞跃,通过对马家窑彩陶的这些形式规则的总结,我们可以给现代陶瓷设计带来一些启示,对称、均衡、条理、反复、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可以应用到现代陶瓷设计当中,从而让现代陶瓷设计带有更浓厚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 班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 霍华.陶瓷述古[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3] 郎树德,贾建威.彩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4] 张明川.中国彩陶图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5] 翁剑青.形式与意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程金城.中国彩陶艺术论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7] 李纪贤.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1982.

[8]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 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10] 张力华.甘肃彩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上一篇:负离子功能陶瓷 下一篇:陶瓷砖的制造工艺、实施其工艺的专用设备等